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97484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园环境对我的影响校园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试想如果从七岁进入校园,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校园里度过了十四年的时光,也就是说,我们人生的前半段有三分之一的记忆都将与校园联系。就校园建筑而言,小时候对于材料,空间的感受可能也来自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在回廊里穿行追逐,感受朝阳的迎接和夕阳的送别,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廊一池都见证着我们的成长。校园环境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理解,一个是我们明眼可见的,如校园建筑,校园绿化环境,另一个层面的则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校园氛围等一些需要意会感知的。现在由于人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校园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我在这里面主要以讨论大学校园为主。目前的各个大学基本

2、上都大肆扩建新校区,组成大学城,但是当人们欣慰于这种发展时,一种困惑与迷惘感却又普遍存在,繁荣和喧嚣,常常无法掩饰文化的贫乏和精神的空虚。作为大学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脉,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核都在逐渐消失和淡化。具体体现在对于校园环境设计的精神文化忽视以及认识层次上的偏颇,校园最终还是为人服务,人的各种感受决定着各式各样的空间,事实上,校园环境建设涉及到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教育学等学科,其最高层面的价值在于满足环境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浸染和熏陶。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的主体,校园环

3、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校园的教育空间。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城市环境的缩影,又是城市环境的精华所在。它既是满足人类“可居需要的物质产品,又是满足人的“可赏”需要的精神产品,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校园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项工程技术活动;另一方面,又具有教育功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活动。校园环境积淀着人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的精神体验。因此说校园环境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育人的统一。但应注意的是,不同的建设形式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主体精神。所以进行校园建设时,要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语言,结合不同性质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

4、色,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神圣、崇高且震憾人心的科学美,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以及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培养。中国传统书院中的环境可以说无论是自然上还是氛围上都有很多值得今天校园建设借鉴的地方,选址上一般都依山傍水,内部形态构成上空间的实体和虚体相互渗透,建筑和庭院一实一虚巧妙结合,很自然的构成了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的内向性。例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可以说中国的传统书院建筑差不多都遵循着这种组合内向的原则布局。这种组合原则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的内省、含蓄、包容的处世方式,以及阴阳调和的哲学思维。中国古代的传统书院通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

5、己独有的文化内涵。书院是中国古代笃学者聚居讲学、传播文化的场所,在书院的四合院庭院中,教学的夫子与学子们可以读书休憩,相互交流,游玩嬉戏,听细雨敲窗,看斜阳西下,感四季荣枯,是充满活力“场所”。书院的“场所精神”就是利用建筑和景观赋予书院的场所特质,并且这些特质又与人发生联系,充分体现人与建筑和自然之间对话。体态度应该是有继承也有批判。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传承与发展,而不适合当代校园环境建设的古代文化观念与处理手法则应予以摈弃。关于古代传统人居环境的研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整个环境的所有元素与人的生活建立联系,人居环境研究不同于建筑历史研究的关键就在于其将“人”作为核心因素纳入

6、了整个环境营造的全过程里。在新史学的态度下,不能将传统人居环境研究看作为历史的复兴,应当看到其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先进性,客观合理性,整体环境观,文化内涵的表达,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艺术的高品质等等对的校园环境建设确实影响深远。总而言之,对于古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学习应当是批判的继承。在今天校园环境建设全面西化的大背景下,古代育人环境营造的方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人居环境设计的研究尚处于理论阶段,所有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都存在一定困难,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存在尝试的可能以及在设计中进行摸索的必要性,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当然要具备与古代社会不同的时代特色。本章试图吸收古代传统人居

7、环境营造方法中适合当代的部分,为今天的校园环境营造,特别是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达提供可行性研究。校园作为教育性场所,本身就具备文化意义传达的重要任务与特点。这与古代人居环境的文化要求不谋而合。校园环境的文化属性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当代校园应当主观积极的形成对于文化的历史继承以及自身传统塑造,建立校园的强大文化根基。这是校园文化氛围展现的内在根源。其次,校园环境的塑造应当通过整体环境中的一切精神与物质要素,以及之间关系形成体系的对文化进行全面的,无处不在的,逻辑的展现。这种展现的方式不是强迫性的,它通过具象的客观存在以及内涵意义,在场所空间产生精神氛围与艺术表现效果从而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触及精神

8、心灵的,贯穿于校园环境整体格局和每个角落的文化灌溉。这是今天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教化育人精神宗旨,也是方法论的体现。通过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研究,以人为主观核心,就会客观呈现校园环境的基本功能定位与层级延续。它反映了人在环境中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需求。高度概括的校园功能层级应当是:宜人,冶人,育人,精神信仰追求。宜人,是指校园环境的设计应当具备适合人存在与活动的基本要求。这种适合主要反映环境对人的功能层面的合理性与舒适性。无论建筑内外,人在校园整体环境格局的任何空间位置上,以及行进的时空转换上都应该感到合适与稳定。冶人,是指校园环境应当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美的感受。它是艺术范畴的状态在人的精神需要中体

9、现的本能追求。当人位于校园环境中以及行进的时空转换中,应当对自身存在的环境产生美的依恋。它直接激发了人的主观艺术追求,给人的心灵带来直接美好的影响育人,教化育人是校园环境角色的主观任务。人以及校园对于环境的功能需求不仅仅反映在舒适与美丽上。客观的物质环境应当通过其人文内涵的赋予以及整体与个体的表达方式,形成校园环境强大的精神文化气场。这种气场的环境场所精神是人的需要,它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触及心灵的,贯穿于校园环境整体格局和每个角落的文化灌溉。校园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性质的场所,这种教育不止体现在对于技术知识的学习,更应当表现为对于学生为人品质的教诲。这种教诲的文化观念包括面对世界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态度,面对人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态度等等。要试图将这种教诲演化为一种文化传统,这应当是学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育人文化的表达。我们不仅仅要通过直接的文化灌输,更应当将这样的教化育人渗透在校园的个个角落。例如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中,我们要建立精神教化的种种手段,从基本理念到方法设置,以及校园环境营造的每个细节角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这种精神教化与心灵抚慰,只有建立真正成熟的育人文化,同时形成校园环境育人文化的真实彻底表达,才能够真正实现校园作为精神教育的场所责任与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