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 郭庆光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097380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技术 郭庆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媒介技术 郭庆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媒介技术 郭庆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技术 郭庆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媒介技术【技术】1、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2、技术是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 系。【传播技术】传播技术也是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 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1、我们使用的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保存/传输/接收手段、操作技艺等都是。2、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到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 是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是一个社会或时代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3、技术发展所要

2、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以最方便、最灵活、最快捷、 最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信息生产与传播效率问题,它的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梅塞尼: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1970技术与社会1、技术善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合理主义、功利主义。培根、圣西门。2、技术恶论:技术是万恶之源。回归自然,卢梭。艺术家、人文学者等。3、技术中性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主要是使用技术的人创造了善与恶。技术本身是工具和手段,不承载 特殊的伦理和道义问题;使技术成为善恶的是使用技术的人;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也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技术决

3、定论: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产生于人的需求,但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技 术塑造人类发展但是不服务于人类,带给人们更多是限制和制约。麦克卢汉、温纳、法兰克福学派。2、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需求。人是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和 经济制度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者。斯塔迪梅尔。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 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时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贝 尔纳、巴伯、梅塞尼。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处于一种辩证互动的关系中:1、技术属于生产

4、力的范畴,推动经济成长改变社会利益关系和关系结构。梅塞尼认为,技术引发社会变革有 两个途径,创造新机会和产生新问题。前者引发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后者推动新的制度转型。2、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对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任何技术都有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既包 括社会需求也包括文化价值的导向;社会制度和政策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和约束。【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社会病理现象一一媒介依存症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寻找根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 而回避现实社会的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电视人:林雄二郎1、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5、注重感觉,跟印刷时代的父辈注重理性不一 样。2、封闭、缺乏社会互动,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容器人:中野收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 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 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外界强制和权威不认同,但是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 媒的影响。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造成现代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流行。“充欲主义”佐藤毅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刺激 商品占有

6、欲和享受欲。社会价值观变成追求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他律性欲望主义”。网虫和网瘾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行为乖张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落;网欲得不到满足时精神空虚、暴躁。电视本质上是一种家庭媒介。电脑本质上是个人媒介,更强的私密性和封闭性,更无社会约束机制。内容上, 电视受公共性和公益性制约,道德规范底线,而网络不同。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视听成瘾。心理危害: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的人格和人性异化;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 德失范和社会功能退化;技术崇拜原因:网络技术;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不到位,控制机制缺乏;个人家庭社会原

7、因【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及意义】新媒介技术四大领域:1、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2、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3、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4、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鲁塞尔纽曼的“4C”趋势:1、Control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2、 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媒体3、 Convenience方便地使用和接触媒介4、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成本越来越低廉意义: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多媒 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有利于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 响。

8、“电子乌托邦”思想:主要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的。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 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 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 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电子乌托邦的历史渊源: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初期,不少人对其有乌托邦的期待,如华莱士、库利等,但是 后来人们发现,大众传播没有导致民主和自由、促进人性和道德,相反在传媒极度发达的国家甚至出现法西斯, 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出现人性退化。麦克卢汉的思想也对电子乌托邦的产生有影响,媒介神话学。大众传播与专制或极权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传播媒介的社 会影响那个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刑事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他们生 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