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数与形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096671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广角-数与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数学广角-数与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数学广角-数与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数学广角-数与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数学广角-数与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广角-数与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广角-数与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材分析与目标定位: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按照传统的教学,例2以及后面编排的几道习题都属于思考题甚至竞赛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对普通学生来说要求偏高。现在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因此,我们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分数加

2、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及理解“无限接近1”。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所以将目标定位如下: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2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形”(面积模型、线段图、直角坐标系等)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教学设计的基本

3、思路: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借助图形沟通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好处有时,仅仅通过算式本身去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桥梁,而图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桥梁。例2的教学就是如此,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发现“”和“1-” 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接着追问,“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加下去,会怎样?”然后就引出“”,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继续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1 越来越接近1,感悟极限思想。 2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配套的练

4、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练习中第5题的教学,就直接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题,然后出示图形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来理解题意。在搜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来解释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精选学习材料,适度处理和拓展教材内容与例2配套的几道练习题,我们曾对两个班66人进行了前测,在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独立作业40分钟时间,结果如下:正确人数错误人数正确率(百分比)第4题184827.5%第5题60690.9%第6题

5、343251.5%第7题194728.8%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是因为这些题目与例2的结构相差较大,题目信息量丰富,给学生审题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就补充了一题与例2关联度和结构相匹配的题目“0.9+0.09+0.009+”作为补充练习,同时把以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公式”和以后要学的“完全平方公式”作为课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过程预设:一、教学例2(一)沟通分数加减法的联系。1谈话逐步板书: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算算看。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引出1-。2借助图形感受加法与减法的联系。师:这个算式在图中表示什什么?(要求的结果就是涂色部分的面积)

6、“1”和“”在图中表示什么?要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就是:1-=。(二)渗透极限思想。如果不停地加下去,课件呈现:1猜一猜“和”是多少?(预设1;1;)。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学生操作。展示。3反馈:(看大屏幕)减去的是什么呢?(剩下的空白部分。)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理解无穷小。)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三)练习。“0.9+0.09+0.009+”结果是多少?能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吗?小结:数与形的联系非常的紧密!其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问题通过画图来解决会更直观!二、教学“运行图”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 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

7、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是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下面几个图哪个是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一)读题。看懂了吗?题目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二)课件呈现一张图:你觉得这幅图表示的是谁走的?(妈妈)追问:为什么?(三)课件呈现其余两张。你觉得哪个是小兰,哪个是爸爸?小结:有时候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解决问题,有时候也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理清题目意思。三、拓展与延伸(一)想一想:为什么“ab+ac=a(b+c)”?请画图来解释。1同桌交流。2独立完成,反馈。(二)

8、如下图,正方形的边长是a,如果边长增加b,使它变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现在面积是多少?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二课时补充: 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列举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初步理解假设法。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难点: 假设法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我国是一个数学大国,从古至今,产生了许多数学名著和数学趣题。我们先来看一个

9、短片介绍。(多媒体出示: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如“韩信点兵”、“三女归家”、“求碗问题”、“三阶幻方”等,这些问题,有的成为经典,有的为世界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早在1500年前,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道题的意思?(学生解释)对,正如你所说的,这道题的意思就是:(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有不少的同学在兴趣小组或课外阅读中接触过这类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它。(板书课题:鸡兔同笼)二、解决问

10、题,探究新知 (一)明确方法师:这道题中的数据比较大,我们可以把数据改小,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把35个头改为8个头,把94只脚改为26只脚。(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请大家默读题目,思考一下:从上面数,有8个头是什么意思?从下面数,有26只脚又表示什么?师:解决这道题都有哪些方法呢?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a.画图法;b.列表法;c.假设法;d.方程解法教师板书这些方法)(二)探讨方法1画图法师:对于画图法,需要完整地画出鸡头、兔脚吗?可以怎样做?(用表示头,用表示脚) 2、列举法鸡/只876543210兔

11、/只012345678脚/只161820222426283032师:在表格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有3只鸡,5只兔)。请你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1) 鸡和兔的总只数没有变化,都是8只;(2) 从左往右看,鸡每减少一只,兔就增加一只,总脚数增加两只;(3) 从右往左看,鸡每增加一只,兔就减少一只,总脚数减少两只。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以上规律,明确增加兔与减少兔对于总脚数的影响。师:看来采用这种列表的方法将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列举出来,是可以找到答案的。你能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刚才的“鸡兔同笼”问题吗?(再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12、。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假设法师:我们来大胆猜测一下这道题的结果吧。老师先猜一个,鸡16只,兔19只,谁也愿意来猜一猜? (相机板书:鸡16只兔19只;鸡30只,兔5只)师:老师猜对了吗?怎样来验证?(列式:162194=108) 算出来是108只脚,脚多了说明了什么? 如果要你们在这个基础上接着猜,你们会怎样猜呢? (指23名学生回答)为什么你们都减少兔增加鸡呢?学生回答后,小结: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只脚,所以脚多了的时候应该减少兔增加鸡。教师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再猜,(如:鸡20只,兔15只。列式:202154=100)脚还是多了,还要减少兔增加鸡。师:看

13、来,只要找对了方向,像这样继续猜下去,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接下来请大家象刚才这样验证第二组,如果不对,请试着进行调整并找到答案,数一数,你做了几次调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辅导)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测过程,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及时作出评议。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调整了5次找到答案,有的同学只调整了2次就找出答案了。想一想,能一次就调整出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增加a只兔,就减少a只鸡,相应的就增加2a只脚;反之,增加a只鸡,就减少a只兔,相应的就减少2a只脚;)师:多么有智慧的调整啊!这个调整的过程怎样用算式表示呢?学生思考后,让学生上台板演: 鸡30只,兔5只 30254=80(只) 9480=14(只) 14(4-2)=7(只) 307=23(只)鸡 57=12(只)兔学生列式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并提出问题,明确“4-2”表示什么,求出的“7”又表示什么?教师再将前面的“鸡30只,兔5只”改为“假设鸡有30只,兔有5只”师:其实,我们也可以首先猜假设鸡是0只,兔是35只,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或者首先假设鸡35只,兔是0只,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请你选择一种,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35204=70(只) (红色表示可以省略的) 9470=24(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