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9537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范文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中国千千万万的教师为了学生的 幸福、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但是, 在日复一日的教育生涯中,不少教师出现了教师职业倦怠期, 下面给大家分享教师职业倦怠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1自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以来,我作为培训学员在近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参加 收看视频教学、观看讲座和案例、提交作业及多次点评其他学员 的作业相互学习,从中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 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 发,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这些都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 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

2、进。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学习中的收获和 体会。先来看我们老师的现状吧。正因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 状、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等方面的原因,教师长期未能有效缓解 工作压力,工资待遇没有提高,工作成就得不到认可,评定职称 难等等,50%以上(北师大林杰教授提供)的老师已经出现了职 业倦怠,表现出情绪疲劳、压抑,工作热情丧失,缺乏上进心、 工作粘轻怕重、不良的情绪易发泄,甚至家庭冲突(工作不如意、 情绪不好在家庭里易发泄引起);在教学上,情绪低落,工作被 动,上课应付、讨厌上课(踩点上课、不愿意多上课,甚至不想 上课,拒绝学校安排代课),教学方式呆板,不愿意参加教学研 讨。同事关系不和谐,不愿意与同事合作、

3、不愿意备课组合作, 不愿意与学校合作,工作效率低;师生关系疆化(师生关系是教 学质量);造成师源性伤害。社会发展使得教师成为越来越令人羡慕的职业,同时也使得 教师成为越来越令人心力交瘁的职业。这种尴尬使不少中小学教 师长期处于类似“心理感冒”的一种“亚健康”状态中,不仅导 致早衰甚至早逝,并且弥漫性地投射到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师 职业特点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消除教师的心理状 况对学生重要不良影响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工作已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社会的物 质财富和满足个人的温饱生活,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共建幸福温暖 的社会和追求

4、幸福美好的人生。学会享受工作、快乐工作、幸福 工作,应成为当下人们普遍追求的工作方式。“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一种传统习惯对教师工作的赞美与要求, 像春蚕一样包裹在深深的孤寂里,耗尽年华为莘莘学子织就灿烂 的锦绣前程,像蜡烛一样流着莹莹的泪光倾尽心血为莘莘学子照 亮美好的幸福人生。这样的教学充满着神圣的悲壮和让人敬畏的 辛苦,却缺少人性的温暖和幸福。没有幸福的教学不可能让教师 实现人生的幸福,不可能让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学习成长的 幸福。所以幸福的教学是教师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也是为学生 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的需要,更是建设幸福教育和幸福社会的需 要。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有它的必

5、然性,但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 它的危害,否则,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不能自拔,提醒自己不 能深陷其中,要解放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消除职 业倦怠。1.调整职业追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 了亚健康状态,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热情,进而出现情绪不稳定, 工作没有积极性。教师要突破自己的职业的“瓶颈”现象,保持 良好的心态,调整职业追求,改善心智模式,多沟通、多学习、 多交流。真的需要:多一点纯洁,少一点污染;多一点包容,少 一点刻薄;多一点淡定,少一点偏激;多一点大度,少一点小气;2保持充沛活力美国著名的作家戴尔卡耐基说:“一小时的休息并不是浪费 生命,他能让你能

6、够保持更多的清醒时间,使你能够做更多清醒 而又有效率的事”。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孩子,教师上课的激情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中的调动都能有效 地让自己、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否则,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 昏昏欲睡,没有活力,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教师自己的情绪自 然低落、容易烦躁。因此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休息习惯、 生活习惯,时刻保持充沛的活力。3培养快乐心情快乐是一种心态,快乐是一种幸福,快乐是一种享受。作为 教师,善于给自己寻找快乐,也敢于送给他人快乐,不仅要让自 己保持快乐的心情,还要给学生快乐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快乐 学习的习惯。教师没有快乐的心情,教学时不可能营造一个愉

7、悅 的课堂氛围。我认为,时髦的网络语言和幽默的语言进课堂能愉 悅心情和活跃课堂气氛。4.绽放事业豪情有人说:“把教书当做事情做,一定会做好;把教书当成事 业做,一定会做得幸福。”尽管我的工作不是很好,但我感觉很 快乐,很幸福。与学生在一起很快乐,与同事研讨很快乐,拿起 红笔在作业本上划勾,给学生写寄语很快乐,特别是,当我站在 讲台上看到一张张因寄语而灿烂的笑脸时无比快乐。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24月26日,在勐腊县教育局的组织下,我认真聆听了陶云教授的专题讲座教师的职业倦怠与-4 -心理调适,陶教授全面且深刻地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 如何走出倦怠,让我受益非浅,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

8、帮助。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 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觉察,作出相应的反应。假如教师的情绪烦乱, 遇事处处不顺,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那么学 生则处在唯恐被“无名火”烧及的恐慌之中,他们就不会乐意同 教师交往。反之假如教师精神振作,和蔼可亲,学生也就会心情 舒畅,友好相处。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学生的思维 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倦怠其实就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 因素,我们不得不重视,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那么,如何才能成

9、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呢?怎样调适自己 的心理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正确认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乐观向上,正确对待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力,要合理调节情绪,克服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并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第三,品味生活,合理调节 生活节奏,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健康心理,学会自我调适,缓解 压力。第四,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教师除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外,还应与同事融洽相处,与家长协调合作,当然也少不了 充满温馨的的家庭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第五,加强体育锻炼, 应对压力困扰。总之,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社会也应承担起责任,建 立相应的支持系统,建立合理的社

10、会期待,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 以支援和协助,帮助他们减轻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3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与缓 解,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教育事业有 神圣的追求。教师要认识到长时间做一种重复性的工作是有价值 的,有意义的,内心深处要坚定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当教师不是 为了追逐名利,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给学生良好的影响,伴随他 们健康成长。不可否认的是,当教师达到教学的颠峰之后,通常 会对之失去兴趣,但优秀教师是能够从一而终的。因此,教师要 想使自己教学成功,就必须铭记一点:无论这门课你教过多少遍, 对学生而言

11、,都是新知识。同时教师应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适中的 期望值,要充满一种个人成就感。二、热爱教学工作,关爱学生,努力与学生构建融洽的师生 关系。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有助于营造一种和谐舒 适的学习氛围,学生更容易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教师也会表示-6 - 好感和尊敬。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真诚赞扬学生的长处,以发 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努力去理解每个学生各 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自我充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身 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不断 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

12、结构,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 究新知。教师应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教师的自 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防止产生“燃尽”的感觉,重 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的激情。四、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教师除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外,还应与教育领导良好沟通,与同 事融洽相处,与家长协调合作,当然也少不了充满温馨的的家庭 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五、保持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适,缓解压力。教师要正确 认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乐观向上,合理调节情绪,克服遇到 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合理调节 生活节奏,改善睡眠、饮食等方面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社会也应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 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和协助,帮助-7 -他们减轻压力,但是完全缓解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本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