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951531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进人们的体质的活动。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 教育的发展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特点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4. 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 教育对象迅速扩大 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终身化5. 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6. 教育学产生过程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孔子学记 柏拉图理想国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

2、画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 社会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结构3.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促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之一 2.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p15 教育

3、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 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内发论 外烁论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 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五个规律)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 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四

4、章 教育目的1.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2.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3.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主观依据:从其提出的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 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与需要第五章 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

5、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 单轨学制 分支型学制3.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趋势(简答或论述) 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双轨学制方向发展 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1. 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1、 乐观的估计学生发展的态势2、 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巨大空间3、 充分估计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敏锐地把握学生的独特性。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3. 教师专业化是一

6、个行业发展和个人教师工作技能发展的过程。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4.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第七章 课程1. 课程的基本结构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课程 基础性课程 工具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1、论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6分)和具体目

7、标(9分)。答:1、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其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8、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改变

9、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八章 教学1. 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训练”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又是一般任务,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2. 教学过程的本质(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 教学过程是师生个

10、体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二) 教学过程是师生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统一(三) 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过程的统一3. 教育的环节4. 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 感知阶段 理解阶段 巩固阶段 运用阶段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学习知识和提高思想认识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规律6. 教学原则(选择或名词解释 简答) 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启发性原则(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要求:“学不邋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些都说明教学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7.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12、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 参观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法 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8.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9.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于发展 什么叫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 产生背景从16世纪末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扩大学校教育的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在欧美的一些学校最早出

13、现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10. 上课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11. 教学艺术的概念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第九章 学校德育1. 学校德育的途径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文化知识课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大众传媒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2. 课外活动的含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14、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3. 班主任工作 什么叫班级目标管理 中心环节 如何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理论假设道德判断内容即对道德问题所作的当或不当、对或错的回答;道德判断形式指道德判断的理由及说明理由过程中所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布莱特效应: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德育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