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四)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0949295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四)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四)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四)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四)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四)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四)(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 前言 雄奇博大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老文明,唐尧时代的农师周族始祖弃,喜好农业,精通耕种,他的后裔发展农耕于夏代。不窋将中原原始农耕文化带到了庆阳,并予以大力发展,开创了我国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先河。 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农耕文化除了农业生产本身的规律和技术,还包括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民间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民俗文化等。它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动民俗民风建设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经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农耕在现代文明之光

2、照耀下逐渐暗淡,周祖农耕文化裹挟着历史的风霜步入尘封的记忆,成为年轮线谱上颗颗沉睡的音符,但其精神实质依旧光耀千秋。“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的落成,旨在勾勒庆阳在周祖农耕文化滋养下的发展轨迹,昭示人们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区域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篇周人兴起 概述 从后稷受封于邰到武王灭商得天下,周人在建立邦国千年之后终于兴起。在此其间,不窋迁徙庆城之后,周人脱离夏王朝,开始独立发展,在兴起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不窋之孙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周人的农耕技术得到传承,周人的文化得以继续发展。不窋十一世孙古公亶父自豳地迁徙岐山之下,周人进入关中千里

3、沃野,开始向黄河流域中心地区挺进。 不窋十三世孙文王姬昌,“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周人的兴起已经不可逆转,诗经大雅文王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诗句。周王朝兴盛八百年,周人遍布于神州各地,周文化因此传承数千年而不衰。 (一)不窋 不窋姓姬,后稷之子。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封弃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

4、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史记周本记) (二)周人迁徙路线(配地图) 学者推断。不窋迁徙从汾河流域开始。先沿汾河南下到达黄河,再顺黄河南下进入渭河,随后溯渭河而上至武功一带。在武功停留之后,逆泾河、马莲河而上再到庆城。从不窋到公叔祖类,十一代周先祖都生活在豳,也就是今天的庆阳及其周边地区。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岐山之下。 (三)周人在豳(1)豳地溯源 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自漆、沮度渭,取材用”。“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朱熹诗经集注云:“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公刘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沮、漆,二水名,在豳。” 史记正义云:“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

5、也。”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 庆阳在豳的北部,庆阳古城与不窋故城几乎在同一地址,因此嘉靖庆阳府志沿用“庆阳禹贡 雍州之地,周之先不窋所居,亦曰北豳”的说法。 (2)鞠陶 史记周本纪记载。“不窋卒,子鞠立。”史书关于鞠的记载较少。相传,不窋为政时,鞠主持修建窑洞土室,人称鞠陶。鞠陶主政时年事已高,后人称周老王。 (3)公刘 公刘,不窋之孙,鞠陶之子。“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

6、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史记周本纪)(4)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不窋十一世孙,公叔祖类之子。“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得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经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史记周本纪) (四)周王先祖世表 弃(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

7、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太王)季历(王季)昌(文王) (五)文王武王征战(配征战路线图) 文王“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 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8、史记周本纪) (六)周文化的兴起和传播(配图) 耕作技术、典章制度、礼仪习俗,是周文化的主要内容。周文化自不窋迁徙之后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古公亶父迁往岐山后,从偏居豳地一隅进入关中。之后,随着周人的征战,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武王灭商后,到达黄河下游地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子弟功臣,周文化随他们的足迹传播到各地。其范围东至大海,南抵长江,西连戎狄之域,北尽燕晋之地。 第二篇削土筑城 概述 不窋率领族人到达庆城后,在这里削土筑城,停止迁徙,开始定居生活。周人初到庆城时,处在戎狄部落的包围之中,环境十分艰险。不窋城建成后,周人能够有效抵御戎狄的进攻,建立了较为巩固的立足点。此后,周人以此为中心,势力

9、范围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为他们的农耕文化复兴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不窋故城所在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的传奇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周老王斩断龙脉”的故事。不窋城之后,周人相继修建了许多城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丰、镐、洛等。 (一)不窋故城 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唐代弘化县与庆州同城而治,州治、县治都在庆城。庆城东临柔远河,西临环江,南至两河交汇处。位居南北交通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修建城池要塞的首选之地。由于年代久远,黄土地貌变化很大,不窋故城的历史风貌几乎无从考证。不窋之后,汉之郁郅城、宋之庆阳城,或许都修建在不窋故城所

10、在地。 (二)周老王斩龙脉的传说 周老王鞠陶主政时,城南土龙岭阻拦洪水去路,城邑有被淹没的危险。老王亲自带领五百土工、五百石匠挖掘山岭,城内百姓和守城将士也来助阵。事情却十分怪异,白天挖掘的豁口,第二天就会复原如故。百思不得其解的老王无意中听到山岭中两条顽龙说:“若无文笔峰上的马莲草,明天日落之后我们就能长卧于此。”老王亲自采爬上文笔峰,采回马莲草,斩断龙脉,解除了洪水之患。相传,斩断龙脉的地方就在庆城南面的崭山湾。 (三)周人城邑 (1)诗经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 诗经大雅绵生活地描写了周人削土筑城的盛大场面: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

11、。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2)周礼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这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周礼地官司徒) “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影,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周礼土方氏) “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木以悬,目氐以影。”(周礼考工记)(3)史记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 “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古公亶父迁徙岐山之下,“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文王“伐崇

12、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武王“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4)宫室宗庙(图见布展大纲70页)宫室宗庙是城邑中最庄重严肃的建筑。“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显示出宫室宗庙在周人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发掘表明:周人宫室宗庙通常以影壁、门厅、前堂、过廊、后室等位居中轴,门房、厢房、回廊、庭院等作东西向对称配置,前后形成三进院落。整个建筑布局井然有序,左右对称,结构严整。 (5)凿洞取水 周人的城邑大都沿河谷修建。城中居民一般都是在城外从河流中取水,再运往城里。在城邑中修建供水设施,从城中直接取用河水,这是周人的重大发明。整个供水设施由汲水洞、天井、通道三部

13、分组成。汲水洞开凿在岩石层上,一端与河流相通,另一端与天井相连。城中居民经通道从天井中取水。这种设施在城邑被外敌围困时往往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教民稼穑 概述 庆阳黄土深厚,气候温润,有着发展农业的诸多便利因素。远在20万年前,人类已经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夏末时期,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继承前代后稷教民开垦荒地、因地制宜、种植五谷的传统,带领族人在这里积极发展农业,不断探索,改进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由牛耕、“二人抬杠”的犁耕逐步代替了早期的火耕、耜耕,开始精耕细作。历史上的庆阳出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史记周本纪)的繁荣景象。 一、自然资源 1气候条

14、件 庆阳是我国最早开始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被疏松肥沃的黄土覆盖。夏商周时期,这里的气候一般比现在要温暖,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52.1,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使农事的 安排要比今天略早些。庆阳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秋之际暴雨成灾。但是由于黄土疏松并呈垂直纹理结构,夏秋的雨水可以大量被吸收而储存于地下,在干旱的春季可以通过毛细管输送到地表层滋润作物的根须,从而保障一些耐旱作物如黍稷等的生长。 2黄土地貌 远古时代,黄土高原沟谷众多,地面破碎,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除了山地之外,主要的地形有两种,一是平坦的高地叫作塬,一是低下的阶地称作隰。低湿地区分布着水面宽阔的江河和不计

15、其数的薮泽,到处都是充满积水的涝洼之地。丘陵地区和低湿之地森林茂盛,蒿莱密布,形成了气候比现在湿润、植被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夏商西周时期,地处黄河中游的庆阳是最适宜从事农耕的地区,也是农耕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之一。 3物产资源 4000年前后,庆阳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塬面博大,黄土覆盖深厚,土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因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减少作物晚间呼吸,适宜农作物生长;平洼地区江河奔流,沼泽密布,水资源相对充沛;森林草地茂密,主要分布在山岭、丘陵和隰地,诗经载有三十几种树木,其中很多树木已有人工栽植;河泽遍布,利于鱼类繁殖,水产资源阜盛。 二兴修水利 1沟洫排水 “沟洫”是指在农田中修挖的由排水沟渠组成的农田排水系统。沟渠一般宽23米,深约1米,一旦旱地遇到水涝,田地中的水就通过沟渠流出。对防止夏秋暴雨成灾、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