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CDMA 1X EV-D0(REV A)指标统计体系v10608_notrack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0943663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4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信CDMA 1X EV-D0(REV A)指标统计体系v10608_notrack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电信CDMA 1X EV-D0(REV A)指标统计体系v10608_notrack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电信CDMA 1X EV-D0(REV A)指标统计体系v10608_notrack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电信CDMA 1X EV-D0(REV A)指标统计体系v10608_notrack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电信CDMA 1X EV-D0(REV A)指标统计体系v10608_notrack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信CDMA 1X EV-D0(REV A)指标统计体系v10608_notrack》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信CDMA 1X EV-D0(REV A)指标统计体系v10608_notrack(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电信CDMA2000 1xEVDO无线网络统计指标V1。0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二零一零年一月编写说明:为建立统一的、客观的EVDO无线网络评估体系,满足EVDO无线网络的运营维护工作需要,集团公司网络运行维护部组织编制了中国电信CDMA2000 1xEVDO无线网络统计指标(V1。0),明确了现阶段重点关注的EVDO无线网络指标。本文档所涵盖的指标根据现阶段网络发展现状制定,包含EVDO Rev.A无线网络现阶段维护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网络资源、负荷、性能等指标,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由网络分析人员定期提取指标数据并进行网络运行质量分析。本版本适用于EVDO Rev。A阶段的无线网维护工作.随着

2、业务发展、技术演进和实际运营维护工作的需要,将在本版本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和增加相关条目,并发布新的版本。应答纪录版 本 号 日 期修订人 描 述V1.0_ALU2010409石鹏针对中国电信CDMA2000 1xEV-DO无线网络统计指标 V1。0第一次应答目 录1报表1(EVDO Rev.A 资源类指标)31。1DO基站总数31.2单载频基站数量31.3双载频基站数量31。4三载频基站数量31。5四载频及以上基站数量31。6载扇数量31.7反向CE最高利用率31。8反向CE最大忙数31。9反向CE可用数31.10前向业务MacIndex最高利用率31。11前向业务MacIndex的最大忙数31

3、。12PCF数量31.13PCF主处理器平均负荷31。14PCF内最大可同时支持的HRPD会话数量31.15PCF内最大可同时支持的激活的HRPD会话数量31.16PCF配置的上行最大吞吐率31。17PCF配置的下行最大吞吐率31.18A-Bis接口带宽平均利用率31。19A-Bis接口配置的端口带宽31.20ABis接口平均占用带宽31。21超忙基站数31.22超闲基站数32报表2(EVDO Rev。A连接指标)32。1无线连接成功率32。2AT发起的无线连接成功率32。3AN发起的无线连接成功率32.4AT发起的无线连接请求次数32.5AN发起的无线连接请求次数32。6AT发起的无线连接成

4、功次数32.7AN发起的无线连接成功次数32。8无线网络连接成功率(含A8、A10接口)32。9无线网络连接成功次数(含A8、A10接口)32.10无线网络连接请求次数(含A8、A10接口)32。11用户早释率32。12用户早释次数32.13无线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原因为分配资源失败)32.14无线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原因为反向业务信道俘获失败)32。15无线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原因为没有收到TCC消息)32.16无线连接释放次数(含PDSN要求释放次数)32.17无线连接释放次数(不含PDSN要求释放次数)32.18PDSN原因要求释放次数32。19无线掉线次数(空口丢失)32。20无线掉线次数(

5、硬切换失败导致的掉线)32。21无线掉线次数(其他原因)32.22无线掉线率32.23网络掉线率32。24无线连接平均建立时长32.25无线连接平均占用时长32。26DRC前向速率为小于307。2K的申请比率32。27DRC前向速率为307.2K 1228K的申请比率32.28DRC前向速率为大于1228K的申请比率33报表3(EV-DO Rev。A HRPD会话性能指标)33.1UATI分配成功率33.2UATI请求次数33.3UATI分配成功次数33.4UATI分配失败次数33。5UATI平均建立时长33.6Session接入鉴权成功率33。7Session接入鉴权成功次数33.8Sess

6、ion接入鉴权请求次数33。9Session接入鉴权拒绝次数33.10Session接入鉴权失败次数33。11Session协商成功率33。12Session协商成功次数33.13Session协商失败次数33。14Session跨AN Dormant切换成功率33。15Session跨AN Dormant切换次数33.16Session跨AN Dormant切换成功次数33.17Session会话数33。18Active态Session会话数33。19非Active态Session会话数34报表4(EVDO Rev。A PCF指标)34。1用户从Dormant态到Active态的激活成功率3

7、4.2用户从Dormant态到Active态的激活请求总次数34.3用户从Dormant态到Active态的激活成功总次数34。4AT发起的Dormant态到Active态的激活成功率34。5AT发起的Dormant态到Active态激活请求次数34。6AT发起的Dormant态到Active态激活成功次数34.7AT发起的Dormant态到Active态激活失败次数34.8AN发起的Dormant态到Active态激活成功率34.9AN发起的Dormant到Active态的激活请求次数34.10AN发起的Dormant到Active态的激活成功次数34.11AN发起的Dormant态到Act

8、ive态的激活失败次数35报表5(EVDO Rev.A话务量指标)35.1等效用户数35。2呼叫话务量35。3CE话务量35.4软切换话务量35。5软切换因子36报表6(EVDO Rev.A流量统计指标)36.1PCF反向数据流量36.2PCF前向数据流量36。3PCF 接收的反向分组业务的总包数36。4PCF 接收的前向分组数据的总包数36。5反向分组业务在PCF丢弃的包数36.6前向分组业务在PCF丢弃的包数36.7PCF反向分组丢包率36。8PCF前向分组丢包率36。9前向RLP数据吞吐量36.10前向RLP重传率36.11反向RLP数据吞吐量36.12反向RLP重传率36。13前向业务

9、信道物理层平均吞吐量36.14前向业务信道物理层突发吞吐量36.15反向业务信道物理层平均吞吐量36.16反向业务信道物理层突发吞吐量36。17前向物理层业务信道时隙占用率36.18前向物理层控制信道时隙占用率36。19反向接入信道时隙占用率36。20反向链路繁忙率37报表7(EV-DO Rev.A切换类统计指标)37。1全局软切换成功率37.2全局软切换请求次数37.3全局软切换成功次数37.4AN内软切换成功率37。5AN内软切换请求次数37.6AN内软切换成功次数37.7AN间软切换成功率37。8AN间软切换请求次数37。9AN间软切换成功次数37.10AN内硬切换成功率37。11AN内

10、硬切换请求次数37。12AN内硬切换成功次数37。13AN间硬切换成功率37。14AN间硬切换请求次数37.15AN间硬切换成功次数38报表8(EV-DO Rev。A寻呼类统计指标)38.1寻呼响应率38。2寻呼请求次数38.3寻呼响应总次数31 报表1(EVDO Rev。A 资源类指标)1.1 DO基站总数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各种DO基站的总数。包括DO与1X合设基站、DO独立基站.包括宏蜂窝基站、微蜂窝基站、BBU+RRU等站型,BBU+RRU站型仅统计BBU数量。统计粒度:BSC单位:个1.2 单载频基站数量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配置DO单载频的基站数量统计粒度:BSC单位:个1.3 双载

11、频基站数量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配置DO双载频的基站数量统计粒度:BSC单位:个1.4 三载频基站数量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配置DO三载频的基站数量统计粒度:BSC单位:个1.5 四载频及以上基站数量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配置DO四载频及以上(包括四载频)的基站数量统计粒度:BSC单位:个1.6 载扇数量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所有DO基站的载扇数量的总和统计粒度:BSC单位:个计算公式:各基站载扇数量累加。载扇一个基站配置的载频个数与天线覆盖方向数的乘积,例如”四载三扇的基站共有43=12个载扇.1.7 反向CE最高利用率指标定义:统计时段内反向CE被占用(忙)数与反向CE可用数的比值。统计粒度:BT

12、S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 (1.8) / (1.9)1.8 反向CE最大忙数定义:统计时段内反向CE被占用(忙)数的峰值统计粒度:BTS单位:个计算方式:系统循环查询或实时统计反向CE处于被占用(忙)状态的个数,取给定时间段内的峰值.系统循环查询的周期要求小于等于1分钟。ALU说明 计算公式:MODEM_CE_PEAK_USAGE 计数器说明:MODEM_CE_PEAK_USAGE = Peak CE Usage1.9 反向CE可用数指标定义:配置CE中具有License的CE数量统计粒度:BTS单位:个ALU说明 计算公式:MODEM_CE_LICENSE_QUANTITY 计数器说明:MO

13、DEM_CE_LICENSE_QUANTITY = CE License Quantity1.10 前向业务MacIndex最高利用率指标定义:给定的统计时段内,前向业务MacIndex被占用(忙)数与可用数的比率的峰值.不包括用于公共开销的MacIndex的信道.统计粒度:载扇单位:百分比计算公式:(1。11) / (前向业务MacIndex可用数)前向业务MacIndex可用数115。前向业务MacIndex可用的范围:5、663、72127共115个。ALU说明 计算公式:PEAK_ACTIVE_CONN_PER_SECTOR /115 计数器说明:PEAK_ACTIVE_CONN_PE

14、R_SECTOR = Peak Active Connections perSector1.11 前向业务MacIndex的最大忙数定义:给定的统计时段内,前向业务MacIndex被占用(忙)数的峰值.不包括用于公共开销的MacIndex的信道。统计粒度:载扇单位:个数计算方式:系统循环查询或实时统计前向业务MacIndex单元被占用的个数,取给定统计时段内的峰值。系统循环查询的周期要求小于等于1分钟. ALU说明 计算公式:PEAK_ACTIVE_CONN_PER_SECTOR 计数器说明:PEAK_ACTIVE_CONN_PER_SECTOR = Peak Active Connections p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