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x说的人文关怀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939277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x说的人文关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本科毕业设计-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x说的人文关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本科毕业设计-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x说的人文关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本科毕业设计-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x说的人文关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本科毕业设计-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x说的人文关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x说的人文关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x说的人文关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说的人文关怀1目录一、沉沦与堕落1(一)不断膨胀的欲望1(二)无休止的暴力2(三)无法逃避的死亡2二、人文关怀的体现3(一)关注人的命运3(二)崇尚纯真的情感4(三)探索人的价值4三、虚拟历史5(一)消解历史的真实性、规律性5(二)组合历史的碎片5(三)改变历史的角度、看法6结束语6参考文献:7致 谢7试探讨90年代新潮小说的人文关怀摘要:本文旨在揭示90年代新潮小说中所展示的人的生存境遇、命运状态以及创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新潮小说作家以消解历史的真实性、规律性,改变历史的角度、看法,组合历史碎片为手段虚拟历史,通过虚拟历史展示了作品中人物膨胀的欲望,无休止的

2、暴力,无法逃脱的死亡等这样的沉沦与堕落的状态,以表达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关键词:90年代新潮小说;沉沦与堕落;人文关怀;虚拟历史新潮小说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及现代派小说为铺垫,90年代新潮小说作品语言形式、创作技巧更成熟,人物形象更具有感染力,思想内涵更深刻。以前很多文学研究者关注小说文本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但大多数是从人性的闪光点出发,我的这篇论文从新潮小说的特点、内容出发,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90年代新潮小说是如何从虚拟历史里展示人沉沦与堕落的颓废精神状态,在对人性的反思中探讨小说人文关怀。一、沉沦与堕落90年代新潮小说以不可阻挡的话语展示了人的本能力量,将沉沦与堕

3、落用原始欲望 、暴力、灾难、死亡等人的具体颓废现象作为贯穿作品的主要线索,为人的悲剧套上一个不可解脱的枷锁,暴力和死亡无疑就是小说的链接核心。(一)不断膨胀的欲望在众多90年代新潮小说作品中,作家把人的沉沦与堕落归咎为本能愿望的不断膨胀即欲望,物欲、情欲、利欲、复仇欲等是文本发展的起因,但当这些欲望已经侵蚀到人的内心深处时,人就坠入了沉沦与堕落的陷阱。苏童的作品米中主人公五龙是在欲望的驱逐下走向沉沦与堕落的典型。五龙是一名孤儿,也是枫杨树乡村平实的农民。为了逃避饥荒,他随着运煤车一起来到陌生的环境(瓦匠街),也许是生存本能驱使,五龙对“米”的痴狂达到了一种近乎变态的程度,五龙对米有近似于宗教般

4、的狂热的崇拜,他认为米是世界上最干净最圣洁的东西,喜欢赤身裸体的躺在米堆里,他喜欢咀嚼生米,想吞掉他所见到的任何一粒米。他原本只是想在一个地方简单的活下去,然而他的愿望在被阿宝踩在脚下让他叫爸爸的时候,在冯老板店里被压迫的时候彻底破灭了,这就导致他的内心逐渐扭曲,人物身上的复仇欲望迅速滋生。他恨不得把阿宝的肉割下来喂狗,以报码头的“侮辱”之仇;他想通过霸占冯老板的女儿报压迫之仇,也就是在仇恨的阴影中内心开始向沉沦与堕落倾斜。然而在米店里稍微安定之后开始向往情感,这种情感的追求只是出于一种原始的冲动和报仇的欲望,然而在复仇欲、性欲膨胀到他完全不能自控时,就只能悄无声息地淹没人性的沉沦与堕落中。人

5、的欲望由一个转化过程,主要体现为本能愿望的不断满足之后的无限扩张,人精神空虚没有精神支撑后向另一种愿望的极端追求。余华的作品活着中的富贵一开始是阔少爷整天闲着无所事事,精神处于毫无生气的状态,他在寻求快乐的方式时选择了赌博。赌博让他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快感,然而在一步步的精神快感欲望驱使下,当他想逃离那个欲望怪圈时已经毫无可能,唯一的可能就是被欲望抛弃。最终,他输掉了家产,输掉了自己。如果米活着是把欲望倾注在人物内心里,那孙甘露的呼吸就呈现一种对欲望的抵制,欲望在无声无息中推动人物的一言一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都市的厌倦者和抗拒者,他们是都市的边缘和异己,他们缺乏力量,但却并不妥协,都在用各自的方式

6、抵制着都市漫无边际的物欲和精神空洞的侵蚀。在施洗的河中,北村始终以刘浪的心灵史为小说的中心内容和贯穿整个文本的一条主线,与其说是刘浪心灵史的展现,还不如说是物欲、利欲、情欲的综合展示。在刘浪身上,我们能看到对金钱、女人、名利不择手段的追求,所有可以利用罪恶换来的刺激性自娱都为了满足刘浪那颗空虚的内心。欢乐总是稍纵即逝,各式各样的精神替代品终究逃脱不了人厌弃的结局,刘浪不断地更换着精神慰藉的方式,各种欲望的满足不能让他真正感到快乐,最后当刘浪表露出对生活彻底的乏味时,生命的结束就成了唯一的解脱。在90年代新潮小说中欲望或明显,或隐晦无不例外都把人性推向精神颓废的状态,欲望无疑是人沉沦与堕落的发端

7、。(二)无休止的暴力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生存的痛苦可以看作是暴力的一种结果,在余华现实一种中,描写山峰残杀儿子的场面就像是在描述一个猎人完成了一次极其普通的狩猎过程“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声响。他看到儿子挣扎了几下后就舒展四肢瘫痪似的不再动了”。1作者用最平实的叙述掩饰小说人物暴力达到欲盖弥彰的效果。古典爱情中在肢解一个幼女的场面让人不寒而栗:“柳生看着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听得“咔嚓”一声,骨头被砍断了,一股血四溅开来,溅得店主一脸都是 重新睁开眼来,腿断处跃入眼帘,斧子乱剁一阵的痕迹留在这里如同乱砍之后的树桩。腿断处的皮

8、肉七零八落地互相牵挂在一起,一片稀烂。手指触摸其间,凌乱的皮肉柔软无比”。在苏童、格非、余华等新潮小说家的作品里暴力场面普遍存在,暴力成为人的悲剧、灾难、苦难的就在暴力的大环境之中滋生。格非的边缘迷舟,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等展示了一个个以暴制暴,倚强凌弱的血腥场面,这些小说大都借助于战争、争夺、仇恨、愤怒揭示人的沉沦堕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在特定的生存危机下,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会毫不顾忌地采取社会规则所不能容忍的手段暴力,获得生存滋生本不该存在的野心、罪恶念头,往往人本身就是循着这些念头一步一步的陷入沉沦堕落的深渊。(三)无法逃避的死亡以往许多小说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越是描

9、写死亡越是感受到人对死亡的畏惧,直面死亡就是在逃避死亡。而新潮作家已经不再把死亡当作情节需要,而更多的是为了渲染悲剧气氛或是为了强化作品主题的感染力而去描写死亡,死亡成为悲剧的核心。“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90年代新潮作家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新潮作家不仅自身获得一种对死亡的直观的体验,而且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读者,让每一位死亡的感受者心理受到强烈冲击。90年代新潮小说作品中的人物犹如一个个被驱赶到屠宰厂的牲畜一样,被杀戮、被肢解,仿佛那里才是人应去的地方。于是世界只有两类人:一是死

10、亡的表演者;二是死亡的欣赏者,而死亡的欣赏者所陶醉的也正是死亡。总之,“死亡”成了90年代新潮小说悲观主义和颓废主义的符码。在新潮长篇小说中,人无论是在“神秘”力量的牵制下失去生命,还是人在自身沉沦堕落中自取灭亡死亡成为最终结局。沉沦与堕落不仅体现在新潮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悲剧,而且体现在作家用颓废的展示手段营造沉沦与堕落的氛围。在格非的风琴中,冯保长亲眼目睹日本兵抽出一把雪亮的刺刀把他老婆肥大的裤子挑落在地时写到,“那片耀眼的白色,在深秋的午后,在闪闪发光的马鬃、肌肉中间,在河流的边缘,在一切记忆和想象中的物体澡盆、潮湿的棉絮中间、在那些起伏山坡上粉红色的花瓣中蔓延开来,渐渐地模糊了他的视线

11、 ”,作品中的人物就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审视灾难、死亡。在余华的现实一种中,对山岗尸体的分解写得那样漫不经心:医生们在玩乐和嬉笑中割取自己所需要的部位,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一具刚刚死去还有余温的尸体,而仅仅是一堆肉。在新潮小说中像这种对死亡的叙述场面是很常见的,当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血腥、死亡的同时就表达了作者的意愿鄙视一切肮脏、血腥,人的一切颓废情绪,把人的灵魂从沉沦与堕落的精神深渊中拯救出来。二、人文关怀的体现90年代新潮小说关注人的不幸处境和遭遇,注重人性和历史方面的深层次的结合与统一。借助人身体、心理承受的苦难、恐惧、压抑、空虚、悲剧等展示新潮小说对人命运、爱情、自由、价值、尊严的关

12、注,在人沉沦与堕落的颓废精神状态中实现人文主义的深化,走向历史深度和人性深度的艺术统一。(一)关注人的命运如果文学既要表达深层的人文关怀,又要突破现存的对人的审视角度,那么正视人存在的苦难、悲剧是很好的一个结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探讨人存在的苦难、悲剧是文学的使命。余华的作品活着中的徐福贵一生就是土地、财产、尊严以及亲人的生命不断被剥夺的一生,他一生命运多舛,因为赌博输光了所有家底。后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拉去充当炮灰,几年恶战,大难不死,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解放后,他们一家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又把这一家人拉回到了苦难的深渊,母亲和妻子先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儿子有庆因为给

13、县长的老婆输血过量,冤死在医院。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在工程队被水泥板活活压成了肉饼,连留下来的独苗小外孙苦根也吃豆子噎死,只剩下和他一样孤单瘦弱的老牛弥留在世上。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作者上所说的:“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3而余华的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悲苦命运不亚于徐福贵,许三观一生十余次卖血,每次卖血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目的,有为自己娶妻结婚,有为在饥荒年代吃上一碗面条,也有为讨好儿子的生产队长当许三观在去上海为儿子一乐治病的路上不停地卖血时,我们会不自觉的产生同情之心,为他的生命担忧。当生存需要卖血来维持,当拯救另一个生命需要用出售鲜血来换

14、取的地步时,人生的苦痛和凄凉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当我们看到许三观在艰难岁月里用嘴皮为家人炒菜,在寒冷的冬天嚼着盐块喝着冰冷的河水一路卖血的场景时,我们的内心不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对命运如此悲苦的感慨,更深程度地关注个人的精神状况,对生存困境的认知。所有的新潮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人生悲剧的缩影,施洗的河里的刘浪、马大,敌人中的赵少忠,呼喊与细雨中的孙光林,米中的五龙,还是和平年代中的段援朝,呼吸中的罗克,在他们不同的人生旅途里与自己的命运做顽强的抗争,然而却是以同样的悲剧告终,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清晰的感受到生命美的对立面苦难对文本的透视就能深切感受到90年代新潮小说对悲剧命运大肆渲染就

15、是在召唤人本身,对人存在的悲剧做深层思考,展现文学永恒的人文关怀。(二)崇尚纯真的情感从丑恶化的情感中提炼对真挚情感的向往是90年代新潮小说家惯用的一种手段,情感在作品中往往被物质、利益、或某种欲望侵蚀,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都被病态、畸形的情感包裹。北村被称为“用心灵写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并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的各种图景,而是直接切入存在的本质问题。玛卓的爱情中卓玛和刘仁相爱,然而在他们结婚后意识到他们的爱是毫无原有的爱,他们的爱情只能存在于恋爱的中介物上面,例如情书、生日礼物、金钱,甚至是想象之中对方瘫痪的躯体。两个人不知道怎样互相传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从彼此依恋逐渐演变成了恐惧。望着你中五环和维林之间深厚的爱情被生活的压力、现实的压力击碎,爱情的消亡让主人公走向颓废的境地:五环为了钱和一个富婆结婚,而维林更是因为对五环的失望自甘沦为别人的二奶,尽管最终相爱的人在历经无数苦痛后重逢,可是最终也没有逃脱情感的悲剧。在北村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从情感悲剧里可以体会“爱情作为支持我们向往诗意生活的基本信念,作为最后一个缓解生存焦虑的孤独城堡,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受到致命的瓦解,或者说,神圣的爱情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残缺的情感”。4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