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讲解学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93916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0.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讲解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讲解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讲解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讲解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讲解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讲解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讲解学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 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 ADHD)。在 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 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 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

2、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被动注 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是个 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 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 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活动与注意失调多动性品行障碍其它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o注意力缺陷多

3、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 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 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 并命名为“多动症”。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 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这些儿 童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 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

4、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 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 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 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 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 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 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 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苯丙胺即安

5、非他明、安非他尼: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 再摄取。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1942年,Lindsley发现服用苯巴比妥类安眠镇静剂治疗可以使多动儿童症状加重。但 这些在当时都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苯比巴妥又称苯巴比妥:为治疗睡眠紊乱的药,可减 轻突触后神经递质反应,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减低谷氨酸能及胆碱能兴奋性。为治疗全 面强直痉挛发作首选药。)1947年,Strauss与Lehtinen认为此症与脑损伤有关,将其命名为“脑损伤综合 症”。1949年,Gesell和Amatruda(Amatrucha)明确提出“轻微脑损伤”这一诊断名称, Clemewts又改称为“轻微脑功能

6、失调”简称MBD。1959年,Pasamanick等把行为和学习问题与脑功能损害联系起来考虑,并首次提出此 症与患儿出生时的脑损伤有关。轻微脑损伤的概念由此引起广泛的兴趣和探索,但后来发 现许多脑损伤患儿并不一定都有多动行为,而许多多动患儿又无脑损伤病史。对轻微脑损伤诊断命名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62年,国际小儿神经病学专家在英国 牛津开会讨论,提出在本症病因尚未确定之前,暂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称MBD)并 从多方面进行研究。然而,不少医生为了通俗易懂,为了避免给人们一个“疾病”的印 象,往往就笼统地将患有此症的儿童称为“多动儿童”。此后学龄儿童中服药者越来越 多,随之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

7、看法。1977年举行的第29届世界卫生组织(WHO)大会所采用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9次修 订版(ICD-9),将本病定名为“童年期多动综合症” (Hyper-Kinetic Syndrome in Childhood,简写为 HSC)。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III)首次采 用了“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的名称,正式作为一个 独立的诊断名称。并订出了诊断的主要依据,各国儿科学也相继将ADD列为疾病内容。1987年修订的DSM-III版更进一步把本病分为注意缺陷障碍(ADD)-1型、“注意缺陷

8、障 碍伴多动”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 称 ADHD)-2 型。直到现在为止,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MBD, HSC,ADD/ADHD是目前有关儿童保健学,神 经精神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项综合性重大研究课题。我国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此症。一般概念、命名和诊断原则基本上参 照ICD系统,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方案(第三版)(CCMD-3)中 称此症为“儿童多动症”。国内关于此症的研究领域也使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术语。目前在我国被广泛接 受的名称为“多动症”。近年来,美国的大脑行

9、为学专家丹尼尔阿蒙借助先进的SPECT显影技术对儿童多动 症患者的大脑生理机能的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多动 症儿童都存在着大脑皮质前额叶部分生理机能活动异常问题。也就是说,多动症儿童在需 要专注的情况下大脑前额叶皮质就停止工作了,或活动水平下降了,多动症儿童越是想集 中精神,反而越是无法集中,这就是他们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的真正原因。目前在国际上尽 管对多动症的成因还在争论当中,它的发病机制也还处于探索之中,但阿蒙的这一研究成 果无疑找到了儿童多动症发病的可视性证据。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ICD-10认为注意力缺陷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力损害(障碍)和多动,这两种表

10、现对于诊 断都属必需,而且必须在一个以上场合(诸如居家、教室、诊所)中表现突出。即多动症 儿童在很多场合和环境下都体现了注意力损害和多动的临床特征。注意力损害(障碍)表现为一件事没有做完注意力就提前离开。但有两个诊断前提必 须注意:一是注意保持的缺陷超出了患儿的年龄;二是注意保持的缺陷超出了患儿智商的 应有水平。多动意味着过度的不稳(不安稳),尤其是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但必须排除焦 虑障碍、心境障碍、弥漫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引发的多动症状。注意力缺陷(伴有多动或不伴多动)的核心症状是注意力缺陷,同时和多动障碍、未 社会化的品行障碍、社交紊乱、冲动控制失调障碍、动机缺陷障碍具有交叉混合(叠

11、加) 症状。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对多动症的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1、注意力在学习状态或其他有一定压力或要求的情况下不能有效集中。2、注意力极易受无意义刺激的影响而发生转移。3、在需要安静的活动中难以安静下来,总是动来动去。4、学习或做事主动性较差。5、学习或做事易拖拉。6、做事不易考虑后果,行为冲动,常有破坏行为。7、有不良行为或习惯。8、情绪不稳定。只要具备上述症状的任何三个以上症状即可诊断为此障碍类型。但第一条是必具的诊 断要求。DSM-IV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对注意缺陷障碍(ADD)及注意缺陷 多动障碍(ADHD)诊断要点:ADHD是以过度的注

12、意力缺陷(注意缺陷)、冲动和多动为特征的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ADD诊断标准:1、忽略细节: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停留在极为表面的程度,很难全 面仔细地深入其中。2、粗心犯错: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心,所以学习或做其它事时总是粗心大 意,差错百出。考试时不检查核对、把本来正确的结果抄错等重复发生。3、持续做事(学习)困难:一件事没做完注意力就提前转移,好像是被另一件事所吸 引而对正做的事失去了兴趣,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结果任何一项活动都不 能进行到底。4、似乎充耳不闻:对别人说的话似听非听,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 出,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给人耳朵有

13、问题的感觉。5、不能有始有终和不能完成工作:患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儿童很难较长时间维持注意去 从事某项活动,做事往往有始无终,不能完成老师和父母分配的任务。这些孩子可能会参 加许多活动,但是最终完成的却很少或几乎没有。他们可能充满热情地开始某些计划,然 而却无法坚持完成。6、识别任务和游戏困难:不知道完成任务和做游戏时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例如要相互 配合或在游戏中要与他人分享游戏器材、轮流进行等,喜欢随心所欲、大声喊叫,不与他 人合作等。7、避免或非常不喜欢需持续注意的任务:这些孩子对学习和其它有一定压力或要求 (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难以长时保持注意,常表现出厌恶和逃避的情绪与行为,但他们对兴趣很高

14、或刺激非常强烈的活动(比如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等)也能集中精神,甚至沉醉 于其中。8、丢失任务或游戏必需的物品:丢三落四,经常把学习和游戏所需的物品弄丢或遗忘 在别处。9、容易注意力涣散和易忘事:大多数孩子在特定情况下都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很正 常的现象。然而,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却会经常走神。他们很难做到专心做作业、听从教 导、服从指挥、专心听讲和记住家长的建议等,而经常处于空想状态。健忘是这类孩子的 另一个特征。他们经常把东西放错地方,或把完成了的作业忘在家里。他们不会记得父母 和老师对他们说的话,即使被大声斥责以后。ADHD诊断标准1、问题问完之前答案即脱口而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常常抢

15、先回答别人尚未说 完的问题。比如老师说“3+2”还没说完,他马上抢答“等于5”,实际上老师的问题是“3+2-5等于几?”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一般不经过大脑思考就急于表态或承诺,但却从 不兑现。2、按顺序等候或排队困难:此类孩子耐心差,当他们有要求是,必须立即得到满足, 不能等待,不愿参加需要按照顺序轮流进行的活动。3、打断或干扰别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了解社交活动的基本规则,缺乏正常的 谨慎和克制,常常打断别人说话或干扰别人活动。4、坐立不安,不能静坐:烦躁不安,动来动去。特别在需要自我约束和秩序井然的场 合总有许多小动作,难以静坐。5、不适时的奔跑和攀爬:总是处在运动中,不分场合地点,没有

16、目的地奔跑与攀爬。6、不能安静地专注于娱乐活动:喜怒无常和暴躁易怒的特点会妨碍这类孩子投入正常 的娱乐活动7、一意孤行:行为鲁莽,不顾及后果,容易闯祸。8、说话过多:喜欢不停地说话。我国临床医生对注意力缺陷的诊断总结为以下五大要点:1、注意力障碍-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或不能持久;由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力削弱, 听课不专心,作业难完成,而被动注意却亢奋(被无意义事吸引)。2、活动过度-一多属无意义的活动。3、冲动任性-急躁、易激动、好发火、任性、冲动,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 思考,不顾后果,甚至产生犯法行为。4、心理改变-阳性:情绪不稳定,兴奋不安、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入睡不 安;阴性:反应迟钝、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