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093038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曾几何时,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是天子骄子。然而,时过境迁,“毕业即失业”不仅是曾为“天之骄子” 的悲愤,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大痛疾。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 像“狼来了”似的,成为人们忧心忡忡、望而生畏的一个话 题。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 ,总体就业率:据 2006年的 5 月一项报告中,大学生的 各专业的就业率为: 农学 78.38% 管理学 58.02% 工学 55.44% 法学 37.85% 教育学 33.33% 医学 31.01%。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2 ,薪酬要求。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

2、“风 向标 ”。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 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 高的误区。 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 1000元至 2000元 之间。 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要选 择,甚至有 1.58% 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 “零工资 ”。 专家认为, “零工资 ”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 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 窘境的无奈。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供求状况第一,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经大大增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

3、达 250万,4年增加了 140万,2006年达到了 490多万。但 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相对的却是就业岗位增长的缓慢。这 就使得大学生这种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第二,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 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且从中央 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 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 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 普遍不佳,其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 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第三

4、,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一方面,从总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规模相比仍显不 够;另一方面,却又戏剧性地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毕业生就 业难问题。从我国国情来看,现阶段大学生仅占同龄人的 5% 左右,北京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也仅有13%,这与发达国家的30%到50%的比例相比相差甚远,就是与中下等收入国 家8.8%的比例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在可预见 的未来,高校毕业生仍将是一种稀缺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因 此,供求失衡,及一定程度上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定和 结构性失衡与个人偏好失衡有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自身都有对此加以 反思的

5、必要。(二)有关政府行为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府有着特殊的权威作用。当政府 行为和毕业生行为协调一致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会进 行得平稳顺利,反之就会出现矛盾。两者行为协调一致的前 提是对就业目标认识上的一致,通常情况下,当政府决定了 某种政治经济体制以后,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目标的认识也就 随之确定。问题是毕业生个人有时并不一定认同政府的这一 目标。此时,政府为贯彻这一目标通常有三种手段:一是思 想宣传、鼓动或政治动员,二是行政强制,三是经济调控。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个人行 为目标与政府行为目标不一致时采用的多是前两种手段。其 中尤以第一种手段作用为大,行政强制手段只是

6、对前者的补 充。思想宣传鼓动和政治动员对毕业生产生的政治压力及社 会规范压力足以使毕业生放弃其个人的价值目标。这种做法 在80年代以前收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有效地保证了高层 次人力资源对国家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配置,保证了国家经 济建设的需要。但这一做法过分地强调了政府的意志,忽略 了毕业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 善,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政府 较多地运用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毕业生在根据自己的意愿 与市场规则自主择业,但却忽视了宏观调控的作用。(三)有关用人单位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 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

7、权,面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已 经意识到人才素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已不再盲 目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 尤其是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 足,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干部梯队已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 人更慎重,要求也更高。他们在招聘毕业生时,不仅要看学 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而且要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 综合素质;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而且要挑学校,甚至挑 性别。这就客观上使一些 名不见经传”学校的毕业生及长线 专业、女大学生、学历层次低和综合素质较差者过剩,出现 就业难。用人单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 导的短期行为问题,由于新

8、进一个大学生,其效益要在几年 工作以后才能发挥出来,多进人意味着企业人力成本的提高 与职工平均收益的降低,这就导致了企业领导在用人策略上 的短期行为;二是在大城市中,由于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与个 人偏好失衡的问题,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 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 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等等,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与专科生 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这和六、七十年代发生在发达国家的 文凭疾病”十分类似。在我国教育资源还十分短缺的情况下, 这种人才使用上的浪费,应该引起政府与用人单位的足够重 视。(四)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一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 社会

9、需要,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 需求,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 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 息万变,加之近年来人才预测工作比较薄弱,高校招生与社 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这就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 往不相吻合,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 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尤其 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新上所谓热门”专业和 短、平、快”的专科层次,结果使学校培养脱离了 社会的需求。(五)大学生的素质与就业观念目前,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

10、,部分大学生的素质不适应社 会的需要,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 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这些都是 为许多用人单位所嫌弃的。 另一方面,就毕业的大学生而言, 不少人的人才感觉特别强。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既然是人才, 那么就不应该到那些虽然很能发挥作用,但是人不多、钱又 少的小”单位去;或者不应该到第一线去,而应该到大单位、 到指挥或领导岗位上去;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既然是人才, 就应该有相应的待遇, 所以在择业时,首先关心的是 收入如 何”、住房条件如何”让用人单位着实对这样的人才不敢恭 维;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既然是个人才,那么就应该得到重 视,不能去也不愿去

11、做默默无闻的工作。毕业生的这种错误 感觉,恰恰断了自己的就业之路,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 突出。二.对策及建议 虽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归 根结底是由于就业环境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解决这 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 息从政府角度讲,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 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 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 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和有效 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完 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

12、因此,真正有效的机制是一种 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混合机制,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中政府的 无为”即有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众所周知,按照经济学原理,稀缺资源的市场一定是卖方 市场。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但由于结构性失衡和个人偏好性失衡的存在,多数人 集中在热门专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优厚的行业。这本也无 可厚非,因为人具有经济动物的特性,在择业上追求最大的 经济利益是这一特性的体现。但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热门 专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好的行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稀缺资 源不再稀缺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大城市的一些用人单位 则不断地提高用人规格,造成人才上的浪费。

13、而一些地处偏 远、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则苦于得不到人才,以至影响事业 的发展。上述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为了解 决这些问题,政府除了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如对去 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工作的毕业生, 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强度的优惠,除免交学 费和免还贷款等措施外,还要重新认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 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适当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制约。(二)企业:树立人才观,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尽管目前 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面临着人员过 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

14、科技创新能力不 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是,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世 界的第28位,劳动力素质低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美国就业人员中,专业职位、技术职位和非技术职位的比 例已由50年代的2:2:6演化为90年代的2:6:2。对我国企业 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 换冗员已成为当务之急。(三)学校:深化改革,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 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 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 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

15、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 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 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 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 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 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 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 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 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 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 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

16、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 的唯一办法。(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应当给自己做出一 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 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 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 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这 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 学生就业难,但转变观念并不难,尽管不利因素有很多,但 并非没有亮点。随着我国 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村城镇 化道路将会加快,农村也就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现实的巨大市 场;而且为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央相继提出了西部大 开发和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这更是难得的历史 机遇。通过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 和处理好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克服脱 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