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922714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重承诺:本论文无抄袭造假,完全属于自己的研究。试论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高校幸福教育吴 旻,王会珍(赣南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思潮推动下,幸福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正在形成,让人生幸福成为教育的应然要求。本文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出发,探讨在高校实施幸福教育的意义,并指出高校实现幸福教育的路径:建构幸福知识体系;培养以幸福为目的的积极人格;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幸福教育;大学生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对于即将告别校园、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幸福”更是一

2、个充满诱惑力的词,对幸福的追求更是大学生的一种期盼与渴望。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观照下,探讨高校实施幸福教育的意义及路径,以帮助大学生建构美好的幸福生活。一、 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Sligman Sheldon)和劳拉金(Lawra King),他们定义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p3)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

3、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最大追求是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生活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层面2: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

4、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涉及病态的幻觉、焦虑、抑郁、狂躁等,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在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评的同时,它还吸收了消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

5、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这无疑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势必会对教育产生积极而正面的影响。(二)积极教育简述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教育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1(p264)。积极教育强调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

6、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增加学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感、参与性,而不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3。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二、幸福心理学与幸福教育(一)幸福心理学概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幸福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研究幸福心理的学问。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类所具有的天赋权利。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然而

7、,什么是幸福?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每个人都按照各自的方式去追求幸福。可见,幸福的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在主观上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多数心理学家是从人的主观精神层面去探讨幸福,而把这种人生观感受到的幸福称之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化为SWB)4。幸福心理的结构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的,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5:1.感情。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的感情,可称之为幸福感。感情可分为积极快乐的和消极痛苦的两种感情,一个人感受到的积极快乐的感情比较多,而感受到的消极痛苦的感情比较少,那么,他所获得的幸福就比较多。人对幸福的需要是一种基本的感情需求,这种情感需求就是对

8、快乐的追求;2.需求。情绪的产生有赖于需要满足与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就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以金字塔的结构形式排列。金字塔底部是生理需要,依次向上的是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满意、快乐与幸福。需要满足的层次论,就是人生幸福的层次论,它揭示了人对幸福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当一个人到达需要的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时,其自我的潜能充分地发挥,由此产生的幸福感就是人精神上最大的幸福感和最高境界的幸福,这种最大的幸福感被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

9、验”;3.认知。幸福的产生不仅有赖于需要满足与否,而且需要认知过程参与,因为需要是否满足必须由个体的认知来评判,幸福需要个人来感知和体验,影响幸福心理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对幸福的感知、自我评价、社会比较等。4.行为活动。幸福的产生有赖于人们的行为活动。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我们才能认知幸福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进而产生幸福的情感。因此,行为活动也是幸福产生的重要条件。人的行为是由行为目标的确定、实施与效果检验等环节所组成。积极的、快乐的情感与行为目标的出现和维持有关,也与靠近目标及实现目标有关,行为目标还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人并不是快乐与幸福的被动感受者,而是快乐与幸福的主动创造者。通

10、过主动的和有意义的行为活动,人可以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二)让人生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追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须质疑的。”从应然价值的追求来看,教育的幸福目的是教育其他目的的终极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多层次系统,它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其直接目标,它有助于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就人的整个一生而言,受教育并不是目的,而是个人获得幸福的手段之一。从个人人格形成方面来说,对幸福的追求应成为他们生命的内在追求。教育活动生成的新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们体验过幸福,并从内心渴望幸福,而且自信有能力

11、获得幸福。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回归人性的过程中实现幸福。对“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可能产生两种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情感内容,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做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做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虽然这两种理解都可以成立,但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是一种较为肤浅、更加危险的理解,很容易使“幸福的内容”蜕变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幸福教育要求教育本身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幸福的过程,教育的结果应该是促使、引导师生能够更幸福地生活,彼此都有幸福感。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幸福地教

12、学生怎样追求幸福生活。三、高校实施幸福教育的意义(一)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享乐主义正在腐蚀幸福幸福是美好的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指征之一。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当代大学生几乎为“90后”,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为父母所呵护,为社会所宠爱,吃穿不愁。据统计:大学生每年的人均消费水平就可高达1万元,比全国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高出许多。应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幸福的,然而,许多人都感受不到这种幸福,甚至认为自己不幸福。这种“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当前,高

13、校学生中享乐主义正在滋生蔓延。一些大学生认为,有一个体面且薪水颇丰的工作,行有香车宝马,住有豪华别墅,家有贤妻良母,过着无忧无虑的自在生活,这就是幸福了6。由于精神没有寄托,长期处于这种“幸福”情境中的人们很快便觉得乏味、空虚和无聊。当沉湎于感官的快乐得到满足后,不安、恐慌、懊悔便会随之而来。可见,享乐不一定都是幸福,不当的物欲、一时感官的快乐等均与幸福无关。享乐主义的危险在于,它像毒品一样,败坏人的幸福感受能力。如果人一味追求财富及其感官快乐,其心灵必然会极度的空虚、贫乏。结果是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麻木不仁,他们无法理智的感受幸福,就只有沉迷在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因此,

14、幸福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成长意义不可小觑。(二)幸福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个体感受到真实的幸福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自杀、他杀、甚至弑师的案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们的“幸福指数”不高,且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越少,“幸福指数”越低的趋势。因此,高校以幸福为导向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没有生命的世界无疑是一个残缺的世界,世界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富有意义,绚丽多姿。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是追求幸福、实现人性的前提,也是幸福教育的基础。当代社会,不再以知识拥有的多少来简单地评价一个人的优劣,人们越来越看重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高度综合化的素质。高校生命教育缺乏固然是实,更重要的

15、是缺乏“幸福教育”。大学生越是缺乏幸福感,越没有幸福环境,对生命就越缺乏应有的珍惜和尊重。高校中的幸福教育实为生命教育中重要的一课,它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幸福。(三)幸福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让个体领悟到永恒的幸福“教育的使命不应是将自己变成一把神圣的扫把来打扫世界和人们的心灵,而应是对精神的守望、援助和发展” 7。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加速器”,更是“人格、快乐、幸福加速器”,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投入的是包括知识在内又是知识无法比拟的精神,以精神整合知识,精神与生命一起作为人的整体,建立在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而统摄它们。此外,教育能够不断创造受教育者新的精神,

16、精神的不断丰富意味着个体生命走向充实和完整,而丰富的精神最终将为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教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我的知识。前两项在现行的学校课程里都有体现,唯独教给学生关于自我的知识很少。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从课程目标上反映出来的仅仅是关注知识性的目标,教师只看到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忽视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状态。幸福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这种现状,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为核心,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使命,让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以求得精神生命的升华与超脱,达到灵魂永恒的精神境界,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教育才能真正的回归人性,学生才能感受到永恒的幸福。四、高校幸福教育的实施路径(一)建构大学生幸福生活的知识体系,是幸福教育的基石前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