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美术实习论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919098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5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美术实习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学美术实习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学美术实习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筑学美术实习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学美术实习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美术实习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苗族民居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苗族民居在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心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民族美学观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苗族民居 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民居文化 日渐衰落,因此对苗族民居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日益迫切。本及从苗族民居的 特点和目前现状出发,来讨论如何对苗族民居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关键词:民居 特点 现状 保护 传承苗族民居的特点。说到苗族建筑,人们恐怕会第一时间想到吊脚楼吧,的确 苗族建筑大多数都为吊脚楼,吊脚楼一般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种,都属 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其中斜坡吊脚楼恐怕是人们眼

2、中典型的吊脚 楼形象了吧,这些吊脚楼灵活多变,潇洒飘逸,一般都是一地势而建。吊脚楼矮 的一般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多为两百平方米。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底 层用来存放生产工具和饲养家畜;第二层是全家人的活动中心,客厅,寝室,厨 房,火坑取暖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一层,堂屋一般都有外廊,供休息纳凉之用。第 三层一般用来存放各物及部分生产用品,有的人家还在第三层设“美人靠”。吊脚楼的结构和居住安排与苗族人的生存功能和生活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是一个实用,科学,美观的建筑艺术。苗族建筑有很好的自然适应性,苗族“依 山而寨,择险而居。苗族建筑在总体上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 的建筑过程中改变环

3、境,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法使建筑与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苗 族建筑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 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的晒谷坪,廊桥,鼓楼等公共建筑空间, 它们都是节庆活动,聚会,娱乐,交通,休息的公共场所体现了寨中的群体空间, 极富创造性。还有苗家都有的“保命桥”是通向外寨的桥梁,把寨与寨互相联系 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会”。苗族民居的现状。现在苗族的多种民居建筑类型已近在一些地方逐渐消失, 残存的故居遗存已经破烂不堪,而另一方面,新一代苗族青年生活方式和审美观 念的改变,也是传统文化和故居变化的内因,作为民族文化的苗族民居已呈现出 消亡的态势,急

4、待全社会给予大力抢救和保护。在全球化,文化科技频繁交流的 大背景下,民族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种发展中,地域性的 民族传统文化必然受到猛烈冲击。现实情况告诉我们,苗族民居与贵州其他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在不断萎缩和消失。在这种形式下,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和方法,大力抢救和保护着这一稀缺的苗族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民族地区面临 的一项迫切任务。苗族文化保护。贵州苗族民居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它巧妙的结构、简洁的 工艺、创造性的利用自然资源,显示出苗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一笔珍贵的少数 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在西部经济大开发中,它又是一种难得的旅游文化资源。因 而,对于贵州苗族民居的保护

5、,对于它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 义。(一)建立贵州苗族民居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是贵州17个少数民族中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为复杂的民 族,几乎在各个地区都有苗族的身影。从遍布苗族三大方言区看,其民居形式主 要表现为东部方言区院落型民居、中部方言区的吊脚楼民居、西部方言区土胚 房和石屋民居为主的特色,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苗族故居较为分散。因此,对 于苗族民居的类型、分布、结构、聚落、现状,地方政府应全面普查、归 档录入,按照重要程度、规模大小,对此进行清理、甄别、认定,整理出各地 民居文化遗产名录,建立起全省的保护体系。二)建立苗族民居资料数据库。采用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如照相

6、、录象和数字化等手段,对苗族现存的民 居的建筑种类、技术和材料、外观造型、装饰装修、工艺流程、生态景观 等详细信息资料进行存贮,为苗族民居的维护、复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以 便得到现永久性的保存,同时也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三)建立多种形式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所不同的是,它非常强调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应 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中,不但要完整地保护好物质文化遗产, 还要完整地保护好相应自然景观。现在,贵州苗族地区很多山寨村庄正经历一个 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不少传统文化古迹和民居建筑被拆毁,大量出现空心村、村 中村现象,如果通过政府购买、搬迁遗存遗迹,把仿建

7、改为购建一方面可以更 加集中有效地保护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展示苗族原真性建筑面貌;另一方面又 可以解决苗族群众建新房的部分资金和土地。同时鼓励私人和企业投资生态博物 馆,可以弥补政府财力的不足,最大限度地保护苗族各种类型的建筑文化。这种 非公有制性质的生态博物馆的产生,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苗族各支系、各家 族的苗族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家庭特色。四)建立以旅游为目地的民族文化村寨、古镇和自然景区进行保护苗族民居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物质物资文化遗产,它又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 的起居场所,对于它的保护需要大多数苗族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建立以旅游为目 地的民族文化村寨、古镇和自然景区,正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

8、一种有效方式。旅 游开发能给当苗族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使之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 自觉地加以爱护。在这种活动中,苗族居民既是古民居的拥有者,又是古民居的 保护者,这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金且投入,还会使周边的自然景观得到最大程度 保护,并在这种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中,逐渐过渡为旅游生态博物馆和民 族文化中心。苗族民居文化的传承。通过这次贵州调研我发现,城里大部分现代建筑都融入了苗族民居特色,如椎花、 护栏、美人靠、挂落、吊脚等。但是,通过观察,在设计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不 少建筑看起来,都给人感觉“洋不洋土不土”的感觉,例如,大面积的绿色镜面墙楼顶却伸 出古朴的四角攒尖,很摩登

9、的高层上却建起了侗家鼓楼,怎么都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因此,苗族民居与现代建筑的融合还有待研究与实践!大多数本土建筑师在做一个被要求是“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项目时,他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常常都会先定位于“传统”之上。他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施工技术或 者传统的构造方法,接着想到的是传统建筑的形式、空间、图案和色彩,然后才会考虑如何 利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去实施。这个角度决定了他难以摆脱中国传统建筑的束缚。本土建筑师在做某些纪念性的传统建筑时就出现了这样的尴尬:用钢筋混凝土这种现代材料去营造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建筑形式,结果不但无法得到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在建筑形式和建筑 现代建筑

10、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存在着困难则 可以预见,但总是可以办到。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这条道路是可行的。一个是后现代主义建 筑的出现,说明现代主义建筑里传统的内容不是一概被抛弃。另一个就是日本的现代建筑, 当代日本建筑显然是现代建筑,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日本传统文化存在于其中。先掌握好目前 最现代的设计理念、施工技术。这是当务之急,然后再不断探索与传统建筑如何实现结合。结语:本文通过苗族建筑文化的特点与现状出发,重点探讨了如何才能对苗族建筑进行 传承与保护。贵州苗族民居是我国乡土建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也是目前全国尚存的较大规模少数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它所具有的浓郁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是研究苗族和南方 其他少数民族生活宝贵的历史遗存和资料。希望苗族这份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永久 性的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民族谋福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