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907680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长沙市21中 甘永志【内容提要】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包括:积极方面 蕴涵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合理看待社会分工;丰富的人本思想;注重道德修养。 消极方面 关注社会而忽视自然;相对保守性;学而优则仕。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的论语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以论语为基础考察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本文专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影响也就具备理论的正当性。本文拟从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科技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展开探究。一、积极方面:1 传统文化

2、中蕴涵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儒家文化历来以奉献天下、救民于水火、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积极入世。孔子为了能使自己的政治抱负付诸现实而周游列国,在论语中也能充分展示孔子及其子弟的政治态度。首先儒家积极主张入世,如在论语.微子中记载的长沮、桀溺与子路的对话以及孔子的反应,反映了当时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态度,长沮、桀溺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消极避世,而孔子在世道艰难的背景下仍以天下人为本的“仁”的政治理念的推动下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奔波、积极进取而不消极避世的政治追求。又如在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段对话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于孔子积极

3、政治实践的评价;其次儒家主张为实现政治主张而不怕牺牲,如“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则充分反映儒家的牺牲精神。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传统,为中国的科学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在近代,这种文化传统使一批有志之士在目睹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之时,奋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近代中国兴起师夷长技的高潮,不仅在国内出现大批介绍西方科技的著作,新式学堂里也出现大批以科技救国为追求的优秀人才,一批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在这种强烈爱国心的驱动下,一批青年才俊刻苦攻读成就斐然,学成之后报效祖国,从而对中国近代科技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例如我国著名的苎麻纤维专家鄷云鹤取得了留学美

4、国的资格,成了博士,回国后,立志要在麻纺织业上做出成绩,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她努力钻研,在世界上第一个从草类纤维上抽出了人造丝。日本人听说后, 要用高价买她的专利。她痛恨日本侵略中国,就说:“我不卖,我要把这项技术留给我的祖国。” 2 传统文化体现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重视。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和知识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孔子首先科学分析获得知识的途径。如“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又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解析了知识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努力得来;其次又说明了学习的态度应该是谦逊和老实的,这种观点明确反映在如“子曰:三

5、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之为不知”等论述中。再次,还说明了学习的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充分反映儒家对知识的追求和态度。在教育方面,孔子在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而且在论语中还有大量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和实际上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无论在中国古代、近代、还是现代,这种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发达,教育兴盛,人才辈出,推动科技发展。 3传统文化合理看待对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发展的

6、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现象。过分追求形式的平等而忽略个人的差异,既不理性,也不客观。论语在这个问题上作出科学的分析。如论语子路篇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既然统治者、教育工作者不必拘泥于体力劳动,当然科学工作者也可以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摆脱脱离体力劳动的道德负担,因此这种客观理性认识社会分工对推动科技发展是有利的。 4 传统文化闪烁人本思想。科技的发展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因此以人为本是科

7、学价值的核心所在。论语闪烁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光芒。论语首先体现对人生存的关注,如论语乡党篇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它体现的是孔子关注的人而不是作为财产的马;其次则强调通过德政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如在论述君子之道时则强调“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又如论语雍也篇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些论述都充分体现儒家的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人是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仁和智二者结合,以解决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为

8、出发点,在一定程度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如齐民要术是我国著名的农学经典之作,在它的序中所说作者研究农学的目的:“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益国富民”便成了中国古代农学发展的目标, 在“敬授民时”思想指导下中国古代天文学也发展起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成了中国古代医者宗旨的经典阐述,为方便人们的计算,数学也日益走向完善。应该说,今天科技工作者更是传承以民为本的情怀致力于科技的发展。 5 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论语首先阐述义理观,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

9、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又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等,这些论述首先强调人们追求富贵必须符合于道的原则,这种观点有利于科学家摆脱对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过多纠缠,全身心投入研究,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其次,论语中的一些阐述有利于形成科技团队。“君子曰: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述有利于发扬人梯精神、个人为他人和集体作出一定的牺牲的精神,从而营造出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也有利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科技团队提高科技实力,进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论语子罕篇提出“毋意,毋必,毋固,

10、毋我”,主张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主张无偏见的客观精和神虚怀若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则提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这些关于个人的论述,得到了当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认同。二 消极方面:1传统文化关注社会而忽视自然。论语比较全面反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的基本特点。论语涉及:政治思想“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等等;个人修养道德范畴、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仁德的特征、“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学习方法;此外教育思想和学

11、习态度,孔子教学方法及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但是,除了个别地方论述到生死等问题之外,论语基本上未涉及到对自然界、人和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从这个方面也反映论语对于自然的忽视。这一特点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袭,在其后的大儒如孟子、董仲舒等更多的关注社会,而对自然的论述较少,对自然忽视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对研究对象的忽视无法使科学取得真正的广泛的突破,如物理学方面战国时期有记载大量物理现象的墨经,但此后鲜有发展;二是传统科技也始终以满足人的现实需求为目的,因此强调实用、经验,如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基本上以应用数学为主,对于科学理论的探索也努力不够。 2 传统文化有相对保守性。创新是科

12、技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论语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孔子历经几十年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不逾矩,换言之,主要还是继承先贤所留下的文明。再如“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如果说孔子只重继承,而对文化没有发展,这种说法自然站不住脚,但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却暴露无疑。在文化传承上重继承,重经验,重祖宗之法;墨守陈规和讲究等级秩序的儒家传统,使人们养成“尊师听话,信奉经典”的习惯,这种传统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从而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3 传统文化中的

13、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不利于科技发展。“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现实中“仕而优则学”长期被忽略,“学而优则仕”则在中国演绎了几千年,西汉的察举制、太学的建立为读书人入仕开辟道路,尤其是科举考试更为“学而优则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从而成千上万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走向官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绝大多数读书人的终身追求,而科学技术则被看作为不入流的奇巧淫技而被绝大多数读书人不屑一顾,这就使一批本身有杰出的科学才能的读书人转向官场,荒废科技研究,最后对中国科技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从论语看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对中国科技的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双重的,片面的肯定或否定既不符合马

14、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不客观公正,对于当代研究者和科技工作者只有辨证全面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既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又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甘永志:长沙市21中高中历史教师,论文多次获省、市一、二、三等奖,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不具备反封建性在人教网发表后为新思考网中国历史课程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多次参编高考复习资料 地址:长沙市韶山中路420号 长沙市21中 邮政编码 410007 电话 13007421211 电子邮箱 参考文献:论语微子论语述而论语宪问论语公冶长论语卫灵论语泰伯论语为政论语里仁篇论语子张篇论语季氏论语雍也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乐爱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年11月古代汉语辞典 商务印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