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教材解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906911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教材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教材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教材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教材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教材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教材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教材解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于这套教材的内容划分打破了按照软件和知识体系的传统方式,不少内容(如WORD、画图等)要分若干学期才能完成。因此,了解某个内容在本册处于什么地位,本阶段的目的意义是什么,采取何种处理方法等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针对各册编写了“分课解读及建议”,希望对各位老师了解教材有一定帮助。第一课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目的意义概述:常规教材往往采取就设备讲设备,直接进入输入、输出设备的认识、判断的途径开展教学,这样即不自然,也不适合小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上的各种输入、输出操作和现象对一般学生已不陌生,只是缺乏正确的梳理和归纳,所以本节采取先从计算机的各种熟悉的输出、输入现象开始(P1的四个图),引入信息

2、的“输入”、“输入”,然后再引导出输入、输出设备这样的途径。各小节说明如下:一、计算机中信息的传递图11、12、13、14展示了计算机上几个常规的活动,目的在于结合P2的6个问题进行启发、引导。6个问题的核心都在于“通过什么设备,做什么”,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做什么”上。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可能进行逐步引导、归纳。P2P3的几个自然段实际是对学生讨论的归纳建议。这里归纳出这样几点:l计算机接受信息信息输入l计算机向外输出信息信息输出l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不是完全分离的,随时随地都在进行。l信息和信息输入、输出的形式的多种多样的。二、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里没有不要(也很难)对输出、输

3、入设备进行明确的定义。根据前面的归纳,已经看到了信息输入、输出的各种操作活动,自然发现它们所使用的(工具)设备,从而引入输出、输入设备。所有学生在前面归纳的基础上已经能够进行P3的连线练习了。这里采取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悟出哪些属于输出设备,哪些属于输入设备。而不再采取传授、介绍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各种设备会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教材不可能紧跟形式发展。例如触摸屏的普及,使显示器同时担负了输入、输出的功能;可刻录光驱的普及,也改变了光驱的单一输入功能。上述这样的问题,也会因为学生的接触面不同而出现片面性。关于本课的教学建议:本课没有作品式任务,属于基础常识教学内容,可能会很枯燥。建议教师

4、不要硬搬教材的图片和形式。可以借助实物和现场操作,把输入、输出活动、输入、输出设备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现象)的介绍、讲解直接穿插在一些活动中。例如:教师一边演示操作电脑画图、打印作品的过程,一边介绍信息的输入、输出和相应的设备,而且输出方式是多种的(屏幕和打印)。还可以用摄像头组织一个类似的活动,把介绍过程与操作演示直接结合起来,可能会使本课更加生动。第二课学习画图新本领本课是在3年级上5课小老鼠画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当时的主要目的不是介绍“画图”,而是借助于“画图”进行鼠标训练。这一课才真正进入“画图”的系统教学。目的意义概述:本课仍然立足于对“画图”软件的宏观认识和工具的尝试,不涉及重

5、点工具,也不要求比较完整的作品。从信息素养角度来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新软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建立电脑绘图的基本概念和意识,因此应该对教材中涉及的各种试验予以充分注意。各小节说明和建议如下:一、回忆“画图”本节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画图”了,因此采取复习回顾的方法。其中包括下面内容:“画图”软件的启动l界面主要内容认识。教材采取P5图21填空的办法进行复习。l工具箱和工具名称的探测。l颜色的选择。二、学习“画图”新本领这里共设计了6个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探索工具箱部分工具的功能。情一定组织好P7中那些实验,不要形成一种无目的的操作。在对各工具进行尝试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和总结,并

6、要求学生进行口头汇报,教师进行梳理,从而形成对各个工具的比较完整的认识。三、画错了怎么办这里包括三方面内容:l用橡皮擦局部擦图l用“编辑”菜单中的“撤消”消除刚刚进行的操作l用“图像”菜单中的“清除图像”进行“擦黑板”操作这里同时也第一次接触了“画图”中的菜单功能。练习的处理和说明:本节练习没有对作品作美工上的要求,只是希望学生能够多用工具。也可以把P7的图2-3作为学生模仿的内容。可以先观察讨论,哪些内容是什么工具画的,再亲自实验。第三课电脑简笔画目的意义概述:本节重点在于“铅笔”、“刷子”的训练,“直线”和“椭圆”的简单应用(不进行设置的默认状态的应用)。过去常规教材中,对“铅笔”、“刷子

7、”的使用比较忽略,缺乏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致使这些工具的训练显得枯燥而无意义。而美术课中的“简笔画”正好大量使用了这些工具,如果加上简单的几何工具就更方便了。所以,如果我们充分注意与美术教学进行整合,把简笔画移植到电脑绘图训练中,就可给这些工具训练赋予丰富而生动的内容。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第一部分为“铅笔”和“刷子”的应用。其中通过“小窍门”介绍了刷子形式的选择。所涉及的作品也局限在这两种工具内(包括用刷子直接写字)。教材第一部分为“直线”和“椭圆”工具的应用。P12图34中部分图需要“刷子”,需要学生观察决定。1、材中列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简笔画样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更多的简笔画作品

8、。当然要考虑绘图的难度和内容是否适合学生。2、教学训练中应该予以注意的问题l必须引导学生针对作品需要,讨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设置什么样的样式和粗细,不要简单地把样品提供出来就完事。l虽然这是一节美术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程,但是应该注意这节课的学科特征和学科的教学任务,不应该在假定学生已经掌握这些技术和工具的情况下,上成一节纯美术课。第四课保存画图作品本节内容实际与“画图”关系不大,主要涉及Windows系统的文件、文件名等内容。只是借助于“画图”的作品保存的需求进行这方面的教学。目的意义概述:由于“画图”作品保存的需求越来越重要,因此保存作品的教学必须进行。传统教材往往采取两种处理。一种典

9、型方式是先讲Windows文件操作,再学习画图;一种方式则把正在进行的画图教学暂时停下来,介绍Windows文件操作,然后再返回画图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情况,本教材对Windows文件操作内容进行了多次“支解”。本课是第一次接触文件、文件名等概念。但不是在“我的电脑”中,而是在“画图”保存文件时进行,依托于画图的“保存”或“另存为”对话框。采取需要多少,介绍多少的办法,与本节没有关系的暂时不讲。这样,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件”就是自己的作品,因此“文件”这个概念与常规文件十分接近,不会感到陌生。为了减轻本节的难度,这节课只介绍在默认路径上“我的文档”中保存文件、打开,因此暂时绕开了“路径”这

10、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各部分内容说明和建议:教材首先通过常规书面“写”、“画”等活动引出常规文件概念,再结合计算机作品需要保存的问题,引入磁盘上文件的概念;为了区别磁盘上不同的文件,因此引入了文件名;进一步介绍了文件名基本组成和特点。这样为本节的作品保存奠定了基础,以便开展下面三方面的教学。这里只介绍了两种常用的图片文件扩展名bmp和jpg。一、保存“画图”作品在默认位置我的文档中保存作品,不提出文件夹概念只输文件名,不输扩展名。建议教师把学生机的“我的文档”映射到安全位置上,以便下节使用二、打开已存盘的作品只介绍打开“我的文档”中的文件。只介绍直接鼠标点选文件(“单击打开”和“双击”)。三、保存

11、修改后的作品这是许多教材比较忽略的内容,从实际出发,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课文中P17所说:“简单的保存文件的方法”是指直接用“保存”进行文件的再保存(原名、原路径保存)。练习的处理和说明(部分):1、“不同”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学生能够指出主要的即可。如:保存介质;记录信息的方式;人对文件内容的可识别性等。5、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异同对比:菜单栏目、菜单选目、打开的对话框形式。第五课描绘美丽的大自然本课与第四课有异曲同工的意义和目的,只是使用的绘图工具有些开展。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增加了喷枪的使用和设置。其目的和教学注意点与第四节一致,这里不再重复。第六课拼装图形本节是体现电脑作图特点和优越性的重要

12、课程,希望予以充分注意。目的意义概述:本节所要体现的电脑绘图的优越性(与书面绘图相比)是指:除电脑下容易进行图形修改外,更主要的是电脑环境下可以充分使用“图块复制”和“图块移动”进行图形组合操作,因此可以先制作出局部图块,然后通过图块移动,组成整体效果,这与常规书面环境下直接绘图有根本的不同。通过本节教学,初步渗透电脑环境下构图的思维方法。为了减轻负担,本节只准备介绍鼠标直接“移动”和按住Ctrl键的直接复制操作。各部分内容说明和建议:P23 的“想一想、试一试”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用直接画图的方法很难画准确,从而引导出新课。一、拼图游戏这小节核心在第一的例子,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明显的多,例二只

13、是一个游戏(教师不一定直接用这个具体的例子,可以自己构造)。关于例一的处理作以下建议:第一步:结合图61,先讨论这个图可以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哪些可以直接得到;哪些需要加工得到。第二步:引入一个实验:画一个整圆,用“选定”工具选定下半部,发现可以把选定部分移走,如果敲Del键还可以删除它。这样既引入了图块选定、图块移动、图块删除,还发现了半圆是怎样生产的。第三步:提问:根据这个实验,讨论图61怎样画更好?通过三步启发后,再进入教材图62所示范的绘图教学。二、复制图块图块复制绘图,首先应该发现复制的需求,然后发现复制方法,再进行具体作品的复制。复制对象有两种:一种是把自己画的局部图块作为对象;一

14、种是打开的文件图片中,选择复制对象。教材65和66只是一个简单样品,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更有意义的内容。练习的处理和说明(部分):图67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应该让学生先讨论(或完成后讨论汇报)。因为本图怎样使用复制将关系到效益和准确性。一种方式是先复制、组装好车厢,再复制、组装各个轮子。一种是先画一个长方形,一个轮子,再复制一个轮子,组装出一个完整的车箱。再把这个车箱作为对象进行多次复制,组成整个火车。显然后一种更好。第七课画出方和圆过去已经实验过矩形工具和椭圆工具,本节进入这两种工具其正式教学,并再次引入组合构图的训练。内容概述和建议:1、图71目的是通过观察,再次引入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和直线工

15、具。图71中椭圆钟面的长针过长,不合理,注意纠正。2、本阶段只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的第一样式(有边空心图形),其他样式将放在4年级上册第三课中(背景色设置)进行。所以教学时不要主动涉及这些内容3、72内容涉及观察:鼠标拉出的长方形的准确位置和范围是怎样约束的。图73涉及的工具和技巧包括:矩形工具、椭圆工具、直线工具和橡皮擦。其中烟筒最好用长方形,组合后,再擦去多余的部分。这一点最好通过讨论。4、本节以“小窍门”方式引入标准圆和正方形的画法,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请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按住Shift拖动鼠标,出现正方形后,先松开鼠标,还是先松开Shift键?只有对比观察后,学生才能得出画正方形的完整过程。5、本节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继续使用“组合图形”的思想完成各个作品。第八课让画图五彩缤纷内容目的概述:本课主要涉及填充工具的使用。虽然填充工具在前面已经接触到,但是,填充技巧涉及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填充溢出后的处理。具体说明和建议:1、图81两个图的对比可以引导出今天的目的颜色填充2、图82示意出填充的基本过程关键在“内部填充”3、“溢出”处理是教学重点,细节填充是操作难点。建议教师自己构造一个可能“溢出”的例子,演示“溢出”现象。注意:教材例子不理想,因为长方形是专门工具画出来的,不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