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线作业规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905469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次线作业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次线作业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次线作业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次线作业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次线作业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次线作业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次线作业规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适用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高低压开关柜二次回路的布线。2 引用标准GB7251.1200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一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开关设备GB390620063.6kV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DL/T4041997户内交流高压开关柜订货技术条件注:对于客户提供规范或相关技术要求并高于本规范的,则按其相关技术文件执行。3 材料a) 不干胶标记牌;b) BVR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线,BV单股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c) 端子号套管(简称符号套):其规格有为1.5mm2、2.5mm2、4mm2;d) 铜制绝缘冷压接端子;e) 捆扎带;f) 胶木线夹;g) 塑料

2、波纹管;h) 行线槽;i) 单孔瓷珠(孔径3mm)j) 紧固件:螺钉、螺母、平垫 圈、弹簧垫圈。4 设备及工艺装备a) 通用手工具:断线钳、剥线钳、圆嘴钳、尖嘴钳、钢丝钳、活动扳手、呆扳手、螺丝刀、剪刀;b) 计算机(电脑);c) 套管印号机;d) 套管印号机专用软件;e) 专用色带;f) 绝缘端头冷压接钳;g) 螺孔加工工具:6mm手电钻、3.3钻头、M4丝攻;h) 走线槽切割机;i) 导轨切割机;j) 钳工台;k) 钢直尺;l) 回丝。5 作业准备a) 熟悉产品的技术资料;b) 核对元件的型号、规格和参数,检查元件的合格证以及强制认证元件的认证标志;c) 确定布线方案和程序。6 作业过程

3、a) 预制接线座线束,大量生产的产品可以根据线路图预制接线座上的线束;b) 粘贴标记牌;c) 标记牌上应打印相应元件的编号;d) 标记牌粘贴在安装位置上(元件的左上方),标记牌应粘贴端正,便于观察并不得被导线束遮盖;e) 安装电器元件,电器元件应按制造厂说明书的要求安装,装配应端正、匀称、间隔适中。6.1 布线6.1.1 导线的选择6.1.1.1 二次回路的导线必须采用铜芯绝缘线,导线的截面积除图纸特别注明外,电流回路采用2.5mm2,电压回路和控制回路采用1.5mm2。6.1.1.2 用于转动的门和面板上的导线以及柜间联线,,必须采用多股铜芯绝缘软线,并套上波纹管,用于固定面板上的导线也可以

4、采用单股铜芯绝缘硬线。6.1.1.3 导线的颜色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类别装置和设备的内部布线零线、中性线接地线颜色黑淡蓝黄绿双色6.1.2 导线的切割6.1.2.1 导线按需要长度加上预留量用断线钳切割,接线端预留量200mm。6.1.2.2 为了保持挺直,导线切割以后必须校直,方法是在导线外包一把回丝,手紧握着用力拉,禁止使用虎钳或钢丝钳将导线强行拉直,以免损伤芯线。6.1.3 导线绝缘层的剥离6.1.3.1 导线的绝缘层用剥线钳剥离,使用时剥线钳的活动钳口必须位于导线剥离绝缘层的一侧。6.1.3.2 软线绝缘层的剥离长度为6mm (压接铜鼻子距绝缘皮为12mm),6.1.3.3 硬线绝缘层

5、的剥离长度按元件接线板上的螺栓直径确定,应符合见表2的规定表2螺钉规格M3M4M5M6剥线长度mm151821246.1.4 导线符号套6.1.4.1 导线在剥去绝缘层后,压接端子或弯羊眼圈前套上符号套;6.1.4.2 符号套上的符号阅读方向规定为水平导线从左到右,竖直导线从下到上;6.1.4.3 符号套的一端应与导线端头的插套端面齐平,或与导线的绝缘层边缘齐平;6.1.5 导线的连接6.1.5.1 元件采用压线方式紧固导线时,软线需将接线端先绞成麻花才能插入元件接线点压接。6.1.5.2 元件采用螺栓连接方式紧固软线时,导线接线端必须压接接线端头,端头规格按导线截面积和紧固螺栓直径选择,压接

6、后端子不得松动,在端头压接一侧,导线绝缘层应与端头压接的端面齐平,不得见到裸露的芯线,在端头插片一侧,导线芯线突出端头插套外应齐平,并不大于1mm。6.1.5.3 元件采用螺栓连接方式紧固硬线时,导线必须弯羊眼圈,羊眼圈为圆形,用圆嘴钳按顺时针方向弯曲,内圈较螺栓直径略大,外圈与导线绝缘层保留2mm距离;将导线接至元件接线端时,羊眼圈的弯曲方向应与螺栓旋入方向相同,紧固后在垂直方向上应看不到外露的圈体。6.1.5.4 元件的每一个接线端最多允许接两根导线,两根导线(硬线)中间需加一个与螺栓直径相应的垫圈。6.1.5.5 一次母线上接二次线时在母线上钻攻M4螺孔,用螺栓、垫圈、弹簧垫圈连接。6.

7、1.5.6 导线连接发热元件(如15W以上的电阻)时,应将导线的绝缘层剥去30mm套上单孔瓷珠后再连接(或绕开发热体)。6.1.5.7 所有元件的接线端在接线时应采取防松措施。6.1.6 导线的弯曲和转向6.1.6.1 导线在弯曲和转向时,只能用手或者圆嘴钳弯曲,禁止使用尖嘴钳或钢丝钳等锋利工具,以免损伤导线。6.1.6.2 导线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导线直径的2倍。6.1.7 导线的捆扎6.1.7.1 将导线理顺,用抽扎带捆扎,并将抽扎带拉紧,并将多余部分切去。6.1.7.2 导线束的始端和末端必须捆扎,导线束中间的捆扎处要分布均匀,捆扎处之间的距离:水平敷设为50mm,垂直敷设为80120mm。

8、6.1.7.3 为了有利于散热,导线束不宜捆扎得过粗,原则上每束不超过40根,如果导线较多时,可以分路捆扎成多个导线束,导线捆扎后不得有凹凸不平和歪斜现象(见图1)。图16.1.8 导线的敷设6.1.8.1 敷设导线应做到横平竖直,坚固美观,并尽量采用水平或垂直方式布线6.1.8.2 敷设导线时,各元件的接线方向应一致以求整齐、美观 (见图2)。图26.1.8.3 敷设导线时要尽量减少导线束的弯曲和交叉,导线束弯曲时最内一根导线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导线直径的2倍,导线束交叉时,应以少数导线跨多数导线 (见图3)。 图36.1.8.4 导线不得直接敷设在柜壁表面上,导线与柜壁之间至少要保持3mm的

9、距离,导线遇到金属障碍物时,要弯曲越过,中间保持35mm的距离。6.1.8.5 导线穿过金属板时,要采取绝缘措施保护导线,例如在金属板孔眼处安装齿形保护带或橡皮圈。6.1.8.6 导线应避免在发热元件(如:电阻、信号灯)上方敷设,无法避免时,导线与发热元件至少要保持110mm的距离。6.1.8.7 在导线束集中并通向仪表门和连接接线座的场合,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行线槽来敷设导线时,行线槽用切割机切割到需要长度后固定在柜体内,然后将导线放入槽中并用捆扎带捆扎成导线束,接到接线座的导线可由行线槽侧面的孔眼引出,一般行线槽内导线束的体积不得超过槽容量的2/3。6.1.8.8 通过门的导线束必须在活动点

10、两端用绝缘线夹固定在焊接的支架上,导线的活动部分要套波纹管以防止与金属板摩擦,导线束固定后应保证门能自由开启和关闭,并使得导线束不碰及门架和柜体。6.1.9 接线座的安装6.1.9.1 接线座两端均应封闭,否则应在未封闭端安装隔板。6.1.9.2 接线座应在每节上标注顺序号。6.1.9.3 每一个接线端子只允许接一根导线。6.2 检查二次回路布线完工后,应根据图纸要求和本规范先由操作工自检,再由检验员检验确认是否符合规范,不合格的必须返工或按规定处理。7 质量检验7.1 实际接线应与线路图一致。7.2 布线应整齐美观符合本规范的规定。7.3 元件的安装应做到整齐均匀,横平竖直。7.4 所有的电器元件、接线座、小母线和连接导线应有正确、完整、清晰和牢固的标记牌或符号套。7.5 固定元件和连接导线的螺钉应拧紧,并有防松措施,不接线的螺钉也应拧紧。7.6 紧固件的镀层不得有起皮、脱落、锈蚀以及发霉等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