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监测方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0891902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方监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三方监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三方监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三方监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三方监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方监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方监测方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工程概况 (3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32.1工程地质概况 (32.2水文地质概况 (43车站基坑设计及施工简述 (44监测目的、内容及技术标准 (54.1监测目的 (54.2监测内容 (54.3技术标准 (55监测方案 (65.1监测精度要求与仪器设备 (65.2监测原理方法 (65.3监测元件埋设要求 (115.4监测点保护要求 (135.5测点布置 (145.6监测工作量及监测仪器元件数量统计 (145.7监测周期与频率 (156监测成果反馈及报警制度 (156.1监测控制值与监测警戒值 (156.2监测成果反馈及报警制度 (156.3监测报告内容 (177人员安排及工期计划 (1

2、87.1 人员安排 (187.2工期计划 (198监测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 (198.1 技术管理措施 (198.2 质量控制措施 (209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 (229.1 建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管理机构 (229.2 建立全员安全性生产责任制 (239.3 编制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计划 (239.4 抓好岗位安全文明教育培训工作 (239.5 进行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检查 (249.6 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具体措施 (24附件1、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招标设计东湖站东山口站区间盾构始发兼轨排井监测平面图(06242-B-JC-01-0032、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招标设计东湖站东山口站区间重要

3、建筑物监测平面图(06242-B-JC-01-0053、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招标设计东山口站区庄站区间重要建筑物监测平面图(06243-B-JC-01-0034、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招标设计区庄站黄花岗站区间重要建筑物监测平面图(06244-B-JC-01-003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东湖站黄花岗站区间土建工程第三方监测方案1工程概况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东湖站后盾构始发井(兼轨排井位于东湖公园内,紧挨东湖站东端,施工临时占地约7477m2。盾构始发(轨排井里程YCK13+584.009-YCK13+632.262,采用明挖法施工,全长48.253m,始发井位于R=300m的圆曲线

4、上,轨排井位于缓和曲线上。其中盾构始发井(YCK13+615.262-YCK13+632.262基坑尺寸为,长15m,宽25.9m,深度为29.35m;轨排井长31.658m,宽21.01m,深度为27.95m。线路在东湖站后盾构始发井(兼轨排井始发后,由东转向北穿过东湖后沿着东山大街一署前路前行,于内环路南侧到达东山口站并下穿既有一号线东山口站一角,过站后沿农林下路北上,至环市东路接入五、六号线同步设计实施的区庄站,过站后线路下穿工业大学宿舍楼及广空招待所转入先烈中路,到达黄花岗站。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交通厅、广东省省委、东山区区政府、广东省高教局、市公路局等政府机关及职能部门自南向北坐落于

5、线路两侧。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2.1工程地质概况拟建东湖站黄花岗区间地貌形态为珠江三角洲冲洪积平原地貌,地形较平坦、开阔,局部边缀剥蚀残丘,地面高程为7.0028.60m,地势南低北高,周围建筑物不多。本区间场地范围内岩土层从上到下分为七层,各岩土分层及其特征如下:(1填土层:主要为填土层,颜色为杂色、褐灰色,组成物较杂,有粘土、砂石、砼块、砖块、瓦碎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欠压实稍压实,松散稍密状。该层普遍分布于沿线地表。(2淤泥或淤泥质土1 层:呈不连续分布,属高压缩性欠固结软土,渗透性较差。层厚0.808.00m,平均厚度2.84m。(3淤泥质粉细砂2层:呈不连续分布,本层属高压缩性

6、欠固结软土,渗透性较差。层厚0.407.80m,平均厚度2.79m。(4陆相冲击-洪积砂层1层:浅灰、黄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石英质粉细砂为主,不均匀含粘、粉粒,稍有粘结,局部含有机质,偶夹淤泥质土极薄层。该土层分布基本连续。层厚1.4012.00m,平均厚度4.81m。(5陆相冲击-洪积砂2层:灰色、灰黄色等,饱和,稍密中密,以石英质中粗砂为主,局部含石英细砾,含少量粘粒。有较多钻孔揭露,层厚0.5014.60m,平均厚度2.73m。(6冲击洪积土层1层:黄灰色、暗褐色,湿,中密,以粉粒、粒粘为主。间断分布,层厚2.003.30m,平局厚度2.65m。(7冲击洪积土2层:灰褐、深灰、灰黑色,

7、不均匀含细粉砂及腐木块,有腥臭味,饱和,软塑状态。该层层厚2.005.00m,平均厚度3.50m。(8红层硬塑状或中密残积土2层:灰白色、褐红色,稍湿,硬塑状粉质粘土或中密状粉土,有下伏白垩系基岩风华残积而成,浸水易软化。该土层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地层底部,风化基岩面之上,分布不均匀,呈透镜体状产出,层厚0.9011.30m,平均厚度3.14m。(9全风化岩带层:呈坚硬土状粉质粘土或密实状粉土,主要由泥岩、砂岩、含粗砂岩组成。该风化岩带本区段内分布不连续,层厚0.5010.10m,平均厚度2.85m。(10强风化岩带层:岩石结构强度很低,岩石结构较疏松,该风化岩带连续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岩面形态很

8、不稳定,层面起伏变化大。该层层厚0.7019.50m,平均5.06m。(11中风化岩带层:呈短柱状或碎块状,岩质稍硬,较易击碎,局部层间夹强风化岩薄层。分布连续,厚度变化大,形态极不规则,岩面顶底面起伏较剧烈。该层层厚0.60 16.20m,平均5.87m。(12微风化岩带层:层间局部为中风化岩薄层,为易软化岩石。该风化岩带岩面起伏较大。揭露层厚1.2023.48m,平均8.82m。2.2水文地质概况地下水按赋存方式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基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层。在天然状态下,基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层主要是接受第四层含水层的渗入补给、越流补给为主。由于残积土、全风化层的相对隔水作用,本含水层大多具有

9、一定的承压性,其承压水头一般与第四系含水层相近。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基本上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3车站基坑设计及施工简述东湖盾构始发井(兼轨排井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本段围护结构采用厚1000mm的地下连续墙+预应力锚索,连续墙长约32.5m,底部位于微风化地层。始发井地下连续墙墙底高程-25.19m,嵌入基底深度为2.53.07m;轨排井墙底高程-23.3m,嵌入基底深度为2.487 2.55m。盾构井端头采用600mm450mm的密排搅拌桩加固,基坑周边连续墙两侧各采用两排600mm450mm的搅拌桩加固。盾构吊入孔设置3层内支撑。始发井及轨排井段采用

10、10道预应力锚索作为永久支护(吊入孔处除外,锚索长度1132.5m,锚索锚固段长615m。4监测目的、内容及技术标准4.1监测目的(1判定地铁结构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验证基坑开挖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2将监测结果用于反馈于设计,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3评估工程施工对建(构筑物安全及正常使用的影响程度,指导土建方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建(构筑物保护措施,并为可能的法律纠纷提供依据。(4作为第三方公正性监测,所提供的数据和资料可成为业主处理工程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防止

11、承包方提供虚假的资料和数据隐瞒工程安全和质量真相,为业主提供确凿的索赔证据。4.2监测内容根据设计要求,东湖站黄花岗站区间主要监测内容如下:(1支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2支护结构变形;(3支撑轴力;(4锚杆拉力;(5建(构筑物沉降、倾斜。4.3技术标准东湖站黄花岗站区间监测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1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土建工程第三方监测项目招标文件;(2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第三方监测招标设计;(3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5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6建筑变形测量规

12、程(JGJ/T8-97;(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9城市测量规范(CJJ13-87;(1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1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林宗元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2-2002;(13国家其他监测、测量规范和强制性标准;(14本院质量管理手册。5监测方案5.1监测精度要求与仪器设备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精度要求与仪器设备如表5.1-1所示:表5.1-1 监测精度要求与仪器设备 5.2监测原理方法5.2.1支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1基准点及控制点观测围护结构桩、墙顶水

13、平位移观测基点可利用施工单位的基点。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情况及施工单位基点位置,水平位移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或导线网。水平位移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点可使用强制对中装置。本次测量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测角误差1”,测距精度2mm+2ppm。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1t u m S T m m S =其中S 为导线平均边长,m 为测角中误差(,1T为测距相对中误差(mm 。取导线平均边长60米,测角中误差1.41”,测距6测回,可达0.8毫米,于是得到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ij M 为0.9毫米。mm M M MU T IJ9.022=+= (a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的测量选用级全站

14、仪导线测量的方法,按国标“精密工程测量规范”的三级导线测量要求施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a 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6测回观测,方向数多于3个时应归零。方向数为2个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差值不大于4.88。b 半测回归零数4;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8;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4;c 观测时为了减少望远镜调焦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每一方向的读数正倒镜不调焦完成;d 方位角闭合差2.8*n (n 为测站数;e 测距应往返观测各两测回,并进行温度、气压、投影改正。 (2 监测点观测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之间的加密水平位移监

15、测点的观测方法,一般分为三种,考虑到现场条件,拟使用测水平小角度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瞄准另一端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作为起始方向,依次按方向观测法测定两监测控制点间的水平位移监测点与测站连线偏离起始方向的角度,以所测角值和测站点到后视监测控制点的水平距离值(由全站仪测出作为计算变量,从而计算出监测点沿垂直于起始方向的位移。影响测量精度的误差来源主要是测角误差,包括瞄准误差,仪器对中误差等。对J1级经纬仪,分辨视角5.140/60=瞄准误差为1.22=s m对中误差206265.5.0lm c =测角中误差22sc b m m m +=观测精度按下式进行估算。l m M 2062652=(b 其中b m 为测角中误差,l 为测站点到监测点的水平距离。当测角精度为1.41时,对离测站60米的监测点,观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