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60页2、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学生读题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三、解题,简介作者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四、学习《舟夜书所见》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读,正音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板书:渔灯 一点萤 美妙4、美读诗文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五、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板书:水上夜景图 满河星神奇 (1)指名说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六、作业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板书设计:舟夜书所见渔灯一点萤 美妙水上夜景图 满河星神奇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作者介绍】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相关图片2.查慎行的诗晓过鸳湖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作者:查慎行 7.0(56人评分)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作者:查慎行 6.7(35人评分)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人间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渡黄河 作者:查慎行 8.0(10人评分)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梁宋回头失,徐淮极目收身轻往来便,自叹不如鸥 ▼渡黄河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
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梁宋回头失,徐淮极目收身轻往来便,自叹不如鸥三闾祠 作者:查慎行 7.2(17人评分)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三闾祠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寒夜次潘岷原韵 作者:查慎行 (少于10人评分)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寒夜次潘岷原韵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渡百里湖 作者:查慎行 (少于10人评分)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渡百里湖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早过淇县 作者:查慎行 (少于10人评分)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早过淇县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雨过桐庐 作者:查慎行 (少于10人评分)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雨过桐庐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