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6KB
约14页
文档ID:510849833
第二节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_第1页
1/14

第二节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在5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解释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见图9-2),这三种记忆系统,又称记忆的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就是针对这三种记忆系统而言的,在介绍传统方法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记忆系统图9-2  三种记忆系统图 感觉记忆(或感官记忆) (sensory memory,简称SR)又称为瞬时记忆(immediate memory)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了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感觉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例如,听人唱完歌后,好像耳朵里还有一点声音看一个光点后,好像在眼睛里还有一点影子在感觉记忆中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在网膜上的映像与刺激非常一致,基本上是外界刺激的复制品感觉记忆中保持的材料如受到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受到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 STM)是指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当我们从簿上查到一个需要的号码时,立刻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事过之后,就记不清了,这就是短时记忆的例证另外,我们在上课时,边听边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影响例如,号码2824713492,可以把它分解为282(地区号),471(局),和3492(办公室)这三个部分,就能把这个10位数号码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多数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言语形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 S和 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依照仪表的数字显示进行操纵和控制的门类越来越多因此,短时记忆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过去那种认为短时记忆只是为生活琐事服务的观点,显然已过时了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在军事上,若短时记忆出差错,往往会误大事更重要的是,短时记忆经过重复后就会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roy,简称 LTM)是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都能保持的记忆从信息来源来说,它是对短时记忆加工复述的结果,但也有些长时记忆是由于印象深刻,如富有情感的事物,便能一次形成在长时记忆里,大多是以意义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的,如呈现一个词单:铅笔—橘子—床—狼—桌子—猫—苹果—毛笔—钢笔—梨—椅子—狗当回忆这张词单时,我们往往打乱原来的顺序,把铅笔—钢笔—毛笔,苹果—橘子—梨,桌子—椅子—床,狗—狼—猫分别联系在一起,即按意义加以整理、归类储存和提取人类的长时记忆大多数是要经过言语加工的材料的组合依赖于概念的分类但在长时记忆中编码方式有听觉的,也有视觉的等等从艾宾浩斯开始,记忆研究的实验方法究竟有多少种已经无法计数了老的实验方法不断被取代,而新的实验方法名目繁多,我们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实验方法归类,加以介绍这里提到的传统方法,只是区别于内隐记忆方法而言 一、回忆法 回忆法(recall method)是研究记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故而也称再现法(或复现法)(reproduction method)。

回忆法是从记忆中将识记过的材料提取出来的过程研究记忆过程的材料和方法很多,由于人们对语言材料比较熟悉,实验效果也比较明显,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实例也较多,各类书中也常见这方面的介绍另一方面,不管采用何种材料,实验的方法都有普遍意义回忆的实验程序设计自艾宾浩斯起,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新旧方法在运用时孰优孰劣要视研究的目的而定回忆法又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自由回忆法 (一)系列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serial recall method)是后人对艾宾浩斯以及早期关于回忆研究程序的概括,这种方法的主旨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遍数)法(method of learning time)系列回忆法的基本程序比较简单: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被试者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为了达到所订“标准”,被试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经过多次“尝试”,实验者再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被试者的回忆水平1885年,艾宾浩斯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音节表的长度对学习难度的影响”,其结果通过图9-3反映出来此后,艾宾浩斯又研究了有义意材料的回忆问题,他选用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唐璜》中的六节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七次实验。

结果发现,对于长度约为80个字音的诗段,被试者只需诵读8次就可以正确背诵;而对于同样数量的无意义音节,差不多需要80次诵读才能达到“标准”也就是说,需要用10倍的努力才能背出一首与诗歌长度相同的无意义音节早期的系列回忆法应用范围很广,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有人在系列回忆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节省法程序等等但早期的这种方法也有不少地方使人发生困难例如,当被试者很快报告完毕,而检验又不能通过时,计量工作怎么做?又如,等被试者经过6次“尝试”学会了95%的材料,余下的5%可能再需要6次或更多次的“尝试”,计量工作又如何做?针对这些问题,艾宾浩斯(Ebbinghaus,1902)、罗宾逊和布朗(Robinson& Brown, 1926)对原先的系列回忆法进行修正,目的有两个:(1)解决被试者在什么时候已把字表学习好的不确定性;(2)探索学习和回忆的进程修正后的方法定名为提示法和预料法所谓提示法(anticipation method)就是在限定的一次或几次呈现刺激材料之后,要求被试者背诵,主试在被试者背诵发生迟疑时进行提示,在发生错误时予以纠正,直到全部背出实验者根据记下的提示次数或校正次数,计算得分。

提示”量的反面就是“预料”量,即哪些项目经提示就能“预料”提示法一问世,衍生的方法就不断出现如,采用逐个提示的程序,即要求被试回忆时,不管他是否能说出,主试者都及时予以提示,给予反馈或诱发的方法这个方法直到今天仍为许多研究者采用运用系列回忆法可以很容易地研究回忆的系列材料的特点通常的做法是一遍一遍地呈现系列刺激,直到被试者能正确无误地预先说出下一个项目为止,实验者统计被试者预报每一个项目出现的错误或错误率麦凯里和亨特(McCarey& Hunter,1953)曾证明,用错误量和错误率计量的总趋势相同,但采用错误率指标似乎更利于排除难度变化对刺激材料的干扰图9-4就反映了用错误量和错误率为指标,并且用二种速度呈现刺激的系列位置效应的曲线这项研究表明,系列的开始部分,或最初学的项目较容易记忆,末尾部分或最后(时间最近)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而中间部分是最难记忆的这就是系列材料效应(或序位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从信息加工理论(或讯息处理论)来看,系列材料效应则与注意和信息加工的策略有关这些在以后还将论述到[见本节一之(三)] (二)对偶回忆法 对偶回忆法(paired recall method)又可称为成对联合法(或联对法)(paired associates,简称PA),是由卡尔金斯(Calkins, 1896)于19世纪末提出。

对偶回忆法的设计思想得益于艾宾浩斯等人的早期实验,到20世纪初期又促进艾宾浩斯及其他研究者的实验运用这种实验程序,可以避免刺激项目的双重作用因为在系列“提示”程序中(例如A、B、C三项),每一次提示项目(假定B项),既可能是前者(假定A项)的反应,也可能是后者(假定C项)的刺激实验者要确定项目的实际作用很难,这一困难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混乱相对而言,对偶回忆法的刺激项目仅对相应的反应项目提供线索,意义明确在功用上,对偶回忆法除了检查系列材料效应不甚方便外,兼容了“提示法”所能度量的所有变量对偶回忆法的优点很明显,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才逐步胜过早期的系列回忆法,在记忆实验中广为应用对偶回忆法实验一般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检验法1.预期法  预期法(anticipative method)的程序分成两步:第一步先单独显示刺激项目,要被试者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第二步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实验者改变顺序做第二轮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被试者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者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激项目和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作为强化或反强化,如此,一轮一轮做到被试全部记住为止。

图9-5是预期法采用的10对词组成的词表预期法的实验程序使人联想到“系列回忆”中的提示程序预期法汲取了提示法的养分并作了改进;首先改变了序列呈现的顺序,实验者每做完一轮就改变呈现排列,克服了上一提示对下一项目的刺激效应其次改变不规则的插入式提示,排除了实验者提示操作中的额外干扰,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刺激-反应程序2.检验法  检验法(test method)程序不同于预期法的地方是,被试者先学习材料的所有刺激和对应的反应项目检验一般不规定速度,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让被试者回忆,但具体操作时实验者仍可限定时间,比如 30秒检验程序也是一轮一轮地进行的,一被试者全部通过为终结,而每实验一轮要改变呈现顺序根据这样的安排,检验阶段的刺激出示顺序必须不同于预期程序(见图 9-6)检验法本质上更适宜对人类学习记忆的研究,因为在条件反射式的学习中如果延迟强化,其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检验程序中动物的条件反射同人类的言语学习间的差别就更明显了对偶回忆法对材料的选择和如何组对(配对)有很高的要求安德伍德等人 (Underwood et al., 1960)的研究表明,学习材料越有意义,就越容易记住,并且与刺激项目配对的反应项目有意义比刺激项目有意义更为重要。

佩威奥等人(Paivio et al.,1975)证明,词的具体性是衡量记忆难度图9-6对偶回忆的检验刺激项目顺序(采自Hintzman,1978)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流行的解释是,具体的词汇能唤起生动的心理映象(或意象),使得联想刺激物更容易记住事实上,只要能够控制住最初学习的条件,研究者是能揭示在后来的学习进程中意义性和具体性学习是如何引起旧知识向新任务迁移的另一方面,研究者还发现,能够引起对偶联想学习的最强有力的一个变因是刺激物的相似性以欣茨曼(Hintzman,1972)实验为例(见图9-7),他以大中学生为被试者,分别学习相似性高或低的两种材料,每组八对相似性高的刺激项目由五个字母组合成四个三辅音,相似性低的四个刺激项目无重复辅音字母两种刺激材料的各项都分别与从1到8的数字组对:结果很明显,当刺激相似性低时,记忆容易;相似性高时,记忆受到干扰由此可见,在对偶回忆法实验中,刺激材料和配对是极其重要的变量  (三)自由回忆法  自由回忆法(free recall method)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1984)第一次采用我们现在称作“自由回忆”的方法,此法允许被试者可以随意回忆而不必遵循刺激顺序。

这种方法看上去十分简单,当时的大多数研究者对之不屑一顾艾宾浩斯(Ebbing-haus, 1891)对这种方法的评价是“粗糙、肤浅”,原因之一是它不符合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