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817079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_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运用议论文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新课标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具体讲:考生要求掌握以下与议论文的有关的知识:了解议论文的概念;明确议论文的分类;了解议论文内容、结构、语言上的特点;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能识别文章的中心论点,会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能判断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会划分议论文的结构;能抓住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的特点进行体会和分析。二、考查题型:1、找出(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2、

2、判断内容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3、判断论据运用的合理性、有效性,或者根据文意补充(替换)恰当的论据,辨别能否删去相关的论据,并说明理由。4、在品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和感想。对议论文的考查形式主要是开放性阅读理解居多。从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分析,几乎各省市都有议论文的阅读。所选用的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短小文章,重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等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三,应试策略:1、借助题目,找准论点。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论据特点。3、逐段分析,明确论证方法。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5、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议

3、论文的语言特点。、答题时,先通读全文,再阅读题目,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来答题,才会有把握。考点示例一:宽容美德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

4、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到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

5、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1、本文的中心论点:_解题思路:找准中心论点是解读议论文段的关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的文章的忠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的文章则是在文章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的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是很集中,要求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除了以上分析论点的位置找论点以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论据和题目来找到和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题目和“宽容”有关,但题目只是一个短语,不能判断为论点。文中列举周恩来、李世民、秦王嬴政的事例

6、,都是证明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所以中心论点就是“宽容是一种美德”。参考答案:宽容是一种美德。考点示例二:做一只生命的“候鸟”在大自然中,每当严酷的冬季来临,不在少数的动物像狗熊一样,吃饱喝足,长一身脂肪,便躲进洞穴,不声不响地睡上一个冬天。最困难的时期,它们就这么轻松地熬过去了。而候鸟,却要成群结队地远走高飞,到另一个更适宜生存的地方过冬。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智慧,前者立足忍耐,相信时间能改变一切;后者却勇于闯荡,以空间的变化来达到目的。反思一下我们人类这种所谓的“高级动物”,富余的是狗熊式的生存哲学,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种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专门研究“穷人的哲学”的古古先生说:“如果一个人

7、一生能坚守一个行业一个地方,相信也会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如果他不停地迁徙,或许会有更多的机会,人生会有更多的风景。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两种人会各有所获。但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能面临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不知道是否会有变好的前途。”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对候鸟式生存的人来说,尽管付出了动荡不安的代价,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许多发展机遇,有了更多成功的希望。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往往就是因为对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怀有深深的恐惧,才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我们常常忘记自己也有一双“翅膀”,因而便老是在生活的“悬崖”面前惊恐万状,踌躇不前。候鸟们

8、总在不停地飞行,飞行,所以它们生存得很好,过得很有意义。对人类而言,面对生活的“悬崖”,我们何不有一点候鸟的精神,下决心对自己大喝一声“奋起”?或许生命便由此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入一片辽阔的天空。1、从论证的角度来看,第段属于_论证;从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角度来看,第段先从_面论证,后从_面论证,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解题思路: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第段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属于道理论证。而第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论述了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的可贵。参考答案:1、道理;正,反

9、。考点示例三:吃苦是一种资本吃苦,是一种资本。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10、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_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1、“苦,可以

11、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写在下面空格内。(字以内)(分)答:_解题思路: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考试题也随之变化,变化之一是向纵深发展,南京中考议论文试题就突出了这一点。如上面这题,让你为一个观点,补充一个事例,这就有了难度,首先你要理解准这一观点“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再看看人家是怎么论证的,然后想你举什么例子论证,如果不按照这个思路就很难答好这题。所举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内容要体现“折磨人”“锻炼人”两方面,语言要符合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参考答案:司马迁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

12、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考点示例四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爱美是人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他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

13、的。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地消失了。相反的,_,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

14、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表美、修饰美在某阶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熠熠闪光的缘故。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A ,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