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815994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说谎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的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表现。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 的原因是有多方面,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类。一、 无意说谎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满足愿望的心理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 ,这与品德行为无关。例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别的孩子在一个公园里玩得非常开心,他就会对幼儿园的幼儿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公园里玩得多么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 教师不能简单

2、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2. 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 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错了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 幼儿听到“好孩子” 这样的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 ,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说我是好孩子!” 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 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事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3.自信心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像

3、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 ,夸“海口” 。例如,在活动中教师问:“咱班谁跑得最快?” 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 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我们切不可将此视为“说谎”“吹牛” ,对孩子的积极性应当加以保护。二、 有意说谎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意说谎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而又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地上发现一朵红花,他回家后说红花是老师奖给他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

4、一种。这种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当有关。作为教师,应当注意经常与家长联系,交流情况,一旦发现这类说谎现象,必须家园配合,及时批评教育,绝不可姑息迁就,任其发展。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的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警察” ,还捉住了很多坏人其产生的原因也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面对这类说谎,不应当简单地采用批评的方法,而应采用耐心说服、讲明道理的方法,指出好孩子不能说谎,从而引导孩子切实认识到说谎是无用的、不光彩的。同时注意与家长多交流,促进家庭教育的优

5、化。3.开脱责任,逃避惩罚幼儿的这类说谎, 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而滥施惩罚就是造成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 常常不问清事由就训斥责备孩子; 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 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 动辄打骂; 有的家长性格粗暴, 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 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 为了开脱责任, 逃避家长、老师的惩罚或打骂, 便有说谎。作为成人,尤其是教师,更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都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其错误和责任应更多地归咎于成人而不是幼儿。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

6、要领在于首先反省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只严厉地指责孩子。4.成人说谎,殃及幼儿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 。父母和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如果在孩子面前说了谎,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起码为他们的说谎骗人壮了胆。例如:在老师带领幼儿布置室内环境时, 看到孩子们很积极, 老师高兴地说:“下一节我们搞评小红花活动, 看哪些小朋友最能干!” 可是, 老师只是一时高兴说说而已, 下一节却在室外组织起了游戏活动。这使很多孩子认为老师在“骗人”。老师的行为是无意的, 但是的确又是在“骗人” ,这不能不影响到孩子。幼儿说谎现象,形形色色,原因种种,性质也各不相同。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分析和评判幼儿说谎现象的能力,除了具备有关分析评判能力外,对于幼儿是否在说谎,首先要认真分析当时的背景,如幼儿年龄、一贯表现、能力水平、说话动机等。其次要分析幼儿谈吐表情、话语内容与实际是否相互矛盾等。有时不妨让幼儿实践一下自己所说的,如把所夸耀拥有的东西带到幼儿园来让大家看看,把夸耀能干的事表演一下等。只有判断准确,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