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81510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一、什么叫家庭康复训练系统家庭康复训练指在康复机构和训练员指导下,家长在家庭中直接对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 练。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特点有两个:(1)家长成为直接的训练者。(2)家庭成为天然的训练场所。系统康复训练要求家庭康复训练从计划、实施到评估全过程实现规范化的运作,从而有效地 提高家庭康复训练的质量。二、家庭康复训练的意义和作用(一)利于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智残儿童早期的异常行为表现往往是由家长首先发现的。母亲是最先看到新生儿的人之一, 儿童任何外表的异常和动作发展的落后都会引起她的高度重视。另外幼小的儿童,尤其是幼 小的智残儿童更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顾,开展家庭康复训练顺

2、应了这种特点和需要。(二)亲情关系使家庭康复训练变理可能孩子与父母的骨肉之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尽管家长的文化程序不同,生活方式 不同,观念不同,但如果他们都爱孩子,关怀孩子,不论孩子潜能大小,总是期望得到最大 限度的发挥,就可以对家长进行指导、示范和鼓励,让他们学会做自己孩子的老师。(三)家庭康复训练使训练内容更实用、更有效家庭康复训练将训练由教室搬到了家庭。在家庭自然环境中进行训练,家长最能体会到应该 教给孩子什么,教会孩子做什么。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教会孩子的行为,更有利于巩固并 慢慢养成良好习惯。而对一些只发生在家里的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在家中乱发脾气,每天 晚上睡觉前在床上乱

3、爬等坏习惯只有在家庭中才有矫治的可能。(四)在家庭中对智残儿童不能进入到康复站接受训练,而这部分孩子也因为他们智力残疾 不能到正常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去学习接受教育,只能闲散在家庭中,由父母或他人照料他们 的饮食起居。如果家庭不仅承担起看护照料的责任,还应该担负起康复训练的任务,那么将 有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康复训练条件的智残儿童便能在家庭中接受训练了。(五)家长在康复计划中的重要作用经验证明,一个再好的康复训练计划,没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其收效都是有限的,而在家庭 中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家长本身就是该计划的制订者、实施者,测评者,他们最了解 孩子的训练计划和需要。家长在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的同

4、时自己也会受益匪浅,自身也会有 很大的提高,会积累起许多成功的做法,另外还会成为计划的积极推广者。(六)家庭康复训练节约经费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使得家长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孩子 从中也会有很大的收益,家长也会因此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三、智残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分析家庭康复家长是关键,做好家长的工作是开展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家长的心理特 点与需求,对于开展家庭康复大有裨益。(一)智残儿童家长心理特点智残儿童家长在得知孩子有智力缺陷时,起初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产生无助、怨恨、失望、 负疚等情感。当渡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家长接受这一事实,情绪基本超于平静,开始理解

5、思考问题。许多家长首先是希望能够通过医疗方法,使孩子恢复正常,经过多方浓度效果不 尽如意时,便开始考虑康复训练,然而这个决定的时间越晚,孩子失去的康复训练机会就越 多,因此家长越早作出早期干预的决定对智残儿童发展越有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长的心理特点:1、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智残儿童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影响康复训练、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有以 下几种态度表现:溺爱: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有缺陷,本来就很可怜,同时负疚地认为是自己造成了孩子的不增, 所以百般溺爱,迁就孩子,孩子要啥给啥,本来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也不要他做,事事父母 代劳,溺爱、袒护孩子到了缺少理性的地步。岐视:与上面正好相

6、反,由于孩子有缺陷,家长将其视为累赘而生厌恶,养育中视孩子为仇, 虐待、摧残。忽视:认为孩子反正有缺陷,没了希望,听之任之,许任自流。对孩子的早期干预不积极、 不主动,缺乏信心和行动。羞辱:认为家中有智残孩子是莫大耻辱(家丑不可外扬),将孩子置于家中,尽量避免与外 界接触。严厉:认为孩子有缺陷,今后要入学,参与社会将会比常人困难多,所以必须严格训练。教 子极严,刻板、难见笑脸,常常表现出急躁,恨铁不成钢,甚至动辙就打骂孩子,使孩子心 理压力太大。不承认:明知自己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而不愿意承认,不能面对现实,拒绝接受康复训练。 合理:能以较为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教育当中宽严相济,家庭教育能坚持

7、有目标、方法, 能主动学习,了解各种康复训练的知识与方法,家长与孩子关系协调,尊重孩子,又有要求 与引导。2、家长对康复训练的期望家长让孩子进入康复机构或进行了家庭教育训练,总企盼着孩子有所长进,家长对康复训练 的期望有:高期望:期望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后,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态度可能在一段时间里促成家 长的信心,能很积极地、主动地投入。但在训练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孩子进步不大时就感到 失望,还会对孩子、训练人员不满,而表现出烦躁、后退,热情冷却等。低目标:对孩子不抱太大希望,对康复训练信心不足,看孩子缺陷方面多,对孩子能力估计 不足,对康复训练关照有限,也缺乏要求。适度目标;当对孩子的缺陷有了正

8、确的认识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有了信心和恰当 的要求,既不过高要求,也不放弃努力,与训练员一起订出孩子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长期目 标和短期目标,家长和训练员共同训练,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有了切实的希望,既看到前 途,又对困难有充分的准备。3、家长对训练员的态度家庭训练需要家长与训练员密切的配合,训练和可能有更好的质量,家长对训练员的态度主 要有以下几种:尊重、配合:家长能够尊重训练员,信任他们的为人和训练能力,能够按要求积极主动地与 之员配合,双方交往愉快。平淡、少交流;家长对训练员表现出平淡、无所谓的态度,对他们的为人和训练能力评价一 般,不愿与训练员作进一步交流,双方处在一般性的礼节性

9、交往上。苛求:家长对训练员有一些不合情理甚至过于苛刻的要求,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影响对孩子 的训练。对抗:家长与训练员出现对抗情绪,双方均对对方有过多否定与指责,且互不相让,造成关 系紧张。(二)训练员与家长怎样协调家庭教育培训,首先要做好家长工作,协调好训练员和家长的关系,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训 练好孩子。1、尊重孩子训练员要尊重家长,对家长平等相待,切不可居高临下,以恩赐式、救济式的态度对待家长, 同时还应该明确,在家庭康复训练中最直接的训练者就是家长,所以训练员和家长必须携手, 才能达到目的。2、理解家长智残儿童家长较一般儿童家长有更为艰难的心理历程,他们的生活不容易,训练员对家长有 时出现

10、急躁,提出不太合理的要求等等要给予充分的理解。3、帮助家长提供家长需要的各项服务。如:定期家长会、家庭访谈、家长联络、家长培训、家长咨询等。 了解智残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身心及学习状况,解答家长养育孩子中的疑难,提高家长素质, 增进了解,传达双方需求。给家长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如果能在家长需要关心与支持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给予恰当的 帮助,对建立双方良好关系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使家长明白康复训练对孩子的重要性,让家 长主动参与家庭康复训练。为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训练服务。一是尽职尽责,工作态度端正,不马虎不敷衍;二是有正 确的训练策略与方法,让孩子通过一段时间康复训练,有明显的成效。四、家庭康复训练的

11、基本原则(一)转变家长的态度,树立家长信心转变家长的态度,树立家长的信心是开展家庭康复最首要的工作。家庭康复首先是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其科学的态度。相信通 过康复训练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改善,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孩子立足社 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家庭教育训练应把目光放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言语、社会 交往能力上,这些能力是孩子将来立足社会、自食其力的基础。一般来说,孩子有良好的个 性品质、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劳动技能,成人后能独立即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帮助家长将信心建立在一个实在的目标基础上,并通过脚踏实地地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向这一 目标前进。(二

12、)尊重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缺陷的孩子与健全儿童、与成人一样也有被尊重的心理要 求。尊重孩子,不仅仅是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兴趣、愿望和要求,不强硬地让孩子绝对服从。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 步,及时对孩子提出表扬,进行鼓励,以激发孩子的兴趣,甚至有时在孩子没有进步时,切 忌批评指责他们的无能,更不能把“你怎么这么笨? ”、“你真无能”、“真没本事”、“你怎么教 都教不会! ”这样消极的话挂在嘴边。家长永远不应对孩子说消极的话,而要说:“你行,你 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如一个行走能力上有障碍的孩子自己推着一辆童车往前走时,就不应 该阻

13、止他,在注意保护的同时,加以鼓励,让他走得更快、更远、更稳。在家庭康复训练中 有许多例子说明,信任和鼓励的话语,就会给孩子增添信心、提高兴趣。相反,轻视、责骂 孩子,有时尽管是大人无意识的,或者是口头语,也会使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留下深深的阴 影。如果孩子经常处在这种氛围中,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使他们自己从心底里感到自己不 行,最终使家庭训练的效果收效甚微,导致康复训练走向失败。(三)有计划、有测评的原则系统家庭康复训练强调个别训练计划,家庭训练计划的拟定促使家庭训练有目标、有步骤、 有阶段地进行,并且强调对训练全局的掌握。测评将使家庭康复效果得到证明,并且为以后 的训练提供依据,变随意的、难于

14、坚持的家庭训练为较为规范的、有明确目的、有检查督促 的、真正有效的康复过程。(四)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进行训练 利用生活情景训练是家庭康复训练的一个特点,也是正确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必须遵循的原 则。家庭康复是在家庭自然的生活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有很多内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 这就需要我们能善于利用情景,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训练。例如礼貌”作为社会交往的一 个方面,是必须要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内容,切不能正襟危坐对孩子说上半天,而是利用客来 客往遇见熟人打招呼等不同的场合,教会或提醒儿童做到与人交往时要有礼貌,并且不断反 复地强化;再如带智残儿童外出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很多知识,如认识交通工具、商品、建

15、筑物等认知方面的内容,都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这种状态下所学习的东西, 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基于这些特点,家长应该 随时利用各种机会、场合,有意识地对智残儿童提出要求,进行训练,他们往往会记得住、 说得出。当然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都需要家长进行不断的重要。家庭是儿童接受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最佳场所之一,所以,家长应作有心人,充分利用生活 情景,让智残儿童在生活当中学习生活。智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环节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家长承担了康复训练的主要任务。康复训练效果如何关键在家长。应该确定一位家长(最好是母亲)长期稳定的参与康复训练,并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

16、与配合。家长在康复训练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是实施系统家庭康复的必要条件。所谓良好家庭康复训练环境 包含家具设施,生活用品等构成的家庭生活基本条件,家长文化、教养态度和生活方式构成 的身心环境。家庭应该是干净、整洁、安全的。对家庭康复环境的要求首先是安全。居家的阳台、门窗、不可让孩子随便攀爬,家中的电器、 药品、食品的放置与食用要安全,锐器的使用与放置(如剪刀、刀子等)应该妥当;遭遇突 发情景如:大雨、暴热、失盗、失火、地震、儿童突然发病或是到户外置于高坡、水塘边、 地窖、沼气池等危险地段,或在游戏体育活动中跌伤等,家长应有相应对策并尽量消除隐患。 智残儿童不能在没有人照看下独自居家。家庭应该少污染,大人少抽烟或不吸烟,注意房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