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词典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814002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489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词词典_第1页
第1页 / 共489页
中医名词词典_第2页
第2页 / 共489页
中医名词词典_第3页
第3页 / 共489页
中医名词词典_第4页
第4页 / 共489页
中医名词词典_第5页
第5页 / 共4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名词词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词词典(4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名词词典目录 第一类 阴阳五行2一、阴阳2阳常有余,阴常不足2阳化气,阴成形2阳气2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2阳杀阴藏2阳生阴长2阳生于阴2阳胜则阴病2阳损及阴3阳中之阳3阴不抱阳3阴平阳秘3阴气3阴生於阳3阴胜则阳病3阴损及阳3阴阳4阴阳乖戾4阴阳互根4阴阳离决4阴阳胜复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5阴阳自和5阴中之阳5阴中之阴5至阴5重阳5重阳必阴6重阴6重阴必阳6二、五行6第二类 脏象10一、身形脏腑组织10二、脏腑功能及其关系20三、体表部位33四、神气精39第三类 经络、俞穴43一、经络44第一类 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 指

2、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 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 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 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 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阳化气,阴成形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 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註: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 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 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阳气与“阴气”相对。泛指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两个对

3、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 物质来说,阳气指机能;就脏腑机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 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於外表的,向上 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余可类推。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见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即阳亢。就是说阳气 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 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阳杀阴藏杀即收束或消灭。阳气收束,则阴气也潜藏,以此说明事物敛藏的一 面。 阳生阴长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以此说明事物生发的一面。 阳生于阴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阳”以“阴”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

4、依附于阴气所代 表的物质(阴精)作为基础。因此说,阳气是由阴精化生出来的。 阳胜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热过盛或虚火妄动都会使阴液耗损,这些 都属阳气胜而阴不足的病证。 阳损及阴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化生不足,与“阳虚阴盛”的病理不同。如 原有水肿、腰酸、膝冷等肾阳虚的证侯,病变发展日久,若再出现烦 燥、咽乾喉痛、齿龈出血、小便短赤等肾阴虚的证候,这就叫阳损及 阴。 阳中之阳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因事物的阴阳属性只是相对的 ,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阴阳两面。如胃在脏腑的相对关系中属 阳,但胃本身又分胃阳和胃阴,则胃阳(胃气)在这种意义上称阳中 之阳。 在阴阳属性依不同的关系而

5、相对变化时,指某一事物的两种 属性均属于阳者。如心在五脏的相对位置因居于上,故属阳;心主火 ,心气通于夏,也属阳。因此,在分辨五脏间的位置与功能的相互关 系时,心为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如胃属阳,胃阴则为阳中之阴 。 指某一事物两种属性中,前一种属阳,后一种属阴。如肺位置在 上,属阳,肺气主降,属阴。故称阳中之阴。参阅“阳中之阳”条。 阴不抱阳指由于阴的病变,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出现病理上的“阴虚阳 亢”或“阴盛格阳”的病理现象。 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 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

6、。 阴气与“阳气”相对。泛指它们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物质来 说,阴气指物质;就脏腑机能来说,则五脏之气为阴气;就营卫之气来说 ,则营气为阴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内里的,向下的,抑 制的、减弱的、重浊的为阴气。余可类推。 阴生於阳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在人体来说,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的生化,必须赖於阳气所 代表的能动力量。因此说,阴精是通过阳气的活动而摄取和产生的。 阴胜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外感寒邪会使卫外的阳气活动受约束,阴寒 内盛也会导致脏腑的阳气虚弱,这些都是阴寒胜而影响阳气的病证 。 阴损及阳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

7、阳气化生不足,与“阴虚阳亢”的病理小同。如 原有咳嗽、盗汗、遗精、咯血等阴亏证候,病变发展日久,若再出现 气喘、自汗、大使溏泄等阳虚证候,这就叫阴损及阳。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 、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 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 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 组织的属性如灵枢寿天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 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生理方 面: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

8、而起 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 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阐明 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 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 诊断方面:对病症 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鑑别要领。如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 阳。等等。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

9、,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临床上,就须注意证之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综上说明,阴阳既是基础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经验的工具。但是,这个学说也只能 根据一些直觉的体验对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作粗略的说明。 阴阳乖戾乖戾即不和或失调。阴阳不和或失调,就会彼此偏衰偏亢,气血逆乱 ,脏腑功能失常等。这是病理变化的基本原理。 阴阳互根 互根即互相依存。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孤阴”和 “独阳”就不能生化和滋长。同时,阴阳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如机能与物质之间就是这种互根的关系。但阴阳学说中较常用互根 表示人体生理范围内的变化。 阴阳离决 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指由于阴阳失调,此消

10、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 另一方、或一方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继续保持阴阳 两者能动的相互关系,用以表示死亡的病理。如“亡阴”“亡阳”等 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阴阳离决的严重恶果,故素问、生气通天论 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胜复 胜即胜利或亢盛,复即报复或反覆。阴阳的变化,阴盛阳衰,阳亢阴 虚是它们发展不平衡的一方面,而阴胜阳复,阳胜阴复是这种不平衡 的反作用的另一方面。它们都影响着变化过程的转归。前人用这个道 理解释一些气候变化和临床病理。 气候方面:如某年湿气胜,雨水 过多,则来年可能有燥气的复气,出现乾旱的气候。气候的胜复也会 影响人们发病的情况,尤与季节性流行病有关。 病理方

11、面:邪正相 争的过程也会出现胜复的现象,如伤寒论厥阴病所说的阴阳胜复 ,阴指寒邪,阳指正气,阴阳胜复表示邪正相争。如:厥阴病下痢、 四肢厥冷属虚塞证、正气来复时则见身热,而下痢、肢厥俱除;邪胜 则体温下降、肢厥和下痢又再出现。这种情况的交替出现,也称为阴 阳胜复。 阴阳消长 消长,说朗阴阳双方对立的一面。它们任何一方都对另一方起着制约 的作用,以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若一方的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 不足;一方的不足,也会导致另一方的太过,产生了此盛彼衰,此消 彼长的动的变化。这种关系较多于说朗病理变化,如“阴虚阳亢”, “阴盛阳衰”等。 阴阳转化 事物的阴阳两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2、阴可以转化为 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在生理上,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表现 为阴阳互根;在病理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证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在生理上,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表现为阴 阳互根;在病理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 证也可以转化为阴证等。 阴阳自和 语出伤寒论。指在病理上的阴阳失调趋向相对平衡的建立,表示 疾病的好转或痊癒。如:恢复期的热退而脉和缓,口津充足,食欲渐 佳,二便通调等。 阴中之阳 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 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胸部属阴中之阳。 指某一事物的 两种性中,前一种属阴,后一种属阳。

13、如肝位于腹内,属阴;肝气主 气,性疏泄,属阳。故称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 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腹部属阴中之阴。 指某一事物的 两种属性均属阴者。如肾位置在下,属阴;肾为水脏,主藏精,也属 阴。故称阴中之阴。 至阴 至,即到。至阴,即到达阴的意思。如太阴为三阴之始,故太阴又可称 为至阴。太阴属脾,至阴常作脾的代词。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 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至,作最或极解。至阴,即属阴之最甚者。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穴名,足 太阴膀胱经井穴。位于足小趾甲根外侧角外一分许。 重阳 两种属阳的性质同时出现

14、在一个事物上。如: 一昼夜的日中(正午), 白昼为阳,日中为阳中之阳,故称重阳。 身热,脉洪大,症脉都是阳盛 ,称为重阳,说明阳热之盛。 把自然气候与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夏季 属阳,暑为阳邪,故夏月感暑,也可称为重阳。 重阳必阴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胜,但当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阴的 现象或向看阴的方向转化。如: 病理变化中的“热极生寒”就是阳 热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寒性症状。 夏日中暑为重阳,但由于暑 热不但伤津液,还会使阳气耗散,正气不足而出现虚脱。这些病理上 的转变也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重阴 两种属于阴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 一昼夜的夜半、夜为阴 、夜半为

15、阴中之阴。故称重阴。 身冷,脉微欲绝、症脉都是阴盛,称为 重阴,说明阴寒之盛。 把自然气候和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冬季属阴, 寒为寒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称为重阴。 重阴必阳疾病的性质原属阴气偏胜,但当阴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阳的 现象或向着阳的方向转化。如: 病理变化中的“寒极生热”就是阴 寒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热性症状。 冬季感寒邪为重阴,病本属 感冒风寒,但寒邪化热入里,会转化为热病。这些病理上的转变都是 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 二、五行 火不生土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 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穀和脾气运化营养精微,运化 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