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练习教师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813377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句练习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断句练习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断句练习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断句练习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句练习教师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2015届高二下册期末复习之文言断句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5分)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答案:(5分,“/”为必断处,对2处得1分,9个全对得5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对不得分,断错也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两处扣1分)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翻译: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 弃自己的人,和

2、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 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 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5分) 郢 人 有 遗 燕 相 国 书 者 夜 书 火 不 明 因 谓 持 烛 者 曰 举 烛 而 误 书 举烛 举 烛 非 书 意 也 燕 相 国 受 书 而 说 之 曰 举 烛 者 尚 明 也 尚 明 也 者 举贤 而 任 之 燕 相 白 王 王 大 悦 国 以 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答案: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夜书 / 火不明 / 因谓持烛者曰 / 举烛 / 而误书举烛 / 举烛非书意

3、也 /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曰 / 举烛者 / 尚明也 / 尚明也者 / 举贤而任之 / 燕相白王 / 王大悦 / 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标记“/”处,每断对3处,得1分;在“/”之外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翻译:有个郢(楚国首都)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 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看过之后)对此非常高兴,说:“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人来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国家)治理是得到了治理,却并不是书信的本

4、意。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5分) 又问:“诗与文之辨?”答 曰 二 者 意 岂 有 异 唯 是 体 制 辞 语 不 同 耳 意 喻之 米 文 喻 之 炊 而 为 饭 诗 喻 之 酿 而 为 酒 饭 不 变 米 形 酒 形 质 尽 变 啖饭 则 饱 可 以 养 生 可 以 尽 年 为 人 事 之 正 道 饮 酒 则 醉 忧 者 以 乐 喜 者以 悲 有 不 知 其 所 以 然 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诗真可已于世乎? (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注】凯风、小弁:均为诗经中的篇名。 答案: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 炊而为饭/诗喻

5、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标记“/”处,每断对3处,得1分;在“/”之外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 翻译:又问道:诗歌跟散文有什么区别?回答说:二者用意怎么会有区别呢?只是格式、遣词造句不同罢了。用意就好比米,写散文就好比将米煮成饭,写诗好比将米酿成酒;煮成饭不改变米的形状,酿成酒形状、质量都变了;吃饭可以填饱肚子,可以养生,可以度尽天年,是生活的正路;喝酒可以醉人,让烦忧的人快乐,让欣喜的人悲戚。(诗歌)有让你不知道它怎么回事(会让你醉)的,比如凯风小弁(诗经中二篇)的用意,断然不能按

6、读散文的方法直接去理解,诗真的要了结于世间吗?4.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5分)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选自贞观政要)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

7、,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共5分,每两处1分) 【参考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 小 则 凸 凡 鉴

8、洼 则 照 人 面 大 凸 则 照 人 面 小 小 鉴 不 能 全 视 人 面 故 令 微 凸 收 人 面 令 小 则 鉴 虽 小 而 能 全 纳 人 面 仍 复 量 鉴 之 小 大 增 损 高 下 常 令 人 面 与 鉴 大 小 相 若 此 工 之 巧 智,后人不能造。 (取材于梦溪笔谈) 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评分标准:错两处扣1分,画双线处可不断。) 翻译: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

9、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微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6.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 (取材于尹文子大道上)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

10、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 5分。“/” 处为必断,“/” 处可断可不断。共10个必断处,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翻译:被世人看重的东西,与世人同样看重这些东西就叫做顺应风俗习惯;被世人所使用的东西,与世人同样使用这些东西就叫做物尽其用。如果违背众人的意愿。就会遭到习惯势力的反对;如果伤害了众人的感情。就会被习惯势力所摒弃。因此。人们的心思尽管不同,但行为却能互相一致;人们的爱好尽管各异,但所使用的东西却能相同。这就是风俗习惯对人们所起的统一作用也是物质对人们所起的修治作用。所以,对风俗习惯的作用不可不慎重对待,对物质的修治作用不可不认真加以选择。7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 莫 不 举 贤 或 以 治 或 以 乱 非 自 遁 求 同 乎 己 者 也 己 未 必 得 贤 而 求 与 己 同 者 而 欲 得 贤 亦 不 几 矣 使 尧 度 舜 则 可 使 桀 度 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取材于淮南子缪称训) (5分)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处可断可不断,其它共10个断句处,每断对两处得1分,每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翻译:一般而言,人们都欣赏

12、自己所喜欢的人,而所喜欢的又是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或物。世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有的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这并不是举荐的人自己骗自己,而是因为寻求和自己相同的人的缘故。自己未必是贤人,而寻求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要想得到贤人,不是离得很远吗。让尧去鉴识度量舜是可以的,让桀去衡量识别识尧,就好比用升来度量石一样是没法量的。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是 以 古 之 作 者 寄 身 于 翰 墨 见 意 于 篇 籍 不 假 良 史 之 辞 不 托 飞 驰 之 势 而 声 名 自 传 于 后 故 西 伯 幽 而 演 易 周 旦 显 而 制 礼 不 以 隐 约 而 弗

13、 务 不 以 康 乐 而 加 思 夫 然 则 古 人 贱 尺 璧 而 重 寸 阴 惧 乎 时 之 过 已。 (节选自典论论文) 答案: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5分,每断对2处,1分。“/”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因此,古代从事著述的人全力投身在写作里,思想感情表现在著作中,不借助优秀史官的文辞,不倚靠显赫人物的势力,声望名气自然而然传到了后世。所以西伯虽然被拘囚,还推演出易,周旦虽然很显贵,仍然写作了礼。他们不因为贫穷而不努力,不因为安乐而转变想法。这样看來,古人轻视尺长的璧玉而珍惜分寸的光阴,就是害怕时间白白地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