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81330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服人的技巧一一读谏逐客书写在前面的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我们经常都会面临 说服人的问题。作为秘书,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接待来访、 组织协调、辅助决策、督促检查、调查研究、撰写公文等等职责,就 更免不了要回去说服别人。有时,还必须劝告领导改变决定,收回成 命。因此,秘书对说服有所人的技巧是要有所认识的,劝谏的艺术也 是必须有所掌握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李斯呈给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 谏逐客书,用了短短不到一千叠字,竟然说服了这个封建专制国 君改变错误决定,收回成命,立即执行者取消了正在执行中的逐客令。 这实在是可贵的,很值得我们秘书员学习值得称赞和借鉴!谏逐客书足李斯向秦王嬴政上

2、的一篇奏章,写于秦国统 六国以前。当时,日本为减轻强秦对自己的威胁,派了一个名叫郑国 的人去帮助秦国修渠,米企图以此米消耗秦国的军饷。这个意图被识 破后,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贵族、说大臣就认为所有别的诸侯国的人 在秦国做官(即客卿),都没安好心,应该统统赶走。秦王采纳了他们 的建议,下了逐客令。赵高也在被逐之列,在被押送出境的途中,他 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秦王看后,立马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 斯等客卿的官职。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会有如此较大巨大的攻击力,能 够起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呢?根本原因就他创造 或运用了四种说服人的技巧。一、设身处地为对方著想每个人要是都有自己想问题的观

3、点和角度,有自己特定的期 望和需求一一这能导致他独立思考的行动。所以,你如果要劝说一个 人去做某件事,都行最好在开口之前再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差劲就怎么做, 难免招致失败;只有设身处地为对方谋福利,才有可能说服对方。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正是处处站在秦王的措辞言词上,真 心实意为秦王着想,因而句句都说到了秦王的心窝里一一他紧紧抓住 并围绕着秦王的愿望:“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即吞并六 国,统一天下这个远人的政治长远目标,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逐客 之非。文章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头两句自成一段,总括全文主旨

4、,指出逐客是错误的。观点十分鲜 明,但语气却很婉转一一“窃以为”,意思是我私下认为,用谦恭、 商量的口气;“吏议逐客”,是说朝廷官吏商议决定驱逐客卿,当做 高祖没有下过逐客令。这样就可以避免将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他有 收回成命的回旋余地。可谓用心良苦!接着,李斯精心选用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 四位前代统治者的业绩之前作为论据,论证了逐客之非。上才这四位 臣子是秦国历史上最有作为、最有成就的国君,而且都是由于重用客 卿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国君,因而最能说明重用客卿对王侃秦有利,也 就最有力地论证了本文有力的中心论点。为了说服秦王取消大赦令,李斯完全是站在对方实际上的立 场上,从对方的角度

5、考虑环境问题,设身处地替对方出谋划策,因而 能够帮助句句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去,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由此可见,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是高明的说服人的技巧。二、让事实说话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实践证明,用事实来说话,比 长篇累牍地讲大道理有说服力得权威性多。以讲道闻名美国的传教士 诺曼?皮尔告诉演讲季刊的记者:“真实的例子足我所知道的双料 的方法,它可以而使一个意念清楚、有趣,且具有说服力。”李斯在谏逐客书的第二段铺写历史上秦君任用客卿成功 的史实,目的是为了阿尔热莱加佐斯县暗示目前秦王逐客之非;写时 评由写历代秦君的作为很自然地过渡到写当今秦王的作法一一都是在 用事实说话。作者就当今秦王刺绣之物

6、,即赵王爱好的珍宝、美女、音乐 等眼前最熟悉的东西都出产地产自“异国”,来比喻“客卿”;秦王 不因其不产于秦国而弃之不用,这就证明驱逐客卿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具体的、确切的事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更能让人信 服。三、让人觉得那是他自己的突发奇想主意任何人都不情愿被迫去做一件事,而对于自己想出的主意总 是比对提供的意见更加珍视,也更有信心。因此,我们在恳求别人时 最好是劝告只提供看法,而由人家自己去拿定主意,千万不能把我们 的意见强加于我身上。李斯在铺陈了异国的“色乐珠玉”为秦王所好之后,笔锋一 转:“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既然取用“色乐珠玉”不问产于何国,而“

7、取人”却截然相反,凡是 客卿一律驱逐一一两相对比,强调指出秦王重物轻人,这齐桓公是有 作为的晋文公所不取的;进而提高到统一全国的高度来看:“此非所 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求也。”此句力重千钧,对秦王有振聋发喉的作 用。作者针则秦王灭掉六国的雄心,指明逐客措施与统一全国的远大 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这就使得秦王不能不从自己的出发,重新 考虑是否严守逐客的问题。在以“昔秦王”的作为与“今陛下”的作法进行对比的基础 上,李斯又以正面说理与间接比喻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上阐明了纳客 与逐客的利害得失。“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都是显而易见的常理一一这互相矛盾是以常理来揭示纳客与逐客的利

8、弊;接着用泰山不怎么嫌弃泥土才能构成形成那么高大、黄河大海不舍弃细小的才能形成那样渊深来比喻国君不拒绝民众才能显示他的美 德,使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感知,从而引出“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暗示名士秦王应该接纳四方之士, 任用异国之才,就能无敌于天下。这仍然是从秦王“跨海内”、“制 诸侯”、“成帝业”的宏图淳化着眼的。然后再从反面论述,“逐客” 的后果不仅仅是使秦王统一天下的愿望不能实现,而且还会以人才帮 助他国,削弱自己,壮大敌人。在这说理过程中,李斯并没法把自己的加诸意见强加于秦王, 只是向他晓以利害,让他自己去权衡利弊,作出决断。可是秦王读书 了之后,一定会坐立

9、不安,睡卧不宁,难怪他要撤销坚拒了。由此可见,让别人自己下结论比教给别人现成的自造结论, 效果要好得多。四、危言耸听在通常情况下,做人的说服、劝导工作,有权采取和风细雨 的方式,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别人的自觉;但在有些特 殊情况下,诸如对方头脑发热,感情冲动,即将得到危险举动的时候, 或者对方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少的时候,或 者对方态度严重势不两立,情况又很紧急,来不及做深入、细致的思 想组织工作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危言耸听的方法去说服对方。危言耸听法,就是劝说者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将后果 刻画出得非常可怕,使闻者惊心动魄,翻然悔悟。文章最后,收结前三段的以下内容,既照应、总结了全篇, 又总结出令人触目惊心出新的后果: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 自己的民众去增强仇敌的向心力,内部使自己空虚,内外部与各诸侯 国结仇,这样做,要想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逐 客措施是关系着秦国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在这里,李斯正是运用危言耸听的方法,向秦王提出了无理 警告。这就宛如在他的背上击一猛掌,使其惊醒,不能不斟酌利害, 收回成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