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812323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年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促进城市湿地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 , 提升生态园林建设质量, 保障城市湿 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更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 在总结国 内外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本导则共分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栖息地 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基础 工程设计、设计成果。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科 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2、、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 上海市园林设计院、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苏州园林设 计院有限公司等。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 华中农业大 学风景园林系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 总结实践经验, 提出意见 和建议。II / 27目录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 基本要求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定位与目标功能分区游客容量计算用地比例湿地保护与修复栖息地设计 基本要求动植物保护栖息地系统设计栖息地要素设计水系设计基本要求水域设计驳岸设计竖向设计基本要求高程控制挖填方设计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种植设计基本要求植物选择与配置道路与铺装设计交通组织道

3、路设计 铺装及场地设计 配套设施设计 基础工程设计 设计成果 编制说明II / 27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总则指导公园有序建设和可持续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资源, 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发展,特制定本导则。本导则适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相关工作。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 27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术语湿地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 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的水域。城市湿地符合以上湿地定义, 且分布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 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组成部

4、分的自然、 半自然或人工水陆过渡生态系统。栖息地维持生物整个或部分生命周期中正常生命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 它是野生 动物集中分布、活动、觅食的场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为目的, 兼具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游 览等功能的公园绿地。# / 27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设计原则生态优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应遵循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 围绕湿地资源全 面保护与科学修复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园设计方案, 始终将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公园的首 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在尊重场地及其所在地域的自然、 文化、 经济等现状

5、条件, 尊重所有相关上位规划的基 础上开展公园设计,保障设计切实可行,彰显特色。协调发展 通过综合保护、 系统设计等保障湿地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荣; 保持公园内不同区域及功能协调 共存;实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良性发展。# / 27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总体设计基本要求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基础设施之一,公园应以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首要任务,兼顾科教及游憩等综合功能。用地权属应无争议,无污染隐患。对可能存在污染的场地,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估采取相应的污染处理和防范措施。对水质及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湿地,需经治理达标后方能进行建设。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

6、关规划要求,满足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要求,具备湿地生态功能与公园建设条件。公园规模与湿地面积指标要求如表所示。表公园规模与湿地所占比例公园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公园面积也顷公顷(不含)必顷湿地所占比例依法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及其它生态环境敏感区内的相关建设。坚决杜绝在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大面积开挖等人为干预措施,或以旅游开发为导向进行湿地公园建设。综合考虑区域防洪及其它水利要求,在保障游人安全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实现对区域水系统的有效调节。尽量避免向市政管网排水, 保持自然水体径流过程, 合理收集利用降水资源; 雨洪管理相关 设计应与竖向设计、水系设计、栖息地设

7、计和游憩设施设计相协调。根据详细的基址踏勘,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依法保护特有的栖息地、 古树名木与历史文化遗产, 合理利用场地原有自然与文化资源,体现地域特色。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对场地的现状及历史进行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与基址相关的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数据、水资源、土壤环境、生物栖息地等。根据各地情况和不同湿地类型 与功能,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现有资源类别、优势、保护价值、存在的矛盾与制约等进 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与设计重点,形成调研报告及图纸。 有条件的可建立湿地公园基础数据库。(内容详见表)表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内容分析评价

8、类型分析评价内容备注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功能特征、代表性、典型价 值、敏感性、系统多样性、生态安全影 响、生态承载力等。重点分析基址生态本底所面临的干扰 因素与程度,恢复可行性。生态环境敏 感性、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应 作为指导公园设计的必要内容,。水资源与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特点、水环境质量、水资源禀 赋、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 要求、土壤环境等。须从区域到场地,尤其注意对小流域水系现状及湿地水环境的分析评价。生物资源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典型群落、生境 类型、主要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特点、生 物多样性、生物通道、外来物种等。注重对现有及潜在栖息地的分析。景观资源资源构成、资源等级、自然景

9、观资源、 人文资源等。注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人工环境用地适宜性、建设矛盾、周边居民分布、 人为干扰状况、公众活动需求、交通状 况、建构筑物、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现 有基础设施、与湿地有关的人文、历史、 民俗等非物质遗产等。结合现状与上位规划进行分析。注: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应在基址现状特征基础上,遵循评价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 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尽可能反映研究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与生态状况。常用因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盖度、 水体污染程度、土壤质量、不透水层比例、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可根据湿地类型和所在区域不同,增加相 关影响因子,并研究确定各因子影响权重、敏感性等级和不同敏感度区域的具体

10、分布和边界,以指导公园 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定位与目标明确公园建设定位, 设计目标,主要特色,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时间安排和项目拟投资 规模,设计成果等。重点明确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栖息地类型及保护与修复目标等。功能分区公园应依据基址属性、特征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分区,至少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及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二级功能区。分区应考虑生物栖息地和湿地相关的人文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缓冲区及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内的栖息地应根据需要划设 合理的禁入区及外围缓冲范围。生态保育区对场地内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和恢复的,或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 富、生态环境敏感性高的湿地

11、区域及其它自然群落栖息地,应设置生态保育区。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活动, 禁止游人及车辆进入。应根据生态保育区生 态环境状况,科学确定区域大小、边界形态、联通廊道、周边隔离防护措施等。生态缓冲区为保护生态保育区的自然生态过程,在其外围应设立一定的生态缓冲区。生态缓冲区内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 可合理开展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生物种类和自然景观为重点的科普教育活动。生态缓冲区的布局、大小与形态应根据生态保育区所保护的自然生物群落所需 要的繁殖、觅食及其它活动的范围、植物群落的生态习性等综合确定。区内除园务管理车辆及紧急情况外禁止机动车通行。 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 可适

12、当设立人行及自行车游线, 必要的停留点及科普教育设施等。区内所有设施及建构筑物须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在场地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立满足与湿地相关的休闲、 娱乐、游赏等服务功能,以及园务管理、 科研服务等区域。可综合考虑公园与城市周边交通衔接,设置相应的出 入口与交通设施,营造适宜的游憩活动场地。除园务管理、紧急情况和环保型接驳车辆外, 禁止其它机动车通行。可适当安排人行、自行车、环保型水上交通等不同游线,并设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及停留点。可安排不影响生态环境的科教设施、小型服务建筑、游憩场地等,并合理布置雨洪管理设施及其它相关基础设施。游客容量计算公园游客容量根据不同分区分

13、别计算,具体方法见表。表城市湿地公园游客容量计算方法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区人按线路法,以每按公式()计算,个游人所占平均式中: 公园游人容量(人);道路面积计算,公园陆地面积(m2);就人。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m2);开展水上活动的水域游人容量(人)(仅计算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内水域面积,不包括其他区域及栖息地内的水域面积)。陆地游人容量宜按m人,水域游人容量宜按m人。用地比例公园用地面积包括陆地面积和水体面积。水体应以常水位线范围计算面积,潜流湿地面 积应计入水体面积。计算时应以公园陆地面积为基数,分区进行。其中陆地面积应分别计算绿化用地、建筑 占地、园路及铺装用地面积及比例,并

14、符合表的规定。表城市湿地公园用地比例()陆地面积(公顷)用地类型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综合服务与管理区绿化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绿化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注:.上表用地比例按相应功能区面积分别计算。.建筑用地比例指其中建筑占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屋顶绿化和铺装面积不应重复计算。.园内所有建筑占地总面积应小于公园面积。除确有需要的观景塔以外,所有建筑总高应控制在以内,层以下。.林荫停车场、林荫铺装场地的面积应计入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生态保育区内仅允许最低限度的科研观测与安全保障设施。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修复应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修复与保护相结合,树立保护也是修复”的理念,首先从历史资料收集、现场取样调查、人类经济活动干扰度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岸带侵蚀度分析、微生物生态系统在此健康程度、湿地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价湿地面临的威胁与退化的成因, 基础上,按照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