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80887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3(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 (总题数:21,分数:42.00)1. 等响曲线是用来表示声强和()关系的曲线。(分数:2.00)A. 音调B. 响度 VC. 音高D. 音色解析:解析:等响曲线是用来表示声强和响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它以一定声级的1000Hz的纯音为标准音, 用其他频率的标准音作为比较音,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声级,直到它和标准纯音相等。这时的标准纯音 的声级规定为该声级的比较纯音的响度级。2. 当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的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是()。(分数:2.00)A.

2、听觉适应B. 听觉疲劳C. 听觉掩蔽 VD. 多普勒效应解析:解析:当声源相对于声波的传播媒质而运动、观察者(或听者)相对于媒质而运动,或声源和观察者 之间以及与媒质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会感受到声源频率与声源发出的声波的实际频率不一致的现象,这 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当声音的响度达到一定强度水平时,持续暴露在这样的强刺激环境中就会引起听 觉感受阈限值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听觉疲劳现象。听觉适应是当听觉器官接受一定强度的声音刺激 持续一段时间,(一般35分钟)导致听觉阈限下降,而当听觉绝对阈限下降到一定的水平后就稳定在这一 个水平上下,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现象。对呈现的较弱声音的听觉感受受到另

3、一个较强的声音(掩蔽音) 影响的现象是听觉掩蔽现象。3. 掩蔽音和被掩蔽音分别施加于两耳时产生的掩蔽称为()。(分数:2.00)A. 前后掩蔽B. 实时掩蔽C. 异步掩蔽D. 中枢掩蔽 V解析:解析:发生在非同时作用的条件下的掩蔽称作前后掩蔽。掩蔽音和被掩蔽音分别施加于两耳时产生 的掩蔽称为中枢掩蔽。掩蔽音和被掩蔽音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时发生的掩蔽效应,称为实时掩蔽。掩蔽效 应发生在掩蔽音与被掩蔽音异步呈现时称为异步掩蔽。4. 当几个相同的声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一般不一定能分辨出几个先后到达的声音。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A. 哈斯效应 VB. 多普勒效应C. 听觉疲劳D. 听觉掩蔽

4、解析:解析:当几个相同的声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一般不一定能分辨出几个先后到达的声音,也就是说, 人的听觉对延时声音的分辨能力比较差。这种现象被称为听觉的延迟效应,也称为“哈斯效应”。5. 当快速行驶的汽车从远处向我们行驶,经过我们身边和远离我们时,我们会感到朝向我们时听觉感受被 加强、声音频率提高,远离我们时,我们会感受到听觉感受被减弱、声音频率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A. 哈斯效应B. 多普勒效应 VC. 听觉疲劳D. 听觉掩蔽解析:解析:当声源相对于声波的传播媒质而运动、观察者(或听者)相对于媒质而运动,或声源和观察者 之间以及与媒质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会感受到声源频率与

5、声源发出的声波的实际频率不一致的现象,这 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例如,当快速行驶的汽车从远处向我们行驶,经过我们身边和远离我们时,我们 会感到朝向我们时听觉感受被加强、声音频率提高,远离我们时,我们会感受到听觉感受被减弱、声音频 率降低。6. 早期听觉方向定位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作为实验仪器。(分数:2.00)A. 语义图B. 听力计C. 音笼 VD. 双通道耳机解析:解析:早期听觉方向定位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音笼作为实验仪器,来对空间不同方位、角度的听觉 刺激的判断标准准确性进行研究。7. 在听觉定位的研究中,当声音频率高于1 400Hz时,()起主要作用。(分数:2.00)A. 时间差B.

6、 空间差C. 声音差D. 强度差 V解析:解析:听觉定位是由双耳听觉完成的。声源发出的声波到达两耳时,会产生时间差与强度差。人耳 就是根据这两种差别进行定位的。通常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Hz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 1400Hz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8. 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分数:2.00)A. 零 VB. 0. 5 秒C. 0. 2 秒D. 最大值的一半解析:解析:当声源位于正中面上时,声源到达两个耳朵的距离相同,到达两耳的时差自然为零。9. 研究语音知觉的实验线索主要是采用()作为实验仪器。(分数:2.00)A. 语图仪 VB. 听力计C.

7、曰笼D. 双通道耳机解析:解析: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可以采用语图仪来进行研究。音笼、听力计和双通道耳机是用来研究听 觉方向定位的仪器。10. 通常情况下,当有()参与时,人耳对声源的空间位置的判断会更精确。(分数:2.00)A. 视觉 VB. 嗅觉C. 味觉D. 肤觉解析:解析:通常情况下,当有视觉参与时,人耳对声源的空间位置的判断会更精确。而没有视觉参与时, 人耳对声源的空间位置的判断的精确性就会下降。11. 医学中常用的视力表用来测定()。(分数:2.00)A. 明适应B. 暗适应C. 临界闪光频率D. 视敏度 V解析:解析: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8、医学界用视力表 来测定视敏度。12. 最早测量临界闪光频率的工具是()。(分数:2.00)A. 暗适应仪B. 视力表C. 电子仪器D. 转盘闪烁方法 V解析:解析:临界闪烁频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这种方法称为转盘闪烁方法, 现代的方法采用电子仪器。13. 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后,会感觉灰色纸片呈蓝色,这种现象是()。(分数:2.00)A. 颜色适应B. 颜色对比 VC. 颜色混合D. 颜色常性解析:解析:颜色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色光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或者相继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 时,颜色视觉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

9、后,会感觉灰色纸片呈蓝 色,这种现象就是颜色对比。14. 当照明强度相同时,最敏感的光波波长向偏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分数:2.00)A. 明适应B. 暗适应C. 浦肯野现象 VD. 联觉现象解析:解析:当照明强度相同时,最敏感的光波波长向偏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浦肯野现象。15. 下列实验中没有为无觉察知觉提供证据的是()。(分数:2.00)A. 加掩蔽的Stroop叩启动实验B. 阈下词汇确定C. 盲视实验D. 内隐联想测验 V解析:解析:掩蔽技术是一项用来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知觉的技术。掩蔽是指在呈现启动词后呈现无序的 字母图案。在启动词后马上出现的掩蔽刺激(图案)会阻断被试对启动

10、词的觉察。当启动词和掩蔽之间的间 隔增大时,掩蔽的效果会减弱,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和确认的准确度会提高。马塞尔推理:如果知觉能在 无觉察条件下存在,那么有效掩蔽不能消除Stroop启动效应。反之,如果知觉必须在意识觉察下进行,那 么对启动词的掩蔽会消除Stroop启动效应。呈现刺激的仪器是速示器,是一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刺 激的仪器。结果发现,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Stroop启动效应,即使在被试对启动词没有察觉的 情况下,启动效应仍然出现。所以加掩蔽的Stroop启动实验可以为无觉察知觉提供证据,阈下词汇确定也 是一种无觉察的知觉。盲视是威斯克兰茨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

11、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 能力,发现被试不能看到刺激。但是在迫选的情况下,能够正确指出刺激的位置,这也是无觉察的知觉。内隐联想测验是测内隐态度的实验。16. 巴普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分数:2.00)A.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 VB.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C.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反复配对D. 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反复配对解析:解析:巴普洛夫认为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不论条件刺激是什么,最终都能形成条件反 射。17. 飞行员进行各种模拟情景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生理控制能力的训练等,利用的原理是 ()。(分数:2.00)A. 条件反射 VB. 无

12、条件反射C. 认知理论D. 学习迁移解析:解析: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生物反馈训练,以及行为矫正在心理和行为的矫正治疗、特殊职业人 员的心理素质和技能训练上的利用。18. 下列属于认知学习实验的是()。(分数:2.00)A. 无条件反射实验B. 饿猫迷笼实验C. 实用“斯金纳箱”做的实验D. 大猩猩“取香蕉”实验 V解析:解析:苛勒所作的大猩猩“取香蕉”实验证明学习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并且是通过对情境的重新 组织来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组织一种完形。这种顿悟学习也称为认知性学习。19. 以下哪个实验不能证明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实验()。(分数:2.00)A. 位置学习实验B. 迂回实验C. 潜伏实验D

13、. 反馈学习实验 V解析:解析:托尔曼研究了白鼠走复杂迷宫的问题。他认为白鼠走迷宫,学习的不是左转或右转,而是在 它的脑中形成一种认知地图,一种关于迷宫分布的心理地图。支持这一理论的实验有:位置学习实验、迂 回实验、潜伏实验。20. 在动物作出适当的反应后再呈现强化物,这是()。(分数:2.00)A. 经典条件反射B. 操作条件反射 VC. 反馈学习实验D. 位置学习实验解析: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又称之为工具性条件反射,它与经典条件反射的不同之处在于,工具性 条件反射的强化物只在动物先做出一个反应后才呈现。21. 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以此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

14、,称为()。(分数:2.00)A. 全部报告法 VB. 部分报告法C. 顺序再现法D. 延迟部分报告法解析:解析:研究感觉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实验是通过让被试识记一系列刺激材料,识记 后,要求他将识记的材料再现和再认出来。再现法又可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要求被 试在识记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以此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二、多选题(总题数:7,分数:14.00)22. 影响听觉方位定位的因素包括()。(分数:2.00)A. 听觉刺激达到双耳的时间差异 VB. 听觉刺激达到双耳的强度差异 VC. 连续听觉刺激条件下双耳相位差 VD. 视觉 V解析:解析:听

15、觉方位受到下面几种因素的影响:听觉刺激达到双耳的时间差异、听觉刺激达到双耳的强 度差异、连续听觉刺激条件下双耳相位差、视觉对听觉方位判断的影响。23. 水平面上的声源定位主要是用双耳的()。(分数:2.00)A. 时间差 VB. 空间差C. 声音差D. 强度差 V解析:解析:听觉定位是由双耳听觉完成的。声源发出的声波到达两耳时,会产生时间差与强度差。人耳 就是根据这两种差别进行定位的。通常当声音频率高于1400Hz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 1400Hz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水平面上的声源定位主要是用双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24. 注意的研究方法有()。(分数:2.00)A. 提示范式 VB. 搜索范式 VC. 过滤范式 VD. 双任务范式 V解析:解析:注意的研究方法有:提示范式: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 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搜索范式: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 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