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80871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2、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内容】课前预习:【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

2、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 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

3、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

4、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基础演练】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罟( )(

5、 )不入洿( )池 庠( )序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直不百步耳 ( )通(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通( ) 涂有饿殍 ( )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河内凶 古义 今义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今义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王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以请以战喻

6、(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食狗彘食人( )食而不知检( )之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 )【合作探究】1. 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2.

7、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3.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4.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品味鉴赏】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

8、”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课堂小结与反思】引导学生重点总结以下问题:(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

9、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2)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点拨: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省,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延伸阅读】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

10、“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示: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

11、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蓦地问我: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孟子名句积累不以规

12、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