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人事迹作文范文800字以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80871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名人事迹作文范文800字以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孔子名人事迹作文范文800字以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孔子名人事迹作文范文800字以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名人事迹作文范文800字以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名人事迹作文范文800字以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名人事迹作文范文800字以上孔子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极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集结成论语,而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孔子幼年丧父,靠着母亲颜氏一手将孔子拉扯大。孔子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自幼勤勉刻苦,有志于学。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公元前522年“三十而

2、立”的孔子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他以博学美名,又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民间的欢迎。35岁时,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正式步入了仕途,但是他的仕途似乎比其他人都异常坎坷。在齐国,由于孔子的政绩突出,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孔子曾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并说服他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后又提出“堕三都”、“抑三桓”的政治主张但均遭到反对,此后孔子终不遇。齐景公是他服侍的第一个君王,如此热衷政治的孔子初来齐国,抱着满腔热血与齐景公商讨天下事,齐景公觉得孔子还不错,打算赠送他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但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在论语中是这

3、样记载的:“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孔子热衷政治,本来在齐国应该有所施展的孔子,为何要拒绝齐景公的好意究其原因,一方面孔子是淡薄名利的学者,他热衷政治却不在乎名利;一方面他要辗转各国传播他的学说,所以不想通过得到供养之地来过早固定自身,享受安逸生活,这是一种对自身和思想的限制。孔子追求更多自身思想和精神的提高,所以他拒绝了景公的赏赐,去追求更远的理想,因此不肯接受景公给他的供养之地。那个甘于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不改其乐的老者如今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这样一位伟大的

4、圣贤,他的后代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孔子已有83代,每一代孙都记录的清清楚楚,已有2500多年历史。第10代西汉孔藂(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第11代西汉孔臧,孔藂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第14代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第20代东汉末年的孔融等等,孔子的后代一直到现在已有七十多代,从第一代的乱世至今的太平盛世,孔子后人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

5、,就像是蜿蜒波折的河流,在曲折的旅途中继续前行,他们也许不再像祖先孔子以推行学说为业,但他们仍旧活跃在社会各层,作为孔子的后人他们任重道远。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道德沦丧纲纪失常,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出面拨正乱世摇摆的天平,大可以坐视不管任由这世道发展。孔子却敢为人先,源自内心的正义和操守,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天下受苦的百姓做点什么。于是,他踏上周游列国的征途。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

6、以勇力闻于诸侯。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便诞生了,自古圣贤皆寂寞,孔子作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学识渊博,奔走一世,誉满天下。逐渐成为了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在民间,孔子的地位就是圣人,世人皆称其为孔圣人,他被后世人顶礼膜拜,被供奉于高堂之上。如此热衷政治,且被后来中国的政治人物奉为偶像的孔子,在政治上却终生不得志,为什么他的一生在政治上如此不得志仔细分析可能与当时的环境和孔子所宣传的思想有关。我们先来看

7、环境,孔子的学说本身无关好坏对错,全看放在什么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诸侯并起,天下动荡。礼崩乐坏的年代,国家之间都想着如何能够吞并其他诸侯,而成为中原的霸主,国家间兼并征伐不断,君王需要的是实用性的人才为国家提供实用性的建设意见。因此,管仲、商鞅、张仪等人能够在诸侯国混得很好,因为他们的主意或是学说都切实可行,并不是孔子的学说没有用,只是儒家学说多言教,教化之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它需要很长久的时间,一点一点渗入到日常人们的生活中,所以孔子的学说比起其他纵横家的

8、学说,竞争力要小很多。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太平时代,孔子的学说可能会对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说起来好听,但是无法让国家富强,非乱世之学。孔子从政经历丰富,官职也不可谓不高,但是在官场却屡屡受挫,大权在握时曾得意忘形,有学生曾善意提醒过他:”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辩解:”成为人生人,还是可以高兴一下嘛。“他执政期间,找机会杀了当年与他办学时有矛盾的少正卯,也说明他心胸比较狭窄。再看他在卫国的情况,他曾数进数出卫国,反复无常,每次来都振振有词,离开时候又数落卫国一番,卫灵公曾经很赏识他,但他轻慢的态度一度打压了卫灵公的热情,最终对孔子连同他的学说失去了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