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806343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膜下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1.1 滴灌系统规划原则与内容规划是滴灌系统设计的前提, 它制约着滴灌工程投资、 效益和 运行管理等多方面指标, 关系到整个滴灌工程的质量优劣及其合理 性,是决定滴灌工程成败的重要工作之一。 因此, 一个滴灌工程在 实施之前应进行细致的研究和精心的规划。(1) 规划的基本原则 滴灌工程的规划应与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相结合。因此,必 须与当地农业区划、 农业发展计划、 水利规划及农田基本建设规划 相适应,特别是应与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灌水技术相结合统筹安 排。综合考虑与规划区域内沟、渠、林、路、输电线路、水源等布 置的关系,考虑多目标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已有水利工程的作用。 近

2、期需要与远景发展规划相结合。根据当前经济状况和今 后农业发展的需要, 把近期安排与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讲求实 效,量力而行。根据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出分期开发计划。 滴灌工程规划应综合考虑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滴灌工程的最终用户是农民,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能否为 农民带来实效应是滴灌工程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为了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滴灌工程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也 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充分发挥滴灌技术节水、节支、增效、节约 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农产品产量, 改善产品品质等优势, 把滴灌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和生态效益 很好

3、地结合起来, 使滴灌工程的综合效益最大, 是滴灌工程规划的 目标。(2) 规划的内容 勘测收集基本资料。 论证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确定工程的控制范围和规模。 选择适当的取水方式。根据水源条件,选择引水到高位水 池、提水到高位水池、 机井直接加压、 地面蓄水池配机泵加压等滴 灌取水方式。 滴灌系统选型。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 宜地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方面选择系统形式、灌水器类型。 工程布置。在综合分析水源加压形式、地块形状、土壤质 地、作物种植密度、种植方向、地面坡度等因素的基础上, 确定滴 灌系统的总体布置方案。 作出工程概算。(3) 资料的收集 地理位置与地形资料 该部

4、分资料应包括系统所在地区经纬度、 海拔高度、 自然地理 特征、总体灌区图、地形图,图(比例尺一般用 1/1000 1/5000 ) 上应标明灌区内水源、电源、动力、道路等主要工程的地理位置。 土地与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土壤类别及容重、土层厚度、土壤PH值、田间持水量、 饱和含水量、永久凋萎系数、渗透系数、土壤结构、含盐量(总盐 与成份)及肥力(有机质含量、肥份)等情况和氮、磷、钾含量、 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 水文与气象资料包括年降水量及分配情况, 多年平均蒸发量、 月蒸发量、 平均 气温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湿度、风速、风向、无霜期, 日照时间、 平均积温、冻土层深度等。 农作物资料收集灌区种植

5、作物的种类、 种植比例、株行距、种植方向、 日 最大耗水量、生长期、种植面积、 原有的高产农业技术措施、产量 及灌溉制度等。 水源与动力情况河流、水库、 机井等均可作为滴灌水源, 但滴灌对水质要求很 高,选择滴灌水源时,首先应分析水源种类(井、河、库、渠) 、 可供水量及年内分配、水资源的可开发程度,并对水质进行分析, 以了解水源的泥砂、污物、水生物、含盐量、悬浮物情况和PH值大小,以便针对水源的水质情况, 采取相应的过滤措施, 防止滴灌 系统堵塞。 其次必须调查水源平、 枯、丰不同水文年的水量及机井 的动静水位、 现有动力、 电力及水利机械设备等情况, 以确定滴灌 规模。 社会经济状况及农业

6、发展规划方面的基本资料。1.2滴灌系统的布置(1)控制面积的确定设计时应该首先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以确定合理的控制面积。水源为机井时,应根据机井出流量确定最大可能的控制面积。水源为河、塘、水渠时,应同时考虑水源水量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确定 最佳控制面积,目前渠水滴灌工程一个首部控制的灌溉面积一般为 66.7-133.3 公顷(1000 2000亩),根据以往设计经验,较为经济 的控制面积为 66.7公顷(1000亩),最好不要超过 100公顷(1500 亩),而且大多数是灌溉单一作物。 在水源供水流量稳定且无调蓄能力时,可用下式确定滴灌面积:AQt10 I a式中:A 可灌面积,hm ;Q可供流量

7、,m/h ;Ia设计供水强度,mm/d I a =Ea-PEa设计耗水强度,mm/dP0有效降雨量, mm/dt水源每日供水时数,h/d ;n灌溉水利用系数。KV10 I iTi 在水源有调蓄能力且调蓄容积已定时,可按下式确定滴灌面积:式中:K塘坝复蓄系数, K=1.0 1.4 ;n蓄水利用系数,n =0.6 0.7 ;V 蓄水工程容积, m3;I i 灌溉季节各月的毛供水强度,mm/d;T i 灌溉季节各月的供水天数,d。(2) 总体布置规划阶段工程布置主要是确定灌区具体位置、面积、 范围及分区界限; 确定水源位置,对沉淀池、 泵站、 首部等工程进行总体布 局;合理布设主干管线。 地形状况和

8、水源在灌区中的位置对管道系 统布置影响很大, 一般应将首部枢纽与水源工程布置在一起。 天业 滴灌系统根据水源位置及系统规模大小, 其管道一般分为四级或五 级,即:干管、支管、 (辅管)、毛管或主干管、 分干管、 支管、(辅 管)、毛管。分干管布置在条田中间,支管垂直于种植方向,与分 干管呈鱼骨式布置, 辅管与支管平行布置, 毛管垂直于辅管两侧呈 鱼骨式布置,毛管与作物种植方向一致。干管埋入地下80cm,在管道起伏的高处、 顺坡管道上端阀门的下游、 逆止阀的上游均应设 置进排气阀,管道末端设排水闸阀,可将余水排入渗井或排水渠。 支管、 辅管和毛管铺设于地面, 支管通过出地管与干管相连, 毛管 铺

9、在地膜下与播种同步进行。 灌区范围的确定根据工程建设方的要求和行政区划及土地的具体情况, 结合滴灌技术的特点, 选定滴灌工程的位置, 并确定滴灌面积、 范围及灌 区的界限。 水源工程的布置沉淀池、泵站、蓄水池、 首部枢纽等统称为滴灌水源工程。 在 布置水源工程时, 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水源的位置和地形。 当有 几个可用的水源时, 应根据水源的水量、 水位、 水质以及滴灌过程 的用水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通常在满足滴灌水量、 水质需要的条件 下,优先选择距灌区最近的水源, 以便减少输水干管的投资。 在平 原地区利用井水作为滴灌的水源时,应尽可能地将井打在灌区中 心。蓄水和供水建筑物的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确定, 必须有便 于蓄水的地形和稳固的地质条件, 并尽可能使输水距离短。 在有条 件的地区尽可能利用地形落差发展自压滴灌。 为了节省能源可以一 级或多级提水灌溉, 并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在需建沉淀池的 灌区,可以与蓄水池结合修建。 系统首部枢纽和输水干管的布置 系统首部枢纽通常与水源工程布置在一起, 但若水源工程距离 灌区较远, 也可单独布置在灌区附近或灌区中间, 以便于操作和管 理。(3) 管网的布置 滴灌管网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a 符合滴灌工程总体要求,井灌区的管网宜以单井控制灌溉 面积作为一个完整系统。 渠灌区应根据作物布局、 地形条件, 地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