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795951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为了使本病的辨证规范化,提高对本病的科研水平,经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 (1991年12月1114日) 讨论,特制订辨证标准 (试行)。 急性病毒性肝炎一、急性黄疸型肝炎(一) 阳黄证: 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口干苦,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主证: (1) 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 (2) 恶心,厌油,纳呆 (3)苔黄腻次证: (1) 口干苦(2) 大便干(3) 头身困重(4) 胸脘痞满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及 (2) (3) 两项中的

2、一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或 (2),属于热重于湿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3) 或 (4),属于湿重于热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2) 两项中的一项以及 (3) (4) 两项中的一项者,属于湿热并重证。(二) 阴黄证: 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主证: (1) 身目发黄,色泽晦暗 (2) 脉沉缓无力次证: (1) 畏寒喜温(2) 大便溏薄 (3) 舌质淡、舌体胖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三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二、急性无黄疸型

3、肝炎(一)湿阻脾胃证: 临床表现为脘闷不饥. 肢体困重,怠惰嗜卧,或见浮肿,口中粘腻,大便溏泻,苔腻,脉濡缓。主证: (1) 脘闷不饥 (2) 苔腻次证: (1) 肢体困重 (2) 口中粘腻 (3) 大便溏泻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2. 具备主证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二)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不欲饮食或口苦喜呕,头晕目眩,脉弦,苔白滑.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主证: (1) 胁肋胀痛 (2) 脉弦次证: (1) 不欲饮食 (2) 头晕目眩 (3) 情志抑郁 (4) 女子月经不调,

4、经期乳房作胀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 (2) 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 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一)湿热中阻证: 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口渴欲饮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主证: (1) 身目发黄,色泽鲜明 (2) 苔黄腻次证: (1) 恶心,厌油,纳呆 (2) 胁胀脘闷 (3) 尿黄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2. 具备主证 (2) 及次证中的任何两项者,即

5、属本证。3.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2) 者,即属本证。(二)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暴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主证: (1) 胁肋胀痛 (2) 腹胀便溏次证: (1) 抑郁烦闷 (2) 身倦乏力 (3) 舌淡有齿痕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2.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2) (3) 两项者,即属本证。3. 具备主证 (2) 及次证 (1) 者,即属本证。(三)肝肾阴虚证:

6、 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筋惕肉𥆧, 头晕目眩, 耳鸣如蝉, 两目干涩, 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 潮热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面色黧黑,毛发不荣,牙龈出血,鼻衄,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主证: (1) 头晕目涩 (2) 腰膝酸软 (3) 舌红少津次证: (1) 五心烦热 (2) 少寐多梦 (3) 胁肋隐痛,遇劳加重 (4) 脉细数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3) 者,即属本证。2.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3.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四项

7、中的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4. 具备次证 (1) (2) (3) (4) 者,即属本证。(四)瘀血阻络证: 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两胁刺痛,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主证: (1) 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 (2) 肝脾肿大,质地较硬次证: (1) 舌质暗或有瘀斑 (2) 肝掌,蜘蛛痣 (3) 两胁刺痛 (4)女子行经腹痛,暗红有块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2. 具备主证及次证各一项者,即属本证。3. 具备次证 (1) (2) (3) 项,女子具备次证 (1) (2) (3) 项中的两项及第 (

8、4) 项者,即属本证。(五)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惫,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冷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或晨泄,完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下肢或全身浮肿,甚则水臌,阴囊湿冷或阳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或腻或滑,脉沉细弱或沉迟。主证: (1) 畏寒肢冷 (2) 神疲脉弱次证: (1) 少腹腰膝冷痛 (2) 食少便溏甚至晨泄 (3) 下肢浮肿 (4)阴囊湿冷或阳痿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2. 具备主证 (1) 或 (2) 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3. 具备次证 (1) (2) (3) 项,男子具备次证 (1) (2) (3) 项

9、中的两项及第 (4) 项者,即属本证。 淤胆型肝炎本病是由于湿热之邪不解入于血分,阻滞血脉,逼迫胆液外溢,浸渍肌肤所致,故中医称之为瘀热痰阻证。临床表现为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自觉症状较轻,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胀痛,肝脏肿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色浅或灰白,舌质淡红,苔少,脉实有力。主证: (1) 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色泽晦滞 (2) 皮肤瘙痒次证: (1) 舌质暗红 (2) 右胁胀痛 (3) 大便色浅或灰白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2.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三项中的两项者,即属本证。急性及亚急性重症肝炎属于中医 “急黄

10、”、“瘟黄” 范畴,慢性重症肝炎由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发展而来,具有 “久病入络”、“内结为瘀血” 的特点,属于中医 “瘀血发黄” 的范畴,并具有正虚邪实的病理特点。由于重症肝炎的病机复杂,病情演变快,病死率高,目前均采取中西医综合抢救措施。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有: 毒热炽盛证、热入心包证、痰浊内闭证、瘀血发黄证、寒湿发黄证、肝肾阳衰证等六个证候,但尚难概括重症肝炎的全貌。限于对重症肝炎的辨证经验尚不成熟,故暂不制订辨证标准。 摘自中医杂志,1992; (5): 3940附录二: 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一、急性肝炎1. 基本治愈:(1) 该证

11、候中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对乙型肝炎病人要求HBsAg阴转(5) 以上各项随访半年无复发者2. 治愈: 除要求随访1年无异常改变外,其余各项与基本治愈标准相同。二、慢性迁延性肝炎1. 临床基本治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对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阴转(5) 以上4项均需稳定812个月2. 显效:(1) 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半数以上,或好转占三分之二以上(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

12、正常(4) 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阴转3. 好转:(1) 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三分之一以上,或好转占半数以上(2) 肝脾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较原检测值下降一半以上(4) 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下降4.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三、慢性活动性肝炎1. 临床基本治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乙型肝炎病人则要求病毒复制指标阴转而且HBsAg仍可阳性(5) 以上各项保持稳定612个月2. 显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占半数以上或好转占三分之二以上(2) 肝脏

13、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或轻微异常,TTT8马氏单位,ALT(GPT) 37.5IU (正常值以30IU为准)(4) 乙型肝炎病人则要求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阴转而HBsAg仍可阳性3. 好转:(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占三分之一以上,或好转占半数以上(2)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较原检测值下降一半以上(4) 乙型肝炎病人的病毒复制指标有所下降而且HBsAg仍可阳性4.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说明: 本标准中 “该证候的主次证” 均按 “消失”、“好转”、“无变化” 三级判定。 摘自中医杂志,1992; (6): 53

14、附录三: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会上讨论制定了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现发表于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临床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主要指征: (1) 内镜或食管吞钡X线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2) B超提示肝回声明显增强、不均,光点粗大; 或肝表面欠光滑,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 或门静脉直径1.4 cm; 或脾脏增大,脾静脉直径1.0 cm。(3) 腹水,伴腹壁静脉怒张。(4) CT显示肝外缘结节状隆起,肝裂扩大,尾叶/右叶比例0.05,脾大。(5) 腹腔镜或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为肝硬化。以上除 (5) 外,其他任一项结合部分次要指征,可以确诊。次要指征: (1) 化验: 一般肝功能异常 (A/G倒置,蛋白电泳A降低,G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或血清透明质酸 (HA)、型前胶原肽 (PP)、单氨氧化酶 (MAO)、腺苷脱氨酶 (ADA)、板层素 (LN) 增高。(2) 体征: 肝病面容 (脸色晦黯无华),可见多个蜘蛛痣,色黯,肝掌,黄疸,下肢水肿,肝脏质地偏硬,脾大,男性乳房发育。以上化验及体征所列,不必悉备。二、病因诊断依据(1) 肝炎后肝硬化需有HB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