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779625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指导:地理沉着冲破“高考暗门”1.完整思路答题地理选择题目都是一个情境有二、三个小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把主题干和分题干都要读清楚。考生可以先用最短的时间把分题干的内容读下来,再去读主题干,这样就能有目的性的从主题干中获取答题的信息,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很多考生不是拿不到分,而是拿不全分。答题时,考生应提取试卷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答完整。所以,答题时考生们先不要盲目地着急落笔,可以先思考一两分钟,以确定答题思路。比如问到某个区域农业发展优势的时候,考生先要思考农业区位选择,包括自然

2、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思路之后,再根据需要来确定答案,就很容易做到少丢分,甚至不丢分。考试中遇到问题时,要沉着。“沉着”往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却会忙中出错。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折射原理。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对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2.复习关注热点在最后的地理复习中,同学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准确把握考试大纲,明确各个考点命题的范围和能力层次要求,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切记回归课本,强化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后期复习要把书读薄关注

3、热点问题,建立知识整体结构,寻找学科间内容的切入点: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始终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以这些重要内容为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是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常见的重要题型,同学们必须认真备战。而且,考察的内容不见得是热点问题本身,也可能是通过热点问题考察相关区域的地理知识。经过高三的复习,大家的地理技能都有所提高,在最后这段时间,只要抓住重点,有序复习,还能进步。以下几点具体建议,供同学们参考。3.强化知识联系(1)图像联系。把地理教材中的图像,按照某些联系结合起来复习,效果会很好。比如气候类型图、洋流分布图和自然带分布图的结合;美国的气候类型图和农业带图的结合;中国

4、三大阶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和中国的自然分区图的结合;大陆东、西岸的气候、洋流、风向对比等,有利于整体把握地理分布知识。(2)时间联系。把握时间变化,是地理最后综合复习的又一线索。例如: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各气压带分风带位置北移东亚、南亚盛行夏季风;再如把平时练习当中有关季节的描述加以整理,像地球公转速度比较慢、尼罗河水位大涨代表北半球的夏季等等,以此类推,专门总结,集中记忆。(3)高初中联系。高、初中知识侧重不同,把高初中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在最后阶段变零散为系统,对问题的分析也会更透彻。比如高初中教材当中的大气降水可以归纳为:水汽的来源,从哪个海洋,什么风?上升运动

5、促进降水的形成,自然界中有哪些气流上升的方式?降水的表示方法空间上用等降水量线,时间上用降水柱状图,怎么运用这些图?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可联系气候类型,例热带雨林气候代表赤道地区多雨;夏季风的进退与我国雨带的推移;暴雨和酸雨是气象灾害和大气污染事件。4.抓住主干原理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经纬线的利用、地图上方向、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值线判读、大气环流、天气与气候、洋流、地域分异规律、板块构造学说、区位选择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原理是一大块内容,必须拿出相对较多的时间,结合高考题和模拟考试的失误,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如果做不到灵活运用,那至少也要牢记于心。5.记忆区域

6、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中国国土整治,需要记忆。但这些知识比较庞杂,必须加以归纳,避免类似知识的多次重复。比较典型例子就是中国地理,初中讲了四大区域,高中选修第二册又详细谈了各区的国土整治,将其结合在一起,内容就精练多了。以北方地区为例,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东北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开发与保护森林宝库与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华北平原的春旱、夏涝、盐碱、风沙与农业低产区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要过多纠缠,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或利用复习材料,利用纲要,突击记忆。6.明确地理位置认清位置、抓住区域轮廓是最后复习中的重要一环。“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世界的十三个地区、八个国家和我国的四个区

7、域的位置、形状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地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特征和国土整治方向。就这个问题,推荐两个方法:第一,用典型经纬线、赤道、回归线等,去找重要的地点,训练自己的方位感。第二,把位置与气候类型分布、六大板块分布、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主要工业区域和农业区域联系起来看,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7.从五个例题看有效复习一、以“简单问题”为原型,解剖认知结构建构模式是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巧妙设计一些“简单问题”,如熟知的常识问题、承前启后的基础知识等,通过解决这些“简单问题”,解剖认知结构,促成自主“建模”。例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原型: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北纬

8、1正午太阳高度是89。推论依据:因为两地纬度相差1。解剖思维过程:提取信息(信息1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或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信息2北纬1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分析问题(根据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的已有知识,得知北纬1正午太阳高度比赤道低,而赤道与北纬1相差1)结论(北纬1正午太阳高度为 90-1,为89)。推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计算公式为:H= 90- |。二、以相关学科原理为原型,促成理性思考利用已储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启发理性思考,利于把握地理规律的本质,提升对地理原理运用的迁移能力。例2.地球表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判断原型:立体几何知识球面

9、上两点间的距离以大圆劣弧最短。判断: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球面距离。解决问题:分别判断同一经线上、赤道上、南北半球同一纬线两点之间最短距离走向应如何选择?推论:依据“示意图”可以分别得出。三、以生活常识为原型,寻求内在规律当地理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激活思考与创造的灵感。在复习中可借助熟悉的事物作为“原型”,与教材联系起来去启发思考地理规律和成因。例3.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推断一天中的白昼长度原型:一天中正午地方时为12点,上午与下午时间长短一样。推论:一天的白昼长短=(12-日出地方时)2 或(日落地方时-12)2。四、以比较问题为原型,探究问题实质

10、地理知识中有很多表面形式相似的内容,同学们往往容易混淆,要消除这类错误可通过比较问题为原型进行对比,探究问题实质。例4.果汁加工工业与普通饮料工业布局指向分析原型:原料保鲜要求很高,不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工业布局需要指向原料产地;原料使用量小(或部分原料分布广泛,容易获取),产品运输成本高的工业布局需要指向市场。比较:果汁加工工业与普通饮料工业主要生产原料的分布(集中分布还是普遍分布)和原料特征(是否有比较高的保鲜要求,运输是否方便)有何差异?果汁加工工业原料分布集中,保鲜要求很高,不适合长距离运输;普通饮料工业原料主要是水(普遍分布);各类饮料添加剂使用量小,适合长距离运输。推论:果汁加工工业适

11、宜布局在原料产地附近,为原料指向型工业;普通饮料工业适宜靠近市场布局,为市场指向型工业。五、以普遍规律为原型,把握解题方向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其发生、发展有着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具有宏观视野,把握普遍规律(有的规律尽管目前可能无法完全认知和理解,但需要记住),尤其是人文地理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更是如此。例5.东京城市化过程目前处于高级阶段还是衰落阶段原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处于成熟阶段),城市发展与环境关系相对协调。推论:东京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与环境关系较为协调,故处于高级阶段。

12、说明:此题目属于浙江省2009年文综高考选择题第8题,属于典型的简单题,但部分同学却判断为“衰落阶段”。究其原因有:(1)湘教版教材中介绍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早、中期阶段和成熟阶段(没有明确提出过“高级阶段”);(2)部分学生被“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衰落”、“城市病”等局部问题所干扰。故而在“高级”与“衰落”两者间犹豫不定,出现错选的情况。这是典型的“死记硬背”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高考复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形成宏观思维,这样才能把握正确的解题方向。8.不同知识点的复习策略对于不同部分知识内容,复习策略应有所不同。(1)自然地理: 理解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运用整体性观念

13、,把握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应用,学会方法总结。(2)人文地理:全面梳理和整合考点,把握主干知识内容;设置系统全面的复习专题,训练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构建地理问题知识模型,把握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构建地理问题论述框架,学习地理信息的提取、判断和反思能力,训练地理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3)区域地理:正确判断区域空间位置;结合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区域特征;用联系、综合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评价区域问题;构建区域地理背景框架,形成重点区域的素材库。9.注意纠错能力 易错点1 对地图三要素理解不清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忽视图中的指向标,仍然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判断方向;(

14、2)对比例尺理解错误,不清楚比例尺的缩放状况。 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以下相关知识: 一、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方向 1.在一幅地图上判断方向,首先要看是否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经纬网,则根据经纬线的走向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标,则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方向来判断(一般箭头指向北方);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情况下,按照一般规律来判断(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的情况下,由于其方向与普通情况不一致,同学们极易判断错误,判断时可转换试卷或者书本的角度,使其与我们习惯的方向一致(即面对地图,上侧为北方),然后进行判断。 3.以上情况为平面上方向的判

15、断(俯视)。在宇宙空间中(仰视),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东西方向,且方向根据地球公转的情况来判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仰视星空或星图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或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二、比例尺复习点睛 1.比例尺的缩放 地图比例尺缩放的计算中常出现“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等问题。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几;“放大”几倍或“放大了”几倍是比原比例尺多了几倍。例如:“放大到”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或“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同样,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了”15,则原比例尺乘以45;“缩小到”15就是原比例尺乘以15。 2. 图幅的缩放 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则图幅面积放大到原图面积的4倍。 3.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大小 其方法是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然后比较长度比例尺和宽度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