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759431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方案为全面做好北京市鼠疫疫情防控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开展鼠疫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工作目的规范鼠间疫情监测及人间鼠疫病例监测、规范鼠疫疫情处置,确保早发现、早报告,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二、监测工作内容及要求(一)宿主动物监测在全市设置5个监测点,监测鼠种及鼠密度,详细记录捕获宿主动物的地点、种属和密度;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后送市疾控中心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1. 监测地点:在怀柔、门头沟、延庆、密云和顺义等5个区设立监测点。各区根据不同的地理方位,每年选取12个地区(居民区或野外田间)作为具体监测点。2. 监测时间:

2、每年4-10月。3. 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100夹次放置3日,或者300夹次放置1日。4. 鼠疫血清抗体检测:各监测点对采集的鼠血清送市疾控中心进行F1抗体检测。(二)人间病例监测依据鼠疫诊断标准(WS278-2008)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筛查鼠疫人间病例。如发现急热待查、鼠疫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等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相关医疗机构应及时开展院内会诊,按照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和流程进行网络报告并通知辖区疾控中心。为提高监测敏感性,本市增加“鼠疫排查病例”诊断分类,以便早期筛查出人间病例。1. 排查病例定义:符合下列流行病学史之一,且出现发热、咳嗽、胸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的就诊病例:近期

3、到过牧区、草原等野外区域旅行;近期与高热、咳嗽或淋巴结肿大以及鼠疫相关病例有过接触。排查时,应仔细询问发病前10天内以前去过的主要地点,重点注重是否去过鼠疫高风险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的草原牧区)以及是否与相关病例有过接触。2, 排查病例报告及管理: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符合上述情况的病例,应立即组织院内会诊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同时依法强制隔离病例和陪同人员。隔离时,采用单间隔离留观。待确诊或排除后,再按相关规定继续隔离或解除隔离。区疾控中心应立即开展核实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釆集,尽快将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鼠疫耶尔森菌的相关检测排查。三、疫情处置工作内容及要求(一)控制传染源1.

4、传染源隔离与治疗在转送传染病医院前,由病例所在医院负责病例的隔离与治疗。转送至传染病医院后,相关工作由传染病医院负责。如怀疑鼠疫,应立即釆集血液标本(抗凝血和非抗凝血各1份,肺部症状采集咽拭子和痰液,腺鼠疫采集淋巴穿刺液),之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对病人可能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应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对于由动物或动物制品为传染源头的,应进行隔离或销毁。原则上,动物或动物制品的处置应由动物疫病控制部门进行,疾控部门提供技术支持。2. 病人的运送由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安排专用车辆和医务人员护送病人,保证转运过程安全。3. 病例解除隔离条件肺鼠疫病例停止治疗后,对其痰及咽喉分泌物连续检查鼠疫菌3次,

5、隔3天检查1次,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腺型及其他型鼠疫病人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肿大淋巴结完全吸收或残留小块硬结,可解除隔离。4. 遗体处置如发生鼠疫病例死亡情形,参照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民政局联合下发的鼠疫患者遗体处置工作规程(试行)进行处置。(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核实诊断对鼠疫患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线索、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三个方面加以综合判定。当细菌学、分子生物学不能得出结果时,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结果予以判定。2. 追溯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根据病人发病日期,调查病人发病前10日内活动情况,与其他人间病例接触情况、蚤叮咬时间和部位、染疫动物接触情况,查明

6、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对于“急热待查病例,如没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应考虑人为故意播散或生物恐怖造成感染的可能。3. 划定病例范围,描述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在暴发疫情或病例搜索中,应使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如,“排查病例或根据疫情临时划定),以便掌握更多潜在的病例。多名病例同时或先后发现,应根据发病时间、居住或活动地点以及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或其他任何有用的特征进行分布描述。4. 确定传播范围根据病人在传染期内的活动情况和人员接触情况,确定传播范围,逐一无遗漏登记接触者,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以及消毒、杀虫和灭鼠范围。如果存在人为故意播散或生物恐怖事件,还应确定可能的暴露人群。5.

7、进行风险评估查明鼠疫疫源地的流行态势、动物及媒介昆虫种类和密度等,确定是否仍有输入风险;确定本地病例的所有接触者是否都在管理范围之内,是否有续发可能,以及续发病例出现的概率。(三)釆取预防控制措施按照“边调查、边处置的原则,采取判定并隔离鼠疫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和疫源地消毒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做好个人防护。调查初期,应采取较为严格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随着调查的深入,可增加必要的防控措施或者减少不必要的措施。1. 判定并隔离鼠疫接触者(1)工作原则:按照“全部包含,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判定和隔离管理,尽量包含所有的接触者,并根据接触的程度分别采取相对应措施。(2)鼠疫传播距离和潜优期:当前公

8、认肺鼠疫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播距离一般在病例周围1.8米范围之内。判定病例接触者时,除考虑上述距离外,还应考虑空间密闭性、空气流动、个人防护等因素,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除飞沫传播外,如有蚤叮咬史,应考虑鼠蚤人传播的可能性。鼠疫最长潜优期界定为9日,但在追溯接触史时,应追溯发病前10日。(3)区分接触者类型:根据不同情形将鼠疫接触者分为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密切接触者包括以下人员:与出现症状后的肺鼠疫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共同生活、居住和陪同的人员;在没有实施规范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参与鼠疫病例诊疗和检查的医护人员;在没有实施规范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对被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过的物品

9、进行采样、处理标本、检测等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与病例在同一诊室或病房接受治疗的其他病例及其陪同人员;参与病例护理(护工)或打扫过病例病房或病室的保洁人员及送餐人员;到患者病房探望过病人的相关人员;同乘交通工具且与病例有过1.8米范围内接触的相关人员,考虑患者和人员走动等因素;有过1.8米范围内接触已确认染疫动物或动物制品的相关人员;在活跃的鼠疫疫源地有蚤叮咬史;现场流行病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包括:除密切接触者外,与患者在同一封闭区域内(如门、急诊大厅、餐厅、公共交通工具等)有接触可能的人员;现场流行病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

10、但仍不能排除与病例有接触可能的其他人员。(4)实施分级管理:对于密切接触者,釆取强制隔离、预防性服药的防控措施。隔离应尽量安排集中地点,每人一室隔离观察;对于无法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可采取居家隔离和预防性服药措施,居家隔离时也应每人一室。每日早晩测量2次体温,了解其健康状况,并做好个案登记。对于一般接触者应进行健康随访,由辖区医疗机构保健科每日早、晩询问并记录患者自测体温和自觉症状,进行健康教育并解答疑问。如出现发热或其他可疑症状,应立即按照鼠疫排查病例进行鼠疫筛查。2. 进行预防性服药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推荐使用磺胺类药物,也能够使用临床专家推荐的抗生素。成人首次2g,其后4到6小

11、时服1g,一般连服5-7日。对于隔离期满但预防性服药不足5日者,应完成全程服药(至少5日),避免不规范抗生素应用掩盖鼠疫症状。3, 解除隔离观察满足以下条件后,可解除隔离:已脱离接触9日,期间未接触其他鼠疫传染源,且未出现异常情况。如中间接触其他传染源,应重新计算隔离时间,隔离至末次脱离接触9日。隔离期间出现鼠疫相关症状,如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继续隔离至症状消失并且距离末次脱离接触9日以上;如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应进行再次或多次检测,并隔离至症状消失并且距离末次脱离接触9日以上。4.疫源地消毒一旦发现鼠疫患者,应对病人居住的场所、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可能污染的其他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12、。同时进行灭鼠、灭蚤和捕杀染病动物。(1) 地面、墙壁、家具等室内环境表面的消毒: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0005000mg/L过氧乙酸,对病人居室内进行喷雾消毒,作用时间应很多于60mino(2) 室内环境的消毒:房屋密闭后,用2000-5000mg/L过氧乙酸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时间应很多于60min;也可将500010000mg/L过氧乙酸,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加热蒸发,熏蒸消毒2h,过氧乙酸用量按1g/m3计算。(3) 污染用具的消毒:对污染的耐热耐湿物品,如被罩、食饮具、玩具等,可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min,或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有效氯含

13、量为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2h。对不耐热或不耐湿的物品,如棉制品、皮毛制品等,应送专业消毒站消毒处理。(4) 鼠疫病例的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污染物应用专门容器收集,用有效氯含量为20000mg/L含氯消毒剂,按粪、药比例1:2混匀后,浸泡消毒2h;大量稀释排泄物,须用含有效氯70%80%漂白粉精干粉,按粪、药比例20:1加药后充分搅匀,消毒2h;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000mg/L含氯消毒剂100ml,混匀后消毒2h。(5) 病人尸体的消毒和处理:首先用5000mg/L过氧乙酸液或有效氯含量为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过的棉花堵塞口、耳、鼻、肛门、阴道等自然孔穴,再用上述消毒液喷洒全尸,然后再用浸泡过上述消毒液的被单或其他布单严密包裹尸体,立即就近火化。(6) 手与皮肤消毒:用0.5%碘优溶液消毒13niin,也可用75%乙醇或0.1%苯扎漠綾溶液浸泡13min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