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073288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近年来,混凝土裂缝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相当普遍的质量通病,微观裂缝是由建筑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引起的,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但严重的裂缝将破坏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引起钢筋腐蚀,影响建筑物的持久强度。所以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控制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值得重视的课题。根据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和工作经验的分析,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做了如下总结,具体如下:一、材料原因产生的裂缝组成混凝土的材料是胶结料(水泥)、细骨料(砂)、粗骨料(碎、砾石)及水。配置混凝土所采用的任一材料质量不合格,均有可能出现裂缝。1、粗细骨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

2、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2、为了产生良好的可泵性,混凝土生产方均会加大水泥用量,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大、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脆性越大,越易开裂。3、商品混凝土搅拌生产中各种材料质量把握不严,也是裂缝产生的原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足,水泥受潮或过期;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混凝土强度不足,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二、施工阶段原因产生的裂缝1、施工质量控制差,任意套用混凝土配合比,水、砂石、水泥材料计量不准,结果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和其他

3、性能(和易性、密实度)下降,导致结构开裂。2、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不均匀、不密实,出现蜂窝、麻面、孔洞或钢筋外漏,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或浇铸过快,这些都是产生不规则的收缩裂缝的原因。3、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未安排专人看管钢筋、模板,导致操作工人随意踩踏现象,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大、楼板的有效截面高度减少,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4、模板构造不满足要求,支模架搭设中缺少足够的刚度,垂直支撑与楼面接触部位没有设置楔子顶紧或模板支撑数量过少,使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及成型后模板出现局部变形,导致裂缝的产生。5、现场模板拆除不当、过早拆模,对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自重或施工荷载

4、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裂缝。6、养护期不到位,特别是高标号混凝土振捣的楼面,未按规定要求进行浇水及养护,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及混凝土表面收缩过快产生裂缝,同时在养护期间过早进行上层砖砌体施工造成楼面受力不均而形成裂缝。三、设计原因产生的裂缝1、为了满足使用要求,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孔洞附近会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若设计处理不当,会在断面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从而产生构件裂缝。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偏心、应力过大,容易产生的裂缝。3、随着用户对使用面积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设计只顾满足房型和使用功能,所需的楼板厚度和配筋不能满足构造的要求。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配筋位置不

5、当、节点不合理从而导致混凝土因强度不够而开裂。4、为了追求完美造型,设计中平面布局凹凸变化较大,转角也增多,由于这些转角应力过分集中,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就很容易产生裂缝从上述混凝土产生裂缝产生的几个原因找手,我们对混凝土裂缝控制可以分为:材料的选择和控制措施、施工阶段的控制措施和设计阶段的控制措施。一、材料的选择和控制措施1、应优先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或火山灰水泥配制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中避免使用含泥量高的集料,因使用含泥量高的集料会导致集料表面与水泥石的机械粘结力降低,而且会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不仅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同时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导致收缩裂缝发生。2、优先选用合

6、适的外加剂,外加剂主要指减水剂、缓凝剂和膨胀剂。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不仅使混凝土工作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又减少拌和用水,节约水泥,从而降低了水化热。为了延缓凝结时间,要加缓凝剂,反之凝结时间过早,将影响混凝土的输送和浇筑面的粘结,易出现层间缝隙,使混凝土防水、抗裂和整体强度下降。3、优先选用合适的掺合料,在混凝土中掺加抗裂性能好的活性掺合料,不仅可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收缩,耐用可以缓解混凝土早期开裂的危险性。4、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和技术标准,不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二、施工阶段控制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对使用的砂、石料、掺和料、添加剂严格进行材料进场检验制,严格

7、控制配合比,水泥用量和坍落度,使混凝土内部缺陷减少到最低限,从而减少裂缝产生。2、降低浇筑速度,减少浇筑层厚度。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尽量采用两次振捣技术,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3、支撑马凳要选用二级钢筋,并加密其间距,确保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浇筑时安排专人看护钢筋,做到随时修整,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的裂缝。4、加强模板施工的过程管理,支撑架必须有足够的刚度,方料与模板的接触面不得有任何间隙,使每个接触面都有可靠的支撑点,在振捣过程中派专人进行看模,防止松扣下沉现象产生。5、不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

8、,承重模板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允许值时方能拆模,拆模过程中要避免野蛮施工,在拆模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时,应暂停拆除,经过处理后方可拆模。6、延长养护时间,并设置测温孔,加强对内外温度的监控(内外温差20C)。高温下施工增加浇水次数并使表面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并用塑料布覆盖严密保持塑料布内有凝水,这样既可减少由于温差产生的裂缝,又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三、设计阶段控制措施1、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尽量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2、对

9、大开间、大进深的房间板面构造筋进行加强处理。除支座处配设构造负筋外,增设抗温度变化配筋,楼板设计厚度14Omm以上包括140mm板面负筋要通长设置,100140mm以下按50%通长设置,100mm以下(不含100mm)按原设计施工,以基本满足构造抗拉的要求。3、每个楼层东西单元外墙大转角的现浇楼板虽然都已配置反射负筋,但针对呈45绝大多数裂缝都产生于此部位的这一现象,我们在增长反射筋的同时,再增加双层双向与受力筋相同规格的钢筋,长度为2.5米,作为加强筋。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反射筋相一致,有效地控制裂缝产生。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随着当今我们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混凝土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以圆满地解决。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