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73145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1、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2、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包括社会劳动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3、资金生产率:是指在生产投入的资产与生产成果的比率。4、投资总收益率:是指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5、试算分析法:是:以现行标准方案作对照,对新技术、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预算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预测方法。6、动态比较法:又称为动态数

2、列对比分析法,它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或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运用各种动态分析指标。7、边际分析:当投入的生产资源增加某一数量时,产品的产出量也会随着改变,用两种增量的变化率来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8、边际产量(MPP):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MPP=9、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资源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资源的投入数量。10、生产弹性: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之比。它反映了产品产量对生产资源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衡量生产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即当资源

3、投入量增加1%时,产品产量能增加百分之几。11、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资源价格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资源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TC=PX1 * X1+ PX2 * X212、比例报酬:是指所有生产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后产出的变化率。一般有三种情况:固定比例报酬、比例经济和比例不经济。13、农业技术商品寿命:指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部门中有效应用的时间。14、狭义的政策:是指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区域与部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划及项目。15、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经济

4、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把知识形态生产力变成物质形态生产力,以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历史发展过程。简答题:1、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及其原因: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源报酬一开始是递增形态,在生产投入资源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呈现报酬递减形态的规律。原因是:(1)农业生产力是各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其大小不是由最高能力的要素的水平决定的,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并不知道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是否合理,可能会造成盲目投入,那么,某种要素的过剩投入将会出现报酬递减;(2)农作物、畜禽以及土地追加的各种投入都有一定的容纳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2、在确定课题项目时,

5、应注意那些原则:(1)选择农业生产中带有关键性的技术项目;(2)优先选择其产品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并且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大的项目;(3)优先选择政府和农民最需要解决问题的技术项目;(4)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5)优先选择成果可以计量,完成时间可以界定,责任可以明确的项目。3、农业生产函数及其特点含义:用数学形式描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特点:(1)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2)表明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3)反映的是一般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4)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5)农业生产函数中变量的纯质性(6)采用连续可导的函数(7)

6、定义域和值域均为正实数,值域具有最大值的特点。4、技术商品寿命各阶段的特征:(1)生长阶段:投产阶段,用于技术培训、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经费较多,产品生产和销售较少,因此,成本高,效益低。这是技术商品商业寿命的开始阶段。(2)成长阶段: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销售量迅速增长,效益提高。(3)成熟阶段:市场销售量饱和,产品销售增长缓慢,为稳定销售,应做好广告宣传工作,做好销售服务。(4)衰退阶段:销售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最终被新技术商品代替。5、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特点(五点,重点理解)(1)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推广、生产各环节共同活动的结果。(2)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相对的经济

7、效益。(3)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和使用价值的丧失要决定于无形损耗。(4)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益。(5)对科技成果所做的经济评价,带有估测的性质。6、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评原则:(1)整体效果最佳原则(2)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4)科学、简明、适用原则7、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8、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专业队伍与农民科技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精于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9、农

8、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1)农业资源的自然禀赋(2)农业发展目标(3)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4)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10、技术诀窍与专利的区别:专利名称是公开的,而技术诀窍是秘密的;专利权是一种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技术诀窍是非知识产权,只以合同形式保护;专利有一定保护期限,技术诀窍不存在保护期限)。11、选用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遵循的原则:(1)根据评价对象的内容选用指标。(2)根据评价要求选用指标。农业技术措施分为以下三类:不需要追加费用支出就能增产的措施,如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配种等。需要追加日常性费用才能增产的措施,如增加施肥、增加标准饲料等。除了追加日常性费用外,还

9、需要采取基本建设投资的措施。如兴修农田水利、购置农业机械等(3)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指标。判断题:1、技术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往往以(资金量)的大小表示。而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2、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3、技术既包括硬技术也包括软技术。4、活劳动只能消耗,不能占用。5、在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劳动成果的减少量小于劳动耗费的减少量,则会提高经济效果。6、物质资源中包含有人类活动,所以它具有价值。7、农业生产要素能力值的高低差越大,表明各要素之间越不平衡。8、在确定课题项目时,应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9、优先选择成果可以计量,

10、完成时间可以界定,责任可以明确的项目。10、实验法比调查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11、投资效果系数通常大于零而小于1。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经济效果越好。12、利润完成率指标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13、比较分析法属于事后经验总结性比较,试算分析法属于事前经济效益预估和测算。14、在分组比较法中,若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组距不宜过大或过小。15、精确变化率的几何含义是曲线某一点切线的斜率。16、生产弹性是产品产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的比率。17、在生产合理阶段,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投入资源的增加幅度。18、等产量曲线中,离原点越近,产量越小;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19、在不影响精确度的前提下

11、,尽量减少自变量数目简化模型。20、比例经济与比例不经济是否发生,所观察的不仅是产出水平的改变,每项投入都必须与其它投入以同一比例变化。或者: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是否发生,所观察的是产出水平的改变,所有投入不需按比例发生变化。21、虚变量通常取0和1两个数22、独家许可证是指在一定地区、时间内,只有买卖双方有使用权。或者:独占许可证是指在一定地区、时间内,只有买方使用权。23、技术商品交易后,卖方仍掌握技术商品的权利和秘密。24、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范围是全周期在农业领域中的一次性直接经济效果。25、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和使用价值的丧失要决定于无形损耗。26、一项科研成果不仅有绝对经济效果,还

12、具有相对经济效果时,才有研究和推广的价值。27、技术革命是指技术进步的飞跃和非连续状态;技术革新是技术进步的渐进和连续态。28、土地节约型的技术进步是通过生物、化学技术实现的。29、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标适宜测算区域农业技术进步。第一章 导论1、技术的属性: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化属性(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和中介属性。 2、农业技术经济学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3、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性质上是(经济科学),但其结构特征则表现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很强的(综合性)。4、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1)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以及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狭义农业技

13、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国际、国家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问题。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部门、地区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3)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农业技术经济模型、技术经济方法、技术经济史、技术经济学说史。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有:种植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等。第二章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消耗是指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耗(包括种子、肥料、水、电、农机具、仓库、建筑物等)和活劳动消耗(指掌握一定生产技能或具有一定科学

14、知识的人实际消耗的劳动量);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展。2、技术效果包括:中间效果和终极效果。(只有自然属性不具有经济属性)评价技术中间效果的指标:研究肥料利用率,全价饲料配合比例,种子发芽率,农机作业合格率。特点是没有劳动产品。评价技术终极效果的指标:。单位肥料增产粮食;全价饲料转化效率。特点是有产品。3、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一致性、矛盾性4、农业经济效果的特点:相关性、持续性、综合性、多样性、不稳定性。5、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领会) =(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6、经济临界点:是标志着经济效益发展变化的极限,是在经济上引起质

15、变的地方,也称盈亏点或转折点。7、经济最佳值:是可行性区间内最符合经济目标的某一具体数值,可以是最高产值,最大值,或最大纯收入等,是可行性方案的最佳选择。8、提高经济效果的五种可能: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劳动耗费。(1)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同时增加,劳动成果的增加量大于劳动耗费的增加量;(2)在劳动成果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劳动耗费;(3)在劳动耗费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量;(4)在劳动成果增加的同时,劳动耗费量减少;(5)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同时减少,劳动成果的减少量小于劳动耗费的减少量。9、木桶效应:一只木桶的盛水量与组成木桶的最短一块桶板之间的制约关系。即是: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水平不是决定于总体中最强一部分的能力值,也不是决定于总体各部分的平均能力值,而是决定于最弱一部分的能力值。最弱的这一部分就构成了总体的“最小构成因子”,是“最大限制因素”。10、农业生产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识记)11、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可控性与不可控性、贮藏性与流失性、互补性与互代性、再生性与相对性。12、边际:相对意义上的最后一次。并不是指最终停止增加的那一次,而是增加过程中每一次相对于增加前的一次而言。增加量,可以是正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