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基础理论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070118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刷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印刷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印刷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印刷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印刷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印刷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刷基础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刷色彩复制(Printing color reproduction)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采用印刷方法复制出五彩缤 纷的颜色,是印刷的基本任务之一。人眼可以观察到波长范围在 380780 纳米的光线,不同波长的光线呈现不同的色 彩,即所谓“赤橙黄绿青蓝紫”。视觉观察到色彩的基本条件是:上述波长的可见 光对人眼形成视觉刺激。视觉研究表明:人眼中感色的视觉细胞具有分别对红、 绿、蓝三种原色光敏感的特性。红/绿/蓝三原色光可以混合成视觉可见的各种色 彩;反之,各种色彩也可以被分解成红/绿/蓝三原色光。色彩的分解与合成遵从 色光加色或色料减色原理。如图:色光混合呈现颜色的规律

2、是:(P和U分别表 示分解、合成)黄色UP红光+绿光;品红色UP红光+蓝光;青色UP蓝光+绿光; 白色UP红光+绿光+蓝光。依照上述原理,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色彩的再现 与复制,为社会增添了缤纷的美感:彩色显示器和彩色电视机依赖红、绿、蓝光 的混合呈现色彩。借助扫描仪或数字照相机内的滤色片,彩色图片或彩色景物分 解成红、绿、蓝光,并转换成数字电信号。计算机将红、绿、蓝信号传送给显示 器,才能在屏幕上呈现色彩。在电视技术中,将摄取的彩色图像分解成红、绿、 蓝三个分光图像供电视机显示。印刷品以自身不会发光的纸张等作为承印物,需 要依赖外部白光照射才能观察到。要在印刷品上呈现色彩,就必须使用能对白

3、光 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质。常用的青、品红、黄三种彩色油墨承担的任务就 是如此。印刷色彩再现遵循的原理是色料减色法。色料(油墨等)混合呈现颜色的 规律是:青色料:白光UP红光=青色;品红色料:白光UP绿光=品红色;黄色 料:白光UP蓝光=黄色。蓝色UP青+品红,绿色UP青+黄,红色UP黄+品红, 黑色UP青+品红+黄。色光朗1色區理色料曲色瓏理青油墨吸收外来的红光,品红油墨吸收外来的绿光,黄油墨吸收外来的蓝光。油 墨量的多少决定了吸收光线的多少。实际上,青、品红、黄三种油墨发挥了间接 调控从纸张上反射出红、绿、蓝光量的作用。为在印刷品上复制出细致入微的色 彩变化,可以通过网点改变印刷品微观

4、区域内的油墨量。在复制一幅彩色图像的 过程中,需要将其分割成大量网格,在每个网格内生成一个或多个网点。通过改 变网点面积、改变网点出现频率或改变网点自身的深浅来调节油墨量的多少。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彩色印刷复制除将色彩分解为青、品红、黄三个分量以外,通常还加入黑版分量。 黑色油墨用于单色图文复制、可以替代彩色油墨中的部分色量,加强图像反差。 现代印刷分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照相分色、电子分色到计算机分色几个阶段。 除四色分色以外,高保真彩色复制技术还可以将彩色图像分解成更多分量,如: 青、品红、黄、黑、桔红、草绿等六个分量,以进一步扩展颜色再现的范围和数 量,展现更加绚丽的色彩。计算机彩色

5、图文处理技术的发展保证了人们能随心所 欲地创意设计和加工处理各种彩色信息,而色彩管理技术则为保证印刷色彩复制 质量提供了宽广的途径。它使色彩能在各种设备和工艺路径上保真传递,使色彩 正确地从原稿、扫描仪、显示器、彩色打印机传递到印刷品上。文字处理与排版(Word processing and typesetting)文字处理是将文字信息按要求进行加工和再现的技术。文字在印刷品、出版物中的作用是提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的信息。出版物的形 成,除去对原始文字信息进行语法、体例、风格等编辑性处理以外,必须进行技 术性处理和加工,才能满足出版、印刷、多媒体和网页制作等对文字信息的要求。技术性文字信息处理的内

6、容包括:字体、字号、颜色、排列方向、边框、 底纹的设置和处理;文字缩放、变形、图案填充、装饰、剪裁等处理;字/ 行/段的间距、首行缩进、对齐方式、换行/分栏/分页设置、排版禁则/页尾标题/ 跨页控制、连字处理,页眉/页脚/题注/脚注/尾注设置、文字绕图处理;繁体/ 简体转换、拼法/语法检查和校正、字数统计、查询、目录/纲要生成。在出版物 中,按照出版物的设计风格样式和技术规格等要求,文字必须以某种要求的属性 和特征,安排在页面及版面合适的位置上。“排版”就是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计 算机文字信息处理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其重要基础是:文字编码和字形描述。为使计算机区分不同的字符,必须赋予每个字符

7、一个编码,以便在计算机中 存储调用。西方文字字符数量少,用 1 个字节(256 种编码)可涵盖其所有字符。 而汉字字符数量在数千到数万的范围内,故需要采用双字节或更多字节进行编 码,才能满足“字符编码”的需求。中国国家标准 GB2312-80 包含了汉字和其他 符号7445个,而GB13000 (GBK)标准可包含22186个字符。字形是每个字符 的“模样”。汉字具有十分美观和复杂的字形。为了使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显示、 打印及胶片或印版记录输出等任务,必须在计算机内描述、存贮字形信息。字形 的描述方法有“点阵法”和“轮廓法”两类。点阵法是将文字笔画部分和非笔画部分 分别用二进制数码1/0表示,

8、形成由二进制位构成的字形。此方法的成像速度快, 但缩放后字形质量难以保证,可能出现边缘锯齿或笔画损失(图 1)。轮廓法是 将字形的轮廓用直线和曲线描述并存贮,待需要进行成像时才根据需要的尺寸进 行缩放和填充,形成二进制点阵位图。轮廓法的优势在于缩放后可保证文字质量, 是目前常用的字形技术(图 2)。图 2 轮廓法字形描述中国的毕昇(11世纪)、德国的谷登堡(15 世纪)分别发明了泥活字和铅合 金活字以后,手工文字排版延续了数百年。20 世纪初,汉文铸排机的发明使铸 造铅字和排版过程结合实现机械化,提高了排版效率;随后,手动照相排字机(第 一代照排机)的诞生使人们逐步告别“铅与火”成为可能;20

9、 世纪 50 年代,出现 了机械控制连续拍摄的光学机械式自动照排机(第二代照排机),使照相排字在 质量和效率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60 年代,出现了采用数字化的文字编码、处 理和字形存贮,将排版后的版面显示在高分辨力阴极射线管上,经拍摄获得文字 胶片的第三代照相排字机;20 世纪70 年代中叶,激光照排机(第四代照排机) 在英国推出,将计算机上的文字排版页面信息用激光曝光记录到感光胶片上,成 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和排版系统的重要记录输出设备。在汉字信息处理和排版技术领域,中国科技人员展示了才华。1936 年,柳溥 庆和陈宏阁研制了第一台中文手动照排机。1974 年开始,以王选为代表的科技 工作者

10、,跨越第三代照排技术,研制出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极大地推动了 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 20 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图像在印刷品、出版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像处理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利用某些技术手段,对图像信息进行转换、提取、识别、分割、压缩等处理的科 学技术,目标是在最终的再现设备或介质上实现符合人类视觉特性的显示或记 录。在计算机等高科技的推动下,图像处理技术获得长足的进展,在多种领域中 获得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在出版及印刷领域中涉及的图像处理主要有:图像的品质增强处理:色彩 校正、阶调

11、和层次的校正、清晰度处理等。此类处理的目标在于:修正图像的色 彩误差;使图像具有更丰富协调的影调层次;使图像具有适宜的清晰程度。图 像色彩空间的转换处理:图像的色度/光学密度转换、色彩匹配转换、图像印刷 分色转换等。实施这些转换处理是为了保证图像色彩传递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以 获得更高的图像复制质量。图像的加网处理:印刷图文的传递和再现以网点为 基础。因此必须将连续影调图像转换成网点,以适应印刷复制的需要。图像的加 网有改变网点面积率(包括调幅、调频以及两者的混合型)、改变网点墨膜厚度 以及同时改变网点面积率和墨膜厚度等多种类型。图像的编辑和创意性处理: 对图像进行变形、缩放、退底、融合、剪裁、

12、像素编辑等处理,达到某种特殊的 效果。图像数据压缩处理:对图像数据进行有损和无损压缩,以满足图像存贮、 传输的需要。图像的数字化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数字图像由不连续的像素组成,每 个像素的颜色用 1 位或多位二进制数码表示。模拟图像必须经过模拟/数字转换 变成0/1 二进制数码构成的数字图像信号。通常,图像的数字化是由扫描仪或数 字照相机实施的。照片、绘画等图片经数字处理,以数字信号形式送入计算机。 计算机数字图像的处理以像素为单位进行。按照不同的处理要求和参数,图像处 理软件或硬件对单个像素或像素群体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信息存贮或通过记 录设备输出到信息载体上、或通过网络传输到其它系统

13、中去。印刷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照相光化学处理、模拟信号电子处 理到全数字化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历程。照相处理技术是借助于制版照相机,对图 像进行拍摄以获得分色加网图像的技术。 50 年初诞生的电子分色机则是利用光 电扫描技术获取彩色图像的电子信号,进行校正、缩放和加网处理,最终记录成 分色片的技术。诞生于 20世纪 70 年代末的电子整页拼版系统,是对印刷彩色图 像进行计算机数字化处理的开端。 1985 年以后,以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为标志, 计算机图像处理真正意义上全面进入印刷出版领域。以此为开端,计算机图像、 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处理成为印刷出版、多媒体电子出版和网络电子出版的 主

14、流技术。打样(Proofing)打样是印刷生产过程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确认印刷生产过程中的设置、处 理和操作是否正确,为客户提供最终印刷品的样品,称为样张。根据不同的使用 目的,样张主要分为用于客户签字同意正式印刷的合同样张和用于版式或内部校 正/检查目的的版式样张。合同样张是客户验收最终印刷品的质量依据,要求视 觉效果和质量必须与最终的印刷品完全一样,否则客户可以拒绝验收付款。版式 样张主要用于拼版和版面的校正,以便对设置、处理和操作进行必要的修改,因 此,并不要求在视觉效果和质量上与最终印刷品完全一样。打样大体可以分为三 种方法,即,打样机打样、(色粉)简易打样、数字打样。因为使用与正式印

15、刷 机相似的设备、印版、纸张和油墨,打样机打样是最传统的也是最可靠的一种打 样方法。但打样机一般都是单色或双色机(一次运行只能得到一种或两种颜色), 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很高的操作技能和经验,而且必须事先制作印版,因此, 打样效率低、需要恒温恒湿环境控制、成本较高。这种打样方法在中国、日本等 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是提供合同样张的主要途径。(色粉)简易打样方法 是一种利用光化学反应获得影像和彩色的打样技术,主要有叠层胶片打样和色粉 打样两种。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将分色网点胶片(如,黄版)与附着在胶片 或纸张底基上的感光高分子涂层叠合(采用抽真空的方法),通过分色加网胶片 一侧用紫外光源进行

16、曝光,使曝光部分成为不可溶或失去黏着性,然后经过溶液 显影或色粉显影,即可得到彩色影像。所不同的是,前者使用分别携带有黄、品 红、青、黑颜料的感光高分子涂层的四张胶片,将曝光、溶液显影处理后的胶片 叠合在一起即可得到一张透射型彩色样张;后者使用一张与实际印刷品相同的纸 张,将无色粘性高分子涂层(类似于不干胶)附着在上面(采用专用的复膜机), 经过曝光、色粉显影处理,重复四次,即可得到一张反射型彩色样张。色粉打样 起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中叶,在欧、美等国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但由 于成像过程与实际印刷过程相差甚远,很难做到样张与印刷品的完全一致。数字 打样不同于上述两种方法,既不需要中介的分色网点胶片也不需要印版,将数字 印前系统(计算机)中生成的数字彩色图像(又称为数字页面或数字胶片)直接 转换成彩色样张,即,从计算机直接出样张:CTProof (Computer-To-Proof)。数 字打样分为软打样和硬打样。前者的特点是将数字页面直接在彩色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