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070100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作者:日期: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把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石油生产 大国,是李德生一生的追求。朴素的爱国情怀支撑他在6 0多年的石油地质生涯中南征北战,成为当之无愧的陈嘉庚科 学奖获得者。文/本刊记者张起花他才思敏捷又敢讲真话,依靠科学又笃信实践,曾在将军 部长余秋里的带领下披荆斩棘、风里踩浪,颠簸前行,参与了历次重要石油大会战,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 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 德生。在6 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李德生在我国陆相油气形成和 聚集规律、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陆相湖盆储层特征、 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油规律、

2、古潜山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 储层、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研究工作 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耄耋之年,他获得了 中国科学院最高奖项 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成为我国石油系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炎炎夏日,记者前往中国石油(9. 9 8, -0. 02,-0.20 %) 勘探开发研究院拜访这位将大半生精力奉献给石油工业的 老人。虽已过八旬高龄,饱经风霜,但李老依然面色红润、耳 聪目明、精神矍铄,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提及获奖 一事,他摇摇头,颇为严肃地说:“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所有 石油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今,只是需要有这么一个代表站出 来接受这份荣誉,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奖。”石

3、油人生从玉门开启对于荣誉李老看得很轻,但对我国石油工业所走过的每一 阶段路程却记忆深刻。在李德生清晰的思路和有条不紊的讲 述中,60多年前的画面栩栩呈现眼前。在上海弄堂长大的李德生年少时代颇受社会动乱之苦, 初中毕业后因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全 国军民奋起抗战。一 ?二八战火蔓延到上海,李德生被迫碾转到丽水碧湖浙江联合高中读书。1941年5月,日军侵占浙东温州,联高被迫迁址,李德生毕业后到湖南衡阳参加高考。在 考取了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选择了经济地质专业后他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半壁江山,我国西北和西南抗日后方汽油和柴油奇缺。从学校沙坪坝通

4、往 重庆市区的校车都是用木炭炉产生的煤气作燃料行驶,有时 候用桐油、茶油、菜子油等植物油炼制的柴油作燃料。”李德生回忆说,“用这种油发动汽车速度非常慢,走走停停,一个小时的车程通常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艰苦的条件使李德生产生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爱国思想:“中国一定要走工业化的路子,走工业化的路子一定要找到各种矿产资源,而我就要为国家勘探开发石油做出努力!”194 5年,李德生大学毕业时,甘肃玉门油矿局的矿长严 爽来学校招聘人才。他表示,有多少人愿意到玉门,就要多 少人。由于玉门条件艰苦,有些同学选择了中央研究院、地 质调查所、学校等工作单位。地质系应届毕业的同学,只有 3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到玉门油田

5、去 ,李德生是其中之一。从重庆到玉门,2 5 0 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李德生两个月 时间。雪峰连绵的祁连山 (1 8.01,-0.36 , -1.96 %)下那片荒凉 的戈壁滩成为李德生石油地质生涯的起点。在玉门油田地质 室报到后,李德生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事1 :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调查。 虽然交通工具是驴车和马匹,条件非常艰苦,但李德生执著前 行,乐此不疲。为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 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1 9 4 6年,李德生又参加了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

6、每天 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 1 : 1万祁连 山前大红圈背斜带地质构造图。李德生参加工作那年,玉门油田只有3万吨的年产油量,且 全部用在前线军事上。后来,在玉门石油人的共同努力下不 断取得突破,7万吨、3 0万吨、70万吨、140万吨一步 步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去年,我们国家的石油产量 已经达到了1 .8 9亿吨,天然气产量 850亿立方米。对此, 李德生深感欣慰地表示:“60多年来我目睹了我国石油工业 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到现在跃居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过 程,我们这辈人总算对国家和人民有了一个交代!”转战南北谱华章“毕业后我也准备去玉门,到时候我们把家安在玉门

7、。”在李德生离开重庆去玉门的那天,当时还是中央大学师妹的女友朱琪昌跑去车站送他,依依不舍间说出的这句话让他至今 回忆起来仍感动不已。 朱琪昌毕业后也在玉门,主要做油层物 理方面的实验室工作。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他们先后参加 了新中国历次重要的石油大会战。甘肃一上海一陕北一四川一黑龙江一山东一天津一河北 辽宁一河南搬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用木板钉几个箱子,拖着行李就出发了。因后三个儿女都出生在油田,李德 生以地名为他们取名,分别是李肃(甘肃)、李玉(玉门)、李延 (延长)。大女儿叫李允晨,上海出生。转战南北,李德生的足迹遍及国内主要含油气盆地和重要 油气田,其中不乏精彩片段,将这一个个片段串起来

8、,宛若 珍珠般光彩夺目。在那个“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风风火火搞建设的年代里,摆脱“洋油”生产出自己的工业血液成 为国家领导人心头的一块巨石。时任石油部长的余秋里肩抗 重担,心急如焚。吸取了川中会战的经验教训,他对松辽盆地地下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慎之又慎,也格外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当问及李德生的时候,他丝毫没有因川中会战时大胆表 达意见受到批评而不敢言语。本着科学家应该敢讲真话的原则,李德生手指着地震资料 图,在北部杏树岗、萨尔图、喇嘛甸三个构造高点上画了一个 三角形,回答说:“大庆长垣北部构造面积大,近物源,储层厚 度可能增大,可以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勘探。”余秋里的右掌一下重重落在

9、李德生肩上 ,信任地说:“既然 这样,我把这三个井的定井位和钻探设计任务交给你了,得用最快的速度搞出来!”1 9 60年1月,李德生与地质司调度处处长邓礼让带着一 个测量队一起到野外,穿过莽莽的草原和水泡子,根据大庆长 垣背斜带1 :1 0万地震构造图,测定了萨尔图、杏树岗和喇 嘛甸三口发现井井位,萨1井(后改编号为萨66井)完钻后测试 获日产原油200吨,杏1井(杏66井)和喇1井(喇7 2井) 测试获日产原油100200吨。经仔细研究喇嘛甸、萨尔图、 杏树岗等3个构造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含油面积连为一体 达920km 2,证实了特大型大庆油田的出现。谈到这些,李德生倍感精神,依稀间还能闪现

10、曾经日夜奋战的岁月。诸多故事中,1 96 4年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利油田石油 会战的情景也值得浓墨重笔。 当时,李德生担任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室主任。他和同事们呕心沥血,夜以 继日,很短时间内根据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测井曲线确立地层 对比标志,又根据岩芯分析资料确定了济阳坳陷各井第三系 的分层数据,同时通过井与井的对比,确定了油田内复杂的 正断层系统。19 6 4年底,探井坨9井和坨11井从渐新统沙 二段地层内测试获高产油流, 发现了胜坨大油田,成为胜利油 田第一个主力油田。此后,李德生被下放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工作五年,并担任渤海湾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19 7 6年辽河发现西斜坡

11、大油田,李德生被石油部派往辽河曙光油田会战前线。在曙光地区大约200km2范围内进行全面勘探和开发。后又被 派往中原油田,参加科技攻关会战,探明了黄河以北近500 k m 2的含油面积和储量立足大量第一手资料是李德生能够不断创新的基础。194 5年到现在,无论是野外调查、井口工作、开会听报告、座 谈讨论,他都眼到、耳到、心到、手到。6 0多年来,他的工作记录本累计有数百本之多。他在多种场合下说过,只有 博闻强记,才能推陈出新。尊重科学,敢讲真话是科学家应有 的品格。信心满满展未来八千里路云和月,李德生院士的经历起起伏伏。总结几 十载风雨历程,李老眼里最大的压力并不是转战各油田的辛 劳会战,而是

12、文革时期的政治运动。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李德 生用异常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来面对逆境。他认为:“自己的专业不能放弃,再大的委屈终究还是能搞得清楚的。”于是“大批判小干,小批判大干,不批判勤干”,李老希望通过不 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我国石油地质方面遇到的各种 复杂问题。1 97 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李 德生被石油工业部调回北京,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 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在这个岗位上,他 一直工作到现在。1 99 1年,李德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站在新的起点上,他信心满怀:“我们国家曾经有过 30年时间 的石油自给自足,到20202 0 3 0年,

13、加上海外油气田的权 益产量,我们仍然有可能实现第二次石油自给。”今天的李德生不断思考着未来的方向:人们对石油地质规律尚有许多未认识的领域 ,许多油气藏隐伏在地下,尚待去 探索和发现。依靠日新月异的勘探技术进步 ,不断发现新的油气储量增长点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还要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各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并着手开展对清洁能源和各 种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工作。生命不息,努力不止。这就是李德生的精神和风范!他将 一腔热情倾注在石油地质工作,又用毕生的岁月绘就了勤奋 努力,充实而淡泊的人生。科学家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 学院院士。主持玉门油矿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14、的勘探发现及 开发技术工作。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作为主要完 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 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大庆萨尔图油田 146km2开发方案的负责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特等奖。长期致力于渤海湾盆地的综合研究,执笔完成的渤海湾油气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成果于19 7 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完成者之一的“渤海湾盆地复式 油气集聚(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一一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 田的勘探开发为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生平简介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

15、李德生,1922年1 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区(祖籍江苏苏州?),幼年随父母在江苏苏州阊门外石灰弄居住。在苏州上过私塾,在上海读完小学和初级中学。抗日战争爆发 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上海市,被迫转移到浙江丽水地区, 毕 业于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1941年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 9 4 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7月自愿到西北地区的甘肃油矿局玉门 油田地质室工作,并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 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 事1: 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 调查,交通工具是两辆驴车和马匹。为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 与翁 文波合作撰写了南山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论文,发表于 194 6年中国地质学会志第 26卷。1946年,他参加由著名石 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 1 : 5万祁连山前火石山背 斜带详查图,交通工具是骆驼。后又参加大红圈构造1 : 1万细测填图工作。1 9 4 6年至194 9年,李德生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石油公司上海总公司勘探室公务员、助理地质师,从事台湾西部平原重磁力探勘队详查及21个重力高的细测工作和江苏南部重磁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