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698677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刘桂森(天津市滨海新区教研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最近一个时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操作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思考。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一谈,在新知的学习中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一、倡导学具实用1利于方便选材学具的准备是操作的前提,直观、实用的学具是进行操作活动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教师给学生准备学具还是教师让学生自制学具,在学具的选材和制作过程中,一

2、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材制作。如,在我区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们没有购买专门的学具,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们使用的小棒就用冰糕棍儿、火柴棍儿、牙签等廉价实物来代替,这样的学具即经济又方便。又如,一位农村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倍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玉米粒、大豆、花生等农作物进行拼摆,这样的学具不仅廉价还突出了农村的特色。在使用自制学具的时候需要注意学具的安全性。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在使用牙签代替小棒的时候,有些细心的家长或教师将牙签的两个尖儿剪掉了,也有的学生没有弄掉,这就需要教师在突出学具实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学具

3、的本身的安全。在学具的选取上我们提倡只求实用不求时髦。2利于结果展示展示学生操作的结果是操作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某些或某个学生的操作结果向大家进行直观、清楚的展示。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教具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学生在组内或者独立操作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操作后将操作的结果进行展示的需要。如,吉林省教师潘智群在全国第九届小学数学年会上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在引导学生探究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时的具体操作是:让学生用圆、正方形、三角形等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纸条的大小,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4、来测量”。教师就周全地考虑到了学生操作结果的展示,那就是为学生准备的这个长方形纸条是硬纸板的。当学生上台前展示的时候,学生端着的硬纸板会很平稳,不会由于纸太软而使学具滑落。另外,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们的操作结果,对应学生的学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精心制作一套对应的教具,以利于学生结果的汇报。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广角”,即用数字卡片1、2、3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而且为了让学生到前面汇报展示,教师要准备这样的磁铁卡片或者能够利于学生在黑板上灵活操作的数字卡片。二、保证操作有序完整的操作活动,不仅是学生的有序动手过程,更是学生的有序思维过程。学生有序的操作

5、,是有序思维、有效思维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在操作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以有序地动手操作促进有序思维。这个有序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说什么时候开始,学生的操作再开始;教师说什么时候结束,学生的操作就结束。而且,在学生进行操作前,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要明白每一步要怎样操作,在操作中怎样合作,操作的结果是什么。1学具使用有序操作活动中,应该有一个学具准备和使用结束后整理学具的过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中,学生模拟小猴子分桃的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将小棒放在桌子右上角;在操作结束后,让学生将小棒整理后放进书箱内,然后再进行下面的学习。这样的有序操作习惯的培养,不仅

6、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操作后开展后面内容的学习。2操作步骤有序明确操作目的和操作步骤,是有序操作的重要保障。操作本来就是一件让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教师的任务和步骤不明确,操作活动就会变成学生们好玩的游戏,而忽略了操作的内容。在实践中发现,一些操作的任务或者操作的要求,不应该只是教师口头说一说,而是应该用小黑板板书出来或者投影仪展示出来。用序号1、2、3标出每一步应该干什么,应该怎样干。这样开始操作后,学生们会按照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活动。避免有些学生因为只把兴趣放在学具的好玩上而忽略步骤,也避免教师怕学生听不清楚要求而重复说明。如,河南省教师王建林在全国第九届小学数学年会

7、上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验证时就用投影仪打出了这样的活动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活动要求中不仅告诉了学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还告诉了学生怎样干,思考什么。这样明确的要求,有效地保证了操作活动的有序进行。三、追求提升高效在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是对操作结果的一个提升,是整个操作活动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摒弃非本质的东西,实现对新知识学习的有效探究。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保证学生在核心部分的有效思考时间,加以教师有效的引

8、导,从而实现提升的高效。1节省汇报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学生在进行操作结果汇报的时候,不要在一些形式上浪费时间。例如,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汇报中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汇报还是在原位上汇报?我们经过讨论和研究达成的共识是:凡是学生能在座位上汇报的就不浪费时间到讲台上汇报;凡是教师能走下去帮助学生把操作结果拿到前面展示、学生能在原座位上汇报的,教师就多跑两趟为学生做好服务。因为我区现在每班的学生都在40人以上,这种大班额的教学,让学生从座位上走到讲台前再回到原座位就需要半分钟的时间,并且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应只看形式而忽略本质。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让

9、学生做活动角后,就根据节省汇报时间的原则让学生站在座位上进行展示,而教师便走到学生身边引导大家来观看并进行评价。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锐角和钝角”时,教师在让学生对给出的一些画在纸上的角进行分类进而引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的教学中,就在巡视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了部分学生的分类结果拿到讲台上展示,让学生站在座位上汇报。2提高引导实效在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提升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引导会架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的桥梁。有效的引导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迸发、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列车提速,达到对新知识的有效学习。如,河南省教师王建林在全国第九届小学数学年会上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

10、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在引导学生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后,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引导过程中,教师以大屏幕展示学生们拼摆的如下长方形:然后引导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有几个长度单位?它的长度单位的个数就是几?宽是2分米,就有几个长度单位?”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直观的手段加以辅助提升,同时又紧紧抓住了知识的提升点:所拼摆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几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几。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转化后,也就完成了由动手操作向有效思维提升的过程,为探究出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起到了有效的奠基。四、实现评价科学科学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操作,因此,教师要关注评价在操作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操作活动,就要求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操作结果,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之法。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用数字卡片1、2、3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时,学生在动手拼摆的时候,有的是按照从小到大先固定十位上的数字,然后把剩下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在个位上的方法即:12、13,21、23,31、32。这种有序排列的方法,就不会造成在排列中出现重复和遗漏的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这个学生的操作结果时,不仅要评价结果是正确的,更应该积极评价这个学生有序排列的思想和做法的聪明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