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构造地层地体分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0691378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构造地层地体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构造地层地体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构造地层地体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构造地层地体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构造地层地体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构造地层地体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构造地层地体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科技综述系列构造地层地体分析科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和利用的学科。本文提供对科技基本概念“构造地层地体分析”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构造地层地体分析简称地体分析,又称岩石构造地体分析,是1980年初出现的一种新的区域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美国地质学家在对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原先由迪金森(WRDickinson)按照活动大陆边缘的板块构造模式提出的弗兰西斯科杂岩(Francisco Complex)代表海沟杂岩、大谷系(Great ValleySystem)代表弧沟间隙沉积物、克拉麦斯内华达山萨林尼亚区(Klamath-Sierra Nevad

2、aSalinia)代表岩浆变质杂岩体的简单模式,并不能解释那里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因此提出了造山带是由一些移置的地体所拼合组成的认识,而如何确定这些地体和它们位移演化历史的方法就是地体分析方法。1977年琼斯(DLJones)等首先应用地体分析方法分析阿拉斯加,以解决那里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岩石的复杂分布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传统的地槽模式和板块构造模式所不能解释的。从此这个方法就被逐步地推广了。1981年在日本北海道的苫小牧召开了第1届环太平洋地体讨论会。在这次会上,琼斯等人提出了辨识地体的标志和进行地体分析的方法,并举出了他们研究科迪勒拉造山带的结果。会后由桥本和上田主编出版了论文集。1983年在美

3、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召开的第2届环太平洋地体会议,标志的地体分析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并推广应用到了除北美西部外的环太平洋其它地区,包括前苏联远东、日本、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东部、南极洲和中南美洲。在这个会上,豪威尔(DCHowell)等正式提出了地体的定义和地体分析的内容,即:构造地层地体为一具有区域规模的、以断层为边界的地质体,它以与相邻地体具不同的地质发展历史相区别。会后,豪威尔主编出版了会议论文集。自此以后,环太平洋地区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地质学者开始广泛地引入和采用了这个新的大地构造分析方法,来进行大陆板内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并被认为是板块构造理论应用于大陆板内地质的一个新研究方向。198

4、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了第3届环太平洋地体会议。这次会上发表的论文较多地涉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极洲和东南亚等地。会后由莱契(ECLeitch)和希勃纳(EScheibner)主编出版了会议论文集。1988年在中国南京大学召开了第4届环太平洋地体会议。这次会议的特点是首先有约34的论文是由我国地质学者提供的,这些论文涉及到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整个中国大陆地体分析研究的新成果,表明了它在应用于大陆板内构造研究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因为在目前尚难以用板块构造的理论对大陆内部古老造山带进行详细研究的情况下,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联系成因环境的地体分析法不失为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而这样的研究成果是可以提供

5、有用的基础资料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其次,在会上土耳其森格(AMCSengi)对地体分析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意见,这些意见实际上也代表了大多数西欧的特别是研究阿尔卑斯造山带的地质学者的意见。他指出:按定义,地体的规模和大小(三度空间的)以及运移距离并没有确切的规定,更主要的是地体分析法没有考虑大多数地体的成因环境。故他认为当前的研究情况就象1955年以前用推覆体理论研究阿尔卑斯造山带地质一样,其后果将会是越来越多的、规模越来越小的地体被划分出来,直到使一张地质构造图成为大量毫无个性特征的碎块的高度集中而变得漆黑一团为止。因此,他断言由于地体分析法缺乏固有的理论基础,又采取了迴避问题的作法,因而它

6、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科学研究的进步,而是一种倒退! 1991年在智利圣地亚哥又召开了第5届环太平洋地体会议。会议发表的论文更多的涉及到安第斯造山带。总之,从1980年出现地体分析法到1990年,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中、新生代造山带中。1990年以来,地体分析工作的重点开始逐渐转向更老的古生代造山带和迄未触及的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即研究冈瓦纳古陆的裂离、分解和裂解形成的地体的运移、演化历史。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方向就是要按板块构造理论对地体的成因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力求确定每一地体所在的板块构造位置。【参考文献】: 1 Hashimoto M, et al eds, Accretion tect

7、onic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Terra Publishing Company, Tokyo, 1983,358 2 Howell D G.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s of the circum- Pacific region. Circum-Pacific Council for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arth Science Series, 1985,1:585 3 Howell D G,et al.Preliminary 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

8、 map of circum-Pacific reg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Tulsa,Okla, scale 1 : 17,000,000, 1985 4 Leitch E C, et al. Terra accretion and orogenic belts. American, 1987; 19,343 5 Wiley T J, et al. Terrane analysis of China and the Pacificrim; Circum-Pacific Council for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arth Science Series,1990;V,13,368P 6森格AMC着板块构造学和造山运动一特提斯例析丁晓等,译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182 (上海同济大学劳秋元教授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