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688037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课题工作总结(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项目组)20032004年我站承担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科技项目,在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扶持和在县局的重视支持下,我们按照项目合同计划任务,精心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经项目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已完成项目计划指标,达到预期效果,现将两年来的项目攻关情况总结如下:一、立项背景、技术经济指标和研究内容立项背景2000年,尤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水库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为了解决苗种来源问题,2001-2002年,我站尝试从市场收集少量黄颡鱼进行催产试验,初步了解了黄

2、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问题。为了开发当地品种资源,解决苗种靠外调的被动局面,为优化我省淡水养殖品种结构作出贡献。为此,课题组申报“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课题,以进一步完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2003年,“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课题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式立项,项目编号:闽海渔科0366号。技术经济指标。1、人工催产:受精率达80%以上,孵化率达85%,出苗率达30%以上。2、人工批量育苗2-3厘米鱼种12万尾以上。3、提供一套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出塘一定数量的苗种供养殖生产推广应用。研究内容1、黄颡鱼的收集和驯化养殖:从尤溪河

3、捕捞野生黄颡鱼进行驯化养殖,强化培育亲鱼。2、观察黄颡鱼性腺发育规律,进行怀卵量、成熟度测定。3、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探讨人工催产激素剂量、品种,受精方式和人工孵化的方法。掌握黄颡鱼产卵、孵化的生态条件。4、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拟选择水泥池、土池和网箱育苗,探讨苗种培育不同时期的饵料及饵料来源。苗种培育阶段的管理及病害防治。课题完成情况2003年,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共培育黄颡鱼苗种3.06万尾。鱼种的全长2.8-3.5cm,平均3.25cm,亲鱼催产率在80%左右,高的达90%;卵的正常受精率85%,高的达92%;孵化率正常达82%;夏花苗种培育率37.5%。初步掌

4、握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参数。2004年共培育黄颡鱼苗种12.45万尾,鱼种的全长2.1-3.6cm,平均2.72cm,体重0.2-0.54g,平均0.35g。亲鱼催产率62.5-83.9%,平均75%;卵的受精率为79-82%,平均80.3%;孵化率达83-90%,平均87.6%;夏花苗种培育率22.7-35.1%,平均24.5%。两年共繁殖出黄颡鱼水花58.95万尾,培育夏花鱼种15.51万尾,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切实可行的黄颡鱼批量育苗技术,完成了课题合同规定的计划任务。二、课题工作的实施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的技术指标,课题组针对批量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和难关,对收集的亲鱼进行驯化,

5、强化培育足够数量的亲鱼;培育期间定期观察黄颡鱼的性腺发育和测定成熟度,确保适时进行人工催产;采取不同亲鱼来源,催产时间,催产剂量、品种,注射方式,雌雄配比,受精方式,鱼巢材料,孵化方式等对比试验,提高催产率、受精率和出苗率;探索出水泥池、土池和网箱不同模式培育黄颡鱼夏花技术。1、收集亲鱼,强化培育黄颡鱼个体小,怀卵量少,要使黄颡鱼育苗批量生产,需要足够数量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经2003年观察测定亲鱼性腺发育和市场收购的亲鱼情况来看,必须收集亲鱼强化培育,保证亲鱼来源的稳定性。2003年10月开始,我们在闽江、尤溪陆续收集挑选性成熟亲鱼,放在库区网箱投饵驯养。2004年2月运到县水产苗种场池塘进

6、行强化培育,培育工作由苏雪红、纪任宗、张正江等负责,并由苗种场工人具体负责日常饲养管理,经过一段时间驯养培育,黄颡鱼适应了池塘环境,可摄食小杂鱼糜和膨化颗粒料,生长良好。在黄颡鱼亲鱼的培育过程中,产前注重动物性饲料的投喂,并加强培育池的水质管理,在准备催产的前一个月,经常进行冲水,促进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和生长;对病害的防治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综合积极的防治措施。2、观察测定亲鱼性腺发育情况,适时进行人工催产。在亲鱼强化培育过程中,定期检查黄颡鱼性腺发育情况,观察与解剖天然捕获和培育的黄颡鱼亲鱼,测定其怀卵量和成熟度,综合分析判断池塘培育的亲鱼性腺发育

7、情况,还根据当时的水温等气候因素,最终来确定繁殖时间,适时进行人工催产。3、研究并掌握黄颡鱼实用人工催产技术当确定人工催产时间后,我们就严格挑选亲鱼,注射外源激素,然后摸拟天然水体的产卵环境,让亲鱼在产卵池中自然产卵、排精,完成受精过程,及时取出鱼巢消毒进行孵化,检查未产亲鱼待行人工授精。通过两年采取不同亲鱼来源,催产时间,催产剂量、品种,注射方式,雌雄配比,受精方式,鱼巢材料等试验,项目组已经掌握人工繁殖实用技术。4、亲鱼的产卵与受精卵的收集黄颡鱼自然繁殖有筑巢的习性,并且大量集群,沉底。鱼巢的作用与其它产粘性卵鱼类的人工鱼巢不相同,根据这一特性,人工繁殖时我们改革鱼巢设置和鱼巢材料,使亲鱼

8、活动、产卵时既不受影响,又能有效地收集到受精卵,不污染孵化时的水质。5、采用适宜的人工孵化方法根据黄颡鱼产粘性卵的特性,项目组利用县水产种苗场的产卵池、孵化槽、孵化环道、水泥池设施进行流水孵化,或利用空气压缩机增氧静水孵化,取得良好效果。6、探索多模式培育黄颡鱼夏花技术为了探索经济、实用的育苗技术,解决批量育苗所需设施不足的问题,项目组在西城及县水产苗种场两处进行苗种培育的试验工作,采用水泥池、土池、网箱等不同的养殖环境进行育苗。7、除项目合同规定任务外,还开展了黄颡鱼不同模式养殖技术试验,池塘主养、池塘套养、网箱养殖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三、课题的创新点1、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摸清了黄颡

9、鱼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2、利用当地的品种资源,收集黄颡鱼亲鱼驯养,强化培育亲鱼,同时也利用人工自繁的苗种培育成亲鱼,全人工育苗获得成功,既保证亲鱼来源的稳定,并解决了野生亲鱼性腺发育不同步对催产率和受精率的影响。3、项目组通过两年的观察解剖,掌握了黄颡鱼亲鱼性腺发育规律,探索了催产最佳药物配量和最适剂量。4、改进黄颡鱼鱼巢材料和鱼巢设置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5、总结出一套成熟的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四、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本课题在进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004年亲鱼培育中,由于培育池塘安排不过来,将雌雄亲鱼放在同一口池塘培育,导致部分

10、亲鱼于5月上旬在池内做窝产卵,造成了一定损失。因此,批量育苗一定要充分预计设施能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不同模式培育黄颡鱼夏花,虽然取得成功,但对放养多少密度合适、网箱培育如何解决饵料等问题,由于经费所限,没有更进一步的研究。3、2004年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后检查未产亲鱼,准备进行人工授精,取精时发现,雄鱼胃内有大量的受精卵,鱼巢上也有受精卵被吃掉的痕迹,是否因雌雄配比不合理造成,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今后还必须专门更加深入的研究。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课题技术研究报告(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项目组)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

11、rdson),俗称黄鮟,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淡水底层经济鱼类,我省闽江、晋江、九龙江、木兰溪、交溪等水系均有分布。在闽江水系尤溪,该鱼曾有过较大的天然捕捞量,为当地的主要经济鱼类。长期以来市场上的黄颡鱼主要来源于江河天然捕捞,随着天然水域捕捞强度增大,资源量日趋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县网箱养殖该品种,并成为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名优鱼类之一。为了加快黄颡鱼的养殖推广,解决种苗靠外调的被动局面,我们于2003-2004年进行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批量育苗技术研究,其中2003年采用野生的成熟亲鱼,培育了全长2cm3.16cm黄颡鱼夏花3.06万尾;2004年利用野生鱼强化培育成熟的亲鱼及

12、自繁苗种培育的亲鱼,育出全长2.1cm3.6cm夏花12.45万尾。现将试验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的来源与培育2003年,亲鱼大部分从市场直接选购催产,少部分为池塘套养培育。2003年10月开始,我们在闽江、尤溪河陆续收集挑选个体大、体质健壮、无病、鳍条完整、无损伤且已达到性成熟的鱼,放在库区网箱投饵驯养。于2004年2月集中一批用鱼篓充氧运到县水产苗种场,运输成活率达100%;另一部分亲鱼来源2003年繁殖后留下的亲鱼和自繁苗种培育的成鱼,共计1314尾,其中雌鱼864尾,规格80-150g/尾;雄鱼450尾,规格150-500g/尾。亲鱼培育放养前,经浓度为3%食盐溶液浸

13、浴消毒,进行专塘培育。池塘面积1.98亩,底质沙壤土,水深0.7m,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且在亲鱼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亲鱼放养后先经一段时间的人工驯食,定点投喂小杂鱼鱼糜,待驯食成功后,交替投喂鱼糜和膨化浮性颗粒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40%以上,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定位投喂在饵料台上,投饲量根据天气、水温及亲鱼的摄食量随时调整,一般掌握在亲鱼总体重的2-4%。日常管理由专人负责,坚持每天巡塘,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浮头泛塘。在准备催产的前1个月,经常进行冲水刺激,促进亲鱼性腺发育,并做好各项记录工作。2、设施条件利用县水产苗种场设备,主要有直径为5.5m的圆形催产池1个;直径3m的孵

14、化环道1个,容积6m3;孵化槽4个,每个容积0.85m3;设施均配备有良好的流水条件。此外还有25m2的2个育苗水泥池,面积为1000-1500m2的土池以及网衣网目为30目、40目4m1m1m、6m1m1m规格的网箱若干个。鱼巢为竹片夹上3片-5片棕片和密眼网布制成的布卵板,同时备有遮阳网若干。3、性腺组织学制片在周年中定期从驯养和人工培育的亲鱼中随机取样,经测量后解剖鱼体,取出性腺,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并显微观察。4、亲鱼的鉴别与选择黄颡鱼一般2冬龄达性成熟,人工饲养条件好的1冬龄也可性成熟。雌雄鉴别表现在个体的大小和泄殖孔形态上,一般成熟个体的雄鱼大于雌鱼,雄鱼在

15、臀鳍前至肛门后面之间有一突出约0.5cm-0.8cm长的生殖突,尖长明显可见,泄殖孔在生殖突的顶端,不能挤出精液;雌鱼体型较短粗,腹部膨大柔软而富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圆而红肿。人工繁殖时,选择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个体较大且性腺发育较好的亲鱼进行催产,雌鱼体重为100g以上,雄鱼体重为200g以上。5、人工催产催产时间主要根据天气、水温和亲鱼性腺发育程度而定。试验选择水温稳定在22以上开始催产,催产剂有鲤鱼脑垂体(PG)、地欧酮(DOM)、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稀放激素类似物2号(LRH A 2)。催产剂量随水温、亲鱼成熟度等情况而适当增减,雄鱼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胸鳍

16、基部,采用一次注射法,每尾注射0.5ml。注射后将亲鱼放入产卵池中,雌雄配比时,人工授精为2-3:1,自然受精为1:0.5-1.0。产卵池池底铺设由60目网片制成的布卵板,并在布卵板上压置扎成排的棕片鱼巢,一边贴靠布卵板,一边距离布卵板20cm-25cm高;微流水刺激,到达效应时间前3小时-4小时冲水刺激,促使亲鱼集中自然产卵,未产卵的亲鱼,进行人工授精。6、人工孵化黄颡鱼的受精卵呈圆扁形,淡黄色,沉性,卵膜透明且粘性较强,受精卵卵径为1.9mm-2.3mm。产卵结束后,及时取出粘有受精卵的棕片和布卵板,并洗去泥浆、污物,经消毒后转入水泥池或孵化设施并吊在水中孵化。孵化用水经2层80目的筛绢袋过滤处理,孵化水深0.8m,采用流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