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与鲸共舞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68450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与鲸共舞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与鲸共舞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与鲸共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与鲸共舞(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与鲸共舞作者:朱晨瑜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第7期文 / 朱晨瑜南通博物苑位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是由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一座公共博物 馆。比起传统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更像是一座婉约秀丽的江南园林,南馆、北馆、中馆三座 主要展馆掩映在花木丛中,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轴线之外散布有东馆、藤东水榭、相禽阁等 造型风格迥异的景观建筑。2005年,南通博物苑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建出第二轴线。新展馆在设 计中融入南通独有的地域文化元素,古典与现代交融,形成了园馆一体、寓教于乐的独特风格。江海古韵进入新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诗壁。当年张謇曾多次上书清政府要

2、求兴办 博物馆,但不被重视,他只好在家乡率先实践。新馆建成之后,南通博物苑特在这里建起一块 诗壁用来纪念张謇,上面篆刻着他当年写下的营博物苑:濠南苑圃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 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 征收莫惜老夫频。南通濒江临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很少发生自然灾害,历史上也少有战事,因此保 存下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新馆的“江海古韵”展厅以南通地域保存下来的文物为主, 展示了南通先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历史轨迹。盐棉兴邑,南通人自古以来就擅“吃海”。西汉时期,南通先民就开始煮海为盐,到唐朝 时期,南通已经是全国四大产盐地之一,为全国

3、赋税作出了巨大贡献。盘铁是古代人民重要的 煎盐工具。这里展出的清代盘铁大约一丈左右,由数块小盘铁拼成一个大盆,称为劳盆。除此 之外,还有许多造型各异的产盐工具,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随着沿海滩涂的淤涨,南通原有盐场距海渐远,制盐业逐渐衰落,但是外移的海岸线带来 了大片丰饶的土地。自明代开始,南通的棉花种植业逐渐兴盛,流传着“家家纺线、户户织布” 的说法。“闽粤人秋日抵通收花衣,巨舶千百,皆装布囊,标记其上”南通土布在当时远 销海内外,颇受欢迎,是当时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新馆内收藏展示了九匹大小不一的南通土 布,主要分为黄白二色,工艺高超,质地上佳,让人不禁感叹南通先民精妙的纺织技艺。基

4、于江海交汇的地理优势,古代南通的棉纺业兴旺发达,成为近代南通较早转型发展的基 础,催生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张謇为代表的先贤建设的模范县,使一个辉煌的近代南通 定格在历史的时空,为今天的南通迈向新纪元奠定了基石。巨鲸天韵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与黄海黄金海岸交汇处的江海平原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网密 布,海涂辽阔。江海之滨还栖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等众多生物种群。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南 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鲸类的身影在南通附近海域频繁出现,由此也衍生出 与鲸类同生息共命运、生机盎然的江海自然生态。1911年2月,吕四滩涂挖出“海大鱼”。张謇将其骨骼标本带回,陈列于刚刚建成的南通 博

5、物苑北馆。这条海大鱼,学名叫长须鲸,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南通博物苑独 有的标本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通博物苑遭受日本侵略者的严重破坏,这套鲸鱼骨 骼标本也未能幸免,最终仅有头骨残存,现已被移至新展馆妥善保存。除了长须鲸头骨,还有 两副鲸类骨骼标本悬挂在展厅中央,在地面珊瑚的映衬下,仿佛在海底世界遨游。再往前走,就是“浊海欢歌”单元,包括鲳鱼、梅童鱼、海鳗、马鲛鱼、乌贼等在内的二 十余种海洋水产标本,不仅是大鱼的食物,也是丰富人们餐桌的美味。拾级而上,展馆二层打 头阵的则是沿海滩涂上的“虾兵蟹将”,文蛤、青蛤、竹蛏等各种贝类穿插其中。“大江浪曲” 单元展示了鲥鱼、刀鱼、长

6、吻鮠、暗纹东方鲀等长江水产“四大名旦”为首的淡水鱼类。“湿 地鸟语”单元则被布置成了各种珍稀、野生鸟类栖居的快乐家园,这些鸟类的身影都曾在南通 本地出现过。“巨鲸天韵”展馆内收藏了三百余件自然标本,通过将这些标本与大型场景的结合,让游 客身临其境,感受江海南通与鲸共舞的民俗文化。展馆内设介绍词详细介绍了中国鲸的种类、 特征和习性,表达了南通博物苑对鲸类的关注与研究。展览还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通过 提问的方式,引发游客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博物情怀穿过围墙中间的大门,就从博物苑来到了濠南别业。别业是别墅的一种雅称。濠南别业是 融住宅与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群落,作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建筑艺

7、术、运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成功 范例,已被载入中国建筑史册。别业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四层英式楼房,坐北朝南,气宇轩昂,红色铁皮屋顶,设有气窗; 青砖墙面,白色灰缝均匀而又美观;朱漆门窗宽阔敞亮,窗框上以红砖砌成拱形装饰;在二、 三楼东、南、西三面有回廊,向南有突出的阳台,东西两侧回廊上的红柱颇为别致。大楼门前 一紫一白的两株巨大的紫藤树是张謇当年亲手植种,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开花时节,一紫一白 两道瀑布倾泻而下,蔚为壮观,总会吸引众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拍照。别业二楼的中间大厅为议事厅,是张謇当年接待重要宾客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厅两侧的 厢房分别是议事室和书记室。大厅后部有推拉门,向内西面是会客室,

8、东面是宴会厅,中间是 木楼梯。在会客室里曾有一副张謇亲书的对联:“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与子方孝,与父言 慈”,反映了他的处世态度。张謇深知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础,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所藏,而后于 1907 年刊印通州博 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是中国最早的文物征集启事。张謇对文物 征集主张是“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而昭然近列于耳目之前”,希望“收藏故家,出其所珍, 与众共守”,而他自己也带头拿出文物交博物苑收藏。他在启事中说:“謇家所有,具已纳 入。”在今天看来,张謇的文物征集理念依然科学和实用。他注重地方文物的收集,是为了“留 存往迹,启发后来”。张謇凭借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博物苑广征博采,充实 了苑藏品。因此,很多人将南通博物苑视为中国博物馆的圣地,每到南通必至此处瞻仰先贤遗 泽。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 王冬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