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测量11198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673618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度的测量11198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温度的测量11198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温度的测量11198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温度的测量11198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温度的测量11198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度的测量1119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的测量1119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温度的测量授课人: 马卫东 授课时间: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温度的测量;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温度计;准备一支体温计,并观察它的结构:2教学器材:实验室用液体温度计(25支)、演示温度计1个、烧杯三个、冷水、热水、温水、多媒体展台、幻灯片文件教学设计图示: 温度的物理意义什么是温度学生体验小实验学生举例学生感温小实验温度的测量温度计的种类温度的单位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构造和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使用方法构 造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温度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常用温度计

2、的制成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4.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上方法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2.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教学重点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教学难点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应用温度计的刻度方法仪器材料实验室用液体温度计(25支)、演示温度计1个、(学生自带)体温计

3、、烧杯三个、冷水、热水、温水、多媒体幻灯片文件或图片教学方法启发提问、组织交流讨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课外)课时安排1节板书设计 第二节 温度的测量一、温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的测量:温度计的种类;实验室温度计:(1)观察构造;(2)工作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3)单位: 摄氏温度t 摄氏度(),热力学温度T开尔文(K)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就叫1摄氏度,记作1(4)使用方法:估、选、放、读、取体温计(1)构造:水银泡上有一细小

4、缩口;(2)使用方法:先甩后测测温实验:(1)测烫、热和温水的温度(分工完成或分组完成);(2)测自己的体温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总结出温度的物理意义体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进行体验式学习,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此观察体验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此观察阅读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类比学习法此观察、阅读和讨论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验习惯和能力以及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培养自学能力(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并通过

5、对比分析开水和烧红的铁块烫的程度不同,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能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二)进行新课 1温度的物理意义 让学生叙述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或让学生列举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 2温度的测量 学生小实验:凭感觉判断温度 取冷、温、热三杯水,为保证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杯水的温差要合适冷水与热水温差要大一些,冷水越冷越好,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温水的温度应接近冷水做实验时,学生先分别将左、右手食指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分先后逐个把食

6、指放入温水中,并叙述自己的感觉 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 3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种类 介绍实验用温度计、家庭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或用多媒体视频材料或图片展示各类温度计 (2)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验台上的温度计的构造并叙述温度计由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和下端的玻璃泡组成,璃泡和细管内有红色(或银白色)的液体 学生小实验: 让学生用手握住玻璃泡,观察泡内液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上升,说明此时温度值增加把手松开,观察到液面高度下降,说明此时泡内液体遇冷收缩

7、,温度值降低引导学生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3)温度计的单位和使用方法 摄氏温度 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找到字母C,告诉学生字母C表示采用摄氏温度,摄氏度的符号为,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记作1 用计算机幻灯片或展示图片练习零上、零下等温度值的读写和温差的计算,强调摄氏度这几个字不能分开读如37读成摄氏37度是不对的让学生自学热力学温度及其和摄氏温度的关系(也可放到最后一个环节或留为课后自学作业)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类比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8、,引导学生得出使用温度计不仅要认清它的单位,更要认清它的三要素: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通过观察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这三种液体温度计,引导学生区分它们的测温液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并引导学生叙述出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构造及使用方法的不同 关于体温计的内容如果课时不够可以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课外进行 通过阅读教材第7、8页和讨论教材第8页练习1、2题,引导学生得出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及步骤:(教师要适当引导和提示) 估:就是对所测液体的温度进行估测,其要领是先看后摸,切不可将手冒失地插入被测液体中 选:根据估测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例如测开水的温度选择实验用20104 的温

9、度计可以了,测室内温度选择寒暑计可 放:将温度计放人被测液体中时,要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取:读数并记录数据后才能取出温度计 4学生实验 要求:练习估测温度、正确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测水温以及用体温计测自己的体温;强调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要爱护仪器,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报告单上的步骤完成实验;(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情况决定让学生自己设计或教师直接给出实验报告单)实验结束后要小心地整理好实验器材,汇报实

10、验结果并小结自己的感受; 实验条件有困难的可以选用多媒体演示温度构造、原理和用法的视频材料5热力学温度 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科学窗,使学生了解到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以及它的单位、符号以及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字母)(三)小结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必须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要先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记住摄氏温度的规定,学会按照“估、选、放、读、取”的步骤测量温度 2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应注意测量时不可长时间等待,只要温度计示数基本稳定就可读数,否则温度将继续下降 3体温计的构造比较特殊,使用时要注意先甩后测用

11、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体会温度是一个能准确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讨论、举例实验(演示或分组)、描述感觉概括、总结可以让学生举例观察、描述实验、观察、描述观察、理解、记忆练习自学(课上或课下)观察、回答教师的提问或相互提问回答阅读、讨论、归纳总结按要求进行实验自学(课上或课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总结能力课后作业教学反馈 备注教学点评: 新的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尝试对环境温度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将旧新材中温度计和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合

12、为一节,容量更大,课标的第4条要求是旧的大纲所没有的虽然本节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本节的重点,这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教科书中“体温计”的部分,教材对此也做了介绍因为它也是一种液体温度计,所以将它处理为一个课后的探究题,设计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教材的科学窗和阅读材料给学生呈现了一些延伸与拓宽的知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一步开发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和能力的实践空间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通过实验学习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使学生了解一般科学测量都要注意的问题和一般方法;让学生估计水(或教室)的温度然后再测量;探究体温计的特殊结构和使用方法等,这些试验和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中也学到了一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因此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同时,对于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