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661554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题一、选择题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城市环境B.农田 C.高山草甸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A、土地、岩石、矿物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环境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据此完成5题。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1、2、3、4、5、6、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D.人类环境是指

2、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D.黄河大堤)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B、D、社区、村落、动物园 阳光、空气、水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过快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A. B.C.D.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图7),回答810题。8、图中a、b、c、d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A. 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B. 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C. 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 原始

3、森林破坏问题D. 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9、与图中b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A. 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废气D.建筑工地的扬尘10、图中c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加剧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增加a的频率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B.C.D.11、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土地荒漠化的加剧放射性物质泄漏土壤次生盐碱化A.B.C.D.1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的矛盾?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B.局部利益与

4、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矛盾。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14、 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球B.过程的不可逆性C.规模的全球性D.治理的不可行性15、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

5、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16、 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全球性特点的是()A.臭氧层破坏问题B.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C.海洋污染问题D.水土流失问题17、传统的环境观认为()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B.征服自然,人定胜天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18、 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A-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性作用B. 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可以无休止的向环境索取资源C.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D. 发展经济必产生环境问题19、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B. 讲卫生

6、,用一次性饭盒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被破坏。它是英国 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性的经济模式。据此回答2022题:20. 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开垦荒山C. 南水北调,发展生产D.发展工业,污水排入江河21. 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全球变暖B.破坏性地震C.酸雨危害 D. 土地沙漠化22. 下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7、二、综合题1.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 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 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一一 恩格斯(1876)自然辩证法(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2) 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

8、 种发展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3) 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4) 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火电站、钢铁、有色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重点用能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空气,造 成全球变暖。由于变暖破坏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作物,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长期 来看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材料二2010年夏季,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将空调温度定格在26 C以上。节约1亿度电,减少排 放二氧化碳400万吨。(1)

9、 解释全球变暖会导致河流干涸的原因。(2) 分析为减缓“烹煮地球”而采取的根本措施。(3) 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3. (2011泰州调研)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表(“”越多,危害 越严重)。据此回答问题。省级行政区简称甲类乙类丙类丁类粤滇新晋(1) 甲、乙、丙、丁类环境问题依次是:(2) 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3)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河段“年代水量(立方米)“地下水 位(米)胡杨林 (公顷)20世纪50年代314. 6 亿,35-5. 4 万20世纪90年代2. 5 亿时11 13,0. 7 万.塔里木河

10、相关数据对比表4. 读下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材料反映了塔里木河及其沿岸地区存在着什么问题?(2)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5.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表示。(1) 圈层代表;圈层11代表。(2) 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 和;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 C表示 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 作用。(4) 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 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速度,或者向环境 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5)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 表示,任意排放有害 物质可用图中

11、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 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6) 由于图中B所表示的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其中位于大气圈的有,位于水圈的有1、答案:(1)土地荒漠化。 后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 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2)传统的发展观(或征服论发展观)。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 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2、 答

12、案:(1)全球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全球变暖使河流 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2)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3)节约用电;以步代车;资源循环利用;使用购物袋购物;生活垃圾彻底分类等。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各省区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解决措施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 键是抓住各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第(1)题,甲类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东,滇、粤的共同点是都 位于我国主要的林区内,由此可以推断出甲类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乙类环境问题在山西最突出,应是水 土流失;丙类环境问题在新疆危害最严重,应是土地荒漠化;丁类环境问题在广东最

13、明显,应是酸雨危害。 第(2)题,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回答时要全面。第(3)题,酸雨主要是矿物燃料 燃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所致,防治要有针对性。答案:(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酸雨危害(2) 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 体进行综合利用。4、 解析: 第(1)题,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自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河 段水量大大减少,地下水位变深,胡杨林面积锐减,说明生态环境已经恶化。第(2)题,分析环境问题的 成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回答。造成塔里木河沿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与全球气候 变暖关系密切,人为原因则主要是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不合理活动产生的结果。答案:(1)存在的问题是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林大量枯死,生态环境恶化等。(2)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冰川退缩,融水量减少;过度开垦,耕地面积 增大,农业用水增加。5、 (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 能量 废弃物(3)人类反馈 (4)索取资源再生排放废弃物(5) AB D C(6) 大气污染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水污染 赤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