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课堂的成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66024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效课堂的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低效课堂的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低效课堂的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效课堂的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效课堂的成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低效课堂的成因低效课堂是指以前教学满堂灌、低效能的“学生不愿听、教师讲得累”的传统性的课堂。低效课堂费时多、效果差,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理论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问题严重,甚至违背我国中长期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是教育界急需解决的教育教学的大问题。冷静思考之后,我认为造成“低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学生要喜欢一门课,首先要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效果。而要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实情况表明,许多教师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也不愿意通过学习、锤炼,提升自身的人格

2、魅力。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率偏差。课堂教学缺少爱。一些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还有个别教师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学生,不能在学生出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辅导、真诚的鼓励。这些缺少关爱的学生往往会因自己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的行为。教师和同学对这些同学的孤立、冷落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使其陷于无法自拔的状态,从而导致上课不专心,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正常秩序。课堂组织能力不强。有的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课堂组织能力不强,课堂上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不愿意

3、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甚至课堂上讲话,搞小动作,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内容不够明确。新教材为顺应课标理念,增加了好些新的知识内容,这本来也是一件好事。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线教师对这些新增知识的教学常常难以把握,感觉有点“难”。小学数学,面向的是儿童,为什么要搞得如此复杂,大家甚感不解。但导致课堂低效的关键却还不在于知识的“难”,而在于教材对这些知识的阐述不够明确。如“左右问题”,如果教材能够明确,根据不同的情况,以谁为参照标准等的问题,我想,定能避免“师生都搞不清楚”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肯定会有所提高。这样,使得教师看了教材却捉摸不透,很难把握这节课教学内容要点,教学低效也是常

4、理之中。过于依赖教材。一线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很难做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不管教材内容编写是否合理,不管教材内容是否适合与学生实际情况,通常就是按部就班,依据教材,未能有效地变“死教材”为“活教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前备课不认真。有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课前备课往往不够认真。有的教师只是抄写教案集上的教案,有的教师备课时只重视微观的布局,缺少宏观的审视,对于教材的分析,学生的了解,情境的创设,环节的设置,活动的安排等考虑甚少,为此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了解学生不到位。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一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哪些学生应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

5、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辅导帮助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一线教师课前考虑往往是比较少,因此,课前预设教案通常只是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下设计安排的。往往忽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失去课堂有效教学。设置练习不精心。课堂练习只满足于课本上的几个习题,重复机械练习,练一遍再一遍,题型一样,练的形式也一样;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加思考随便抄了几个题,有时出现练习内容与课堂教学脱节,有时出现练习难度把握不准,从而造成有的题目太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有的题目太难,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练习设置无针对性、也没有层次性,练习形式没有多样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不利于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也不利于不同学习

6、水平的学生的共同提高;只能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学习热情。环节安排不合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次序性和完整性,把课堂分为复习铺垫、创设导入、讲授新课、巩固应用、课内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但是许多教师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跳不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框。许多课堂仍然采取原有教学环节,当然有的教学内容是可以适用,但有的教材内容是不可应用的,应该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革,安排课堂环节。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课堂上活动安排,互动过程、掌握程度等实际情况,适时取舍环节。而我们教师依然按照教案所预设的环节进行推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不创新。许

7、多教师依然采用讲授法或一问一答的方法;有的课堂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有的课堂教师采用了“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有“答对”了,教师才放手;教师习惯于“专制式”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学生只知“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惟命是从。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水平被置之度外,结果造成了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学习效益低下。课堂提问欠科学。有的教师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或欠科学,从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笔者曾经听

8、了低级的数学课,一节课40分钟,指名提问竟然超过90次。试想,平均每分钟要回答两个问题,学生哪里还有思考的时间?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调控不到位。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喜欢执行教案过程,在课堂上习惯于照本宣科,不愿面对教学现场的“意外”去适切地导引生成;也不善于挖掘课堂教学过程生成出来有用资源,进而转化成可以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也缺乏教学策略,不

9、善于将意外或亮点等资源转化为新的学习话题,导致课堂生成出来的有价值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利用。出现越俎代庖,或者害怕破坏课前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与教学程序,对学生提出问题视而不见,忽视了课堂是以研究学生存在问题为中心的。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偏差的现象。开展活动无实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在许多教师眼里好像是新课改的标志,课堂教学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于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开始盛行。课堂上“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展开,一堂课能进行5、6次小组讨论,而教师忙于在各个小组间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试想,这样的讨论能是有效的吗?一堂课有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讨论吗?再说,讨论的时间太短,一个问题只有1、2分钟的讨论,能有几个学生具有认真思考和充分表述的时间呢?实质上,这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即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教学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也难以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