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奉化中学 吴伟强 陈文成摘要:心理疲劳是学生在高强度学习后体现出的一种主观上的疲劳感,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心理亚健康的一类体现本课题以摸索学生心理疲劳现象和干预该现象为目的,进行心理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干预模式的应用研究拟定了学生心理疲劳的四个基本行为指标,实时监控与预测学生的疲劳动态研究开发出一套四阶段的过程性干预模式,以“团队层面——个体层面——学校层面”三个层面为隐线,以“疲劳避免期——初步干预期——干预的巩固期——深化治疗期”四个阶段为显线,交叉进行干预通过各项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削弱,情绪更加稳定,心理承当减轻不少核心词:心理疲劳;心理干预一、研究缘起心理疲劳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均有过心理疲劳的经历或感受心理疲劳的一种明显标志是学习与工作效率的减少,而长期的心理疲劳影响心理健康,使人心境压抑、精疲力竭,甚至浮现神经衰弱症状这其中,中学生的心理疲劳现却越来越受到社会特别是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普遍注重学生减负与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这与学生的心理疲劳极大有关一方面,学生的课业承当与否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而逐渐减轻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学生的心理承当却在明显地加重,而心理疲劳的限度就可作为学生心理承当的一种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心理亚健康的症状核心就是“心累”,即心理疲劳,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亚健康就必须注重心理疲劳的研究有关调查表白,2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在高中生群体中相称普遍,甚至部分已达到严重原则长期的心理疲劳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导致悲观作用,影响学生的自信与自尊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疲劳有其较强的现实需要 二、研究现状课题组对近年来波及心理疲劳的有关文献整顿如下: 1. 学生心理疲劳的测评工具研究典型的有Chalder(1993),Bentall(1993),McNair(1992),Schwartz, J. E(1993)等编制的项目不等的自评问卷这些自评问卷都报告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国内,通过搜索只发现高春霞()通过调查编制了涉及40个项目的高三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该问卷的项目通过摸索性因子摸索,涉及认知状态、情绪体验、身体状况、神经感觉、生活态度与全身倦怠6个因子高春霞的40项目的问卷虽然通过科学的记录检查,保证了信效度,但被试仅仅局限于高三学生2. 学生心理疲劳的干预研究从大量文献看,波及学生心理疲劳干预重要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节。
教师方面的方略重要是其要在新课程原则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屏弃单一的教学措施;家长方面的方略重要是减少对学生的主观成绩盼望值,合理安排学生的膳食与睡眠;学生方面的方略重要是学会有效率的学习与科学用脑,及时发泄情绪等但这些文献重要基于理论缺少实践干预模式摸索,干预方略仅停留于表面,干预效果无法评估我们发现,此后有关学生心理疲劳的研究将集中于下述几种方向: 一方面,学生心理疲劳的维度与内涵的界定这方面可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地调查取样,结合深度访谈,定性地探究学生心理疲劳的多层次体现另一方面,根据定性摸索的成果,开发适合国内学生的心理疲劳现状的测评工具,量化学生心理疲劳的强度再次,构建影响学生心理疲劳的整和模型,提高其外部的解释力,特别要将学生个人内部的动机,个性特性等因素纳入解释方程最后,可实验性地摸索减少学生心理疲劳强度的,可操作的教育心理方略,评估疲劳的恢复限度,为基本教育教学提供心理保障三)研究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充足明确心理疲劳的内涵,精确测量心理疲劳的发生限度与影响因素,并及时找到系统干预学生心理疲劳的途径与措施并应用,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承当,为现行的“轻负高效”的宏观机制提供心理学方面的支持。
其中,系统性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四)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如下四点,其中,3、4点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1. 通过访谈与文献研究,揭示学生心理疲劳的内涵;2. 编制学生心理疲劳量表,测量心理疲劳限度与影响因子;3. 开发系统的干预模式,模式波及的内容涉及团队层面,个体层面,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团队授课,个案等立体系统4. 实践应用系统干预措施的应用,并在区域内进行成果推广五)研究措施1. 个案访谈法:课题组选用奉化中学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若干名学生进行随机深度访谈,根据访谈成果整顿材料,进一步摸索学生心理疲劳的内涵;2. 文献检索法:将在电子图书室进行网络电子中外文献搜索,结合访谈,摸索心理疲劳的定性体现,为如下的测量研究与行动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本;3. 心理测验法:通过系统抽样与科学的数据整顿分析,编制心理疲劳量表,进而测量被试的心理疲劳限度、诱发因素与其和心理健康的有关性与形成机制;4. 行动研究法:结合文献与我校实际状况,对奉化中学的学生的心理疲劳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等干预模式初具成效时,再将经验对全校、全县推广三、研究过程(一)构建学生心理疲劳框架 通过这部分的研究得到:学生的心理疲劳分为由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与其她因素引起的心理疲劳两大类。
前一类疲劳是由学生的过度学习后的机体疲劳引起学习负荷长时间高强度,超过学生机体能承受的范畴, 导致了学生生理疲劳进而随着“心累”的感觉后一类疲劳重要由生理疲劳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这些因素涉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压力、社会支持度等故而,我们觉得:学生心理疲劳是一种渐进的积累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量,是长期随着学生的可预测现象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心理疲劳的四个重要的体现分别是:情绪波动、学习效率低下、厌学体验感强和生理性感受差由上述成果,我们构建了学生心理疲劳的框架厌学体验严重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情绪不良高中生心理疲劳体系生理的主观感受差非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学习效率下降(二)编制学生心理疲劳量表在心理疲劳四因子的理论框架维度基本上,我们尝试编制了中学生心理疲劳量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开放式问卷调研、初步量表的编制、摸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项目修订、专家鉴定等工作程序,拟定涉及了20道题目的测验问卷通过测量检查,总量表信度达0.82, NFI , CFI、RMSEA及χ2/df 等构造效度拟合指标也都显示良好这表白:这份中学生心理疲劳量表的理论维度构造合理,项目真实可信,基本达到了测量学的规定,可作为评估学生心理压力水平的有效测量工具。
三)实证调研学生心理疲劳 课题组先采用典型访谈与群体抽样调研法,对宁波市3257名高中生为调查样本进行心理疲劳调查,理解高中生的心理疲劳的限度与个体差别性调查显示:学生心理疲劳症状最明显的是“睡眠状况不佳”、“对考试感到焦急”与“听课效率减少”三类所调研学生的心理疲劳平均分为57.77,原则差为15.94偏度为0.55,峰度为0.38,最大值为98,最小值为2571.9%的学生不同限度地体现出心理疲劳的症状通过后续精确的方差分析,来自农村的、选修理科的、男学生的疲劳症状比较明显此外,调查成果还显示:导致学生心理疲倦的诱因波及三方面:一方面是自身主观感受的压力太大,心理矛盾冲突大;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措施存在缺陷,效率太差;最后是学生自己不够自信,性格有缺陷,无法与她人和谐交流学生的心理疲劳社会行为具有周期性,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恢复或积聚加重调查与个案显示,这些压力与疲劳的化解因素重要是学生自身对学习的结识,加强个性修炼等个人的内在资源在疲劳的某个周期内,学生心理疲劳的发生机制是外界压力导致心理疲劳,而同步受到自身资源的调节,最后影响身心健康四)开发“1234”过程性的心理教育干预模式 课题组结合本校自身的德育资源,开发了一套校本“1234”干预模式,但愿通过该干预模式缓和学生的心理疲劳限度,提高学生学习情绪和效率(模式图如下):这里的“1234”即指该干预模式体现出一种目的,两个原则,三个层面,四个阶段。
1”指一种目的,即为缓和学生的学习疲劳,增进身心健康2”指两个原则:(1)实操性,每个阶段的每一种方略设计均有较为具体的操作程序;(2)灵活性,由于心理疲劳的因素较多,个体和团队间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故干预时将采用不同的措施,方略的实行较灵活3”指模式开发的措施波及三个层面,即学校层面、学生团队层面、个体层面 “4”表达指心理疲劳的干预根据学生疲劳的限度分为四个阶段,即避免期、初步干预期、巩固期与深化治疗期该“1234”干预模式的特性是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性、交叉性、过程性和推广性的结合根据这个模式,课题组进行了几年的实践摸索实行的具体措施见第五阶段团体专家讲座社团活动教师培训心情日记同伴互助课程设立心理预警知识普及德育宣传避免阶段初步干预阶段巩固阶段学生心理层面个案筛选 疲劳消除深化治疗 阶段 个案治疗她人主观判断 (五)实行校本心理疲劳干预 在这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中,本课题组在近几年中充足运用了学校的有关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协调与合伙,形成了四阶段的干预特色,并在教育实践中将其进行充足的检查。
每个阶段的干预具有不同的特色,波及的干预对象也有不同,干预效果也不同样,干预的措施也各有侧重1.心理疲劳的避免阶段这一阶段的干预措施涉及德育宣传、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预警干预的对象是全体学生1)德育宣传我们在全校范畴内进行多种途径的德育宣传,避免心理疲劳的发生几率德育的宣传涉及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在学校层面,我们和校长室和有关德育部门合伙,为师生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提高其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增进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的行为习惯学校本着提高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高雅、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如“校园文明礼仪之星”的评比、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创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人际环境在班级层面,我们和班主任教师不断沟通,但愿她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做到如下几点:(1)建设和谐的班风,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使每个学生精神振作、身心愉悦;(2)班主任需要注意对语言的使用,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3)建立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增进合伙意识;(4)建立班级对学生个体多样化的评价体制。
2)心理知识普及我们运用校园的媒体,如心理报纸、校园心理网络、国旗下发言等, 宣传某些心理健康、情绪健康的知识,做好心理疲劳的避免工作其中,《心灵驿站》的定期编印是这阶段的常规工作这份心理报纸的内容波及许多心理方面的知识,供学生与家长、班主任参阅,反响良好此外,校园网络也为心理知识的宣传提供了平台通过网络,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心理疲劳问题同步,国旗下发言也是学校心理知识宣传的重要途径,波及的内容较广,如心理知识、健康知识、人格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