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拜新月李端】《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85KB
约4页
文档ID:510652355
【拜新月李端】《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_第1页
1/4

拜新月李端】《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 《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 答李端叔书 (宋)苏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行,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行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全部?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得意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 【注】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驿站传递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仿佛:似乎 B.无一字见及见:动词前,表示自己 C.复创相推与与:赞扬 D.必喻此意喻:明白、理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足下终不弃绝终苟免而不怀仁 B.遂欲以移之众口曼辞以自饰 C.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念谁为之戕贼 D.以取妍于人其制稍异于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于李端书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自有喜好,不必受别人的影响而对自己赞誉有加。

B.认为自己以往那些品评古今人物、纵论为政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都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实在不足称道 C.谪居期间,生怕为声名所累,混迹于一般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书赞誉则忧,足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心灵的打击很大 D.本文感情真挚,主要采纳直抒胸臆方法,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嬉戏,淡泊利禄声名,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三处比方手法的运用也通俗、贴切,形象生动地传达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3分) (2)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4分) 参考答案: 16.A(此处“仿佛”为“揣摩也许”或“想象”之意) 17.A(表转折,却B介词,把;介词,用C表被动;动词,此处为“引发”之意D介词,从;介词,比 18.D(说“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不对,主要还是因文章得罪,盼望混迹众生,不为人所识以避祸,联系后文,连此信也不愿示人,可知心有忧惧,始终惴惴。

19.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20.(1)我被别人憎恨,可是唯独这两个人喜爱赞扬我,就像一个人喜爱吃昌歜羊枣,是不简单问他这样的缘由的 (2)您唯恐是只听到我名声没有考察我的实情,只实行了花朵没有摘取果实?还是想要从我的这些“病态”中有所收获?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