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650058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经济空间结构调整透析 经济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合理的经济空间结构可以在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区域融入更广阔的外部经济空间,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经济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惯性,不能及时按照新的资源空间配置逻辑组织和分配资源,从而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样就有必要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转变。由于一个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或者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空间结构型式不一样(friedmanj,199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河南省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欠发达省份之一,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地位(21年人均gd位居第17位),但近2

2、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19902021年期间年均增长.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相应,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也比较迅速。另外,河南省是东部乃至国际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之一,但同时也要面对来自其他同类地区的竞争,因此,有必要根据经济空间演变规律,采取有效策略,对空间结构进行调控,以便在发挥内部潜力的同时,有效融入更广阔的外部经济空间。 另外,作为快速发展的欠发达地区,河南案例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可以为同类区域提供借鉴。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原理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模式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型式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处于离散均衡阶段的区域

3、,其发展应采取增长极模式。对已进入单核极化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实施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渐进式开发模式,带动区域向扩散阶段发展。进入多核阶段以后,可以采取网络开发模式,促进二、三级城市和发展轴的形成,完善城镇体系建设,使整个区域形成网络化发展态势(万家佩等,)。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措施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全球、国家、区域、地方尺度上,由政府、企业、个体微观主体相互作用而完成的,资本、技术、信息以企业、个体为载体,形成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和人流,并在具有“粘性”的地方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区,众多产业集聚区的兴衰成败的不断更替就推动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图1)。当然,

4、不同的区域或者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以我国为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政策和力量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中具主导地位,而在市场经济和外向经济条件下,全球化等外部力量在不断增强,并且在微观上,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 1、调控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多种力量结合原则。区域在进行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时,既要发挥内力,又要合理利用各种外力,实现内外多种力量的耦合,达到优化空间结构的目的。(2)发展阶段原则。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相应的调控模式和措施。(3)宏观与微观结合原则。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战略调整主要是宏观调控,但要顺利实

5、现宏观调控目的,还必须认识到微观地域政策与环境的作用(耿明斋,21;樊新生等,2021)。另外,宏观政策的成功与否,还必须考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力量,只有政策导向和企业利益相一致时才能达到优化经济空间结构的目的。 、调控措施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主要是政府相关部分通过财政政策、区域规划以及区域市场制度建设等措施引导区域空间发展方向。总的来说,政府调控空间结构的措施主要有: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导向、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导向等(陆大道,99)。 二、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一)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利用河南省980、192021年的县域国民生产总值(gp),首先,分年份对所有县域dp由高到低进行排

6、序,并累计相加,直至累计的gdp总量占全省的5%,然后利用arci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把这些县域的空间分布和及其变化图示出来。图2是几个阶段性年份全省gd空间集中格局,图中阴影区代表被累计的县域。据此可以分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年代初以来,以郑州、平顶山、许昌为中心的豫中经济区开始崛起,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县域在这里集中连片。这一地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总体上,河南省经济空间处在不断集聚过程中,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周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这些局部地区经济空间表现出一定的扩散性

7、;(2)在全省尺度上,经济空间呈现明显的单中心一外围结构,中心区域主要包括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漯河,以及焦作、新乡、济源9个省辖市。202年,该区域gdp、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4%和65.8;工业化水平较高,有一大批在全省、全国领先的骨干企业和产业群落,铝电、汽车、农机和电力成套设备、食品加工、纺织等在全国有重要地位;(3)在中心区内部,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其中,郑州、洛阳是这一中心区的核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中心区的发展方向。(4)外围区中,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区,也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倾向。 (二)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中央政府投资与全球

8、化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河南是国家重点建设区域之一。19501985年期间,国家安排在河南的工业投资额累计达253亿元,占同期全省投资总额的60%。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豫西、豫北、豫中地区。这些工业区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工业和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国家在河南省的投资规模和地域的选择及其对投资的地域导向作用,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西北高东南低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基本原因(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指导小组,199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投资在河南省投资中的比例不断减小,地方逐渐成为投资的主体。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经济空间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河南省经

9、济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如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河南省的出口产品以农业产品和原料型工业产品为主,并且原料型工业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98年2021年,历年多占的百分比为29.5、287、333、4.1、38.3、40.7、46。因此,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河南省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全球化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西北高东南低的经济空间格局。尽管在全球化力量作用下,一些落后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集聚明显,但这还不能烫平经济空间中过去的“烙印”和已形成的“皱褶”,相反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和全球化的作用,原有的经济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强化。 2、乡镇企业与地方经

10、济发展 0世纪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在河南省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5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比例最高达到了84.3。195年以后,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有所倒退,但其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仍然保持在0%左右,并且近几年有稳步回升的趋势。但是,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区域差异,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组成的豫中地区以及许昌驻马店间的京广线沿线成为人均乡镇企业产值较高的县、市集中区。原来人均乡镇企业产值较高的县、市集中区豫西、豫北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已经落后于豫中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1202年期间豫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数量有所减少的原因。 乡镇

11、企业在空间上往往形成企业集群,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明珠”。如豫北地区有孟县南庄镇的毛皮加工、沁阳市紫陵镇玻璃钢生产,豫西地区有偃师市城关镇的制鞋业、庞村镇的钢制办公家具产业,豫中地区有荥阳高山镇的阀门产业,巩义回郭镇电线电缆、铝材加工、米河镇水泥建材、北山口镇耐火材料,许昌档发生产,等等。河南企业集群种类和数量众多,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中地区。这些企业集群的形成是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地方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樊新生等,202)。 三、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战略重组目标 根据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现状,总体上应该采取不平衡发展模式,选取重点,以点带面,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

12、展。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模式总体上为中心一外围模式。 在中心区,培育以郑州市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在内的中原城市群,使其对内发展成为全省具有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对外发展成为河南省对外联系的平台,参与国内外竞争,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心区内可以采取网络式开发,促进完善城市体系和发展轴的形成,使整个区域形成网络化发展态势。 在外围地区,豫西的三门峡沿铁路线地区,以及豫北安阳、鹤壁、濮阳三市工业基础较好,可以采取点轴开发模式;豫东周口,豫东南的驻马店、信阳,豫

13、西南的南阳面积广大,内部各县市经济落后,宜采取极核开发模式。 (一)中原城市群内部发展轴线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内部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可以采用网络式空间开发模式。根据内部差异、经济联系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群内可以规划以下几个发展轴线(图3)。 1、完善郑汴洛发展轴,实现一体化发展。目前洛阳郑州开封轴线发展水平较高,但内部存在差异。其中,郑州-洛阳(包括沿线各中小城市荥阳、上街、巩义和偃师等)工业带是中原城市群内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带内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良好,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具有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和基础。今后应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

14、,建成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是要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信息材料、电子元器件和基础件、通信产品、信息安全产品等为主体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开封是这一轴线的一个经济凹陷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对全省而言,开封的经济崛起对豫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开发。主要发展思路是促进开封与郑州在交通、通讯、金融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抓住郑州产业外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业。这些产业中的某些优质企业目前集中在郑州,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其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竞争力的弱化也必将促使其寻找新的生产点,开封有丰富的劳动力、农产品

15、资源,如果加大工作力度,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河南省的纺织和食品工业基地。 、加强洛阳-焦作-新乡发展轴,形成太行山前工业带。该工业带位于太行山东麓,主要包括洛阳北部、济原、焦作和新乡西北部。带内各县市自然环境相似,资源基础类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似的产业结构。带内以新焦、焦枝铁路为集聚轴线,发展了以化工、冶金、建材、电力、机械、煤炭、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今后应积极发展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但同时注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开发洛阳平顶山-漯河铁路沿线,培育新兴资源型工业带。这一轴线主要包括洛阳-宝丰的焦枝线和宝丰-孟庙镇的孟宝线沿线的县市。地势地貌上,该轴线主要是秦岭山脉的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界、过度地带,属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地区。这一地区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已发现有煤、盐、铁、铝等57种矿藏,尤其煤、盐、铁储量较大。如平顶山叶县境内的特大钠盐田,是我国东部第二大井盐田,品位较高,盐层稳定,不仅是优质的食用盐,还是发展制碱、塑料等化学工业的理想原料。漯河舞阳县的岩盐,总储量为400亿t,居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但目前这些地区的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加强郑州-许昌漯河轴线,形成轻工业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