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_88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649603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_88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_88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_88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_88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_88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_8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_88(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师范大学21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1.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者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结果作出评定的方式是(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者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结果作出评定的方式是( )。A.观察法B.测量法C.自然观察法D.自然测量法参考答案:A2. 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的要素的是( )。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的要素的是(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心理环境D.物质材料参考答案:B3.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科学知识有两个层次,即(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科学知识有两个层次,即( )。A.科学经验和初级科学概念B.感性的知识和

2、理性的知识C.初级经验和高级经验D.具体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参考答案:A4. 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有_。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有_。A、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B、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C、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等D、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参考答案:A,B,C,D5.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有( )种A.3B.4C.5D.6参考答案:A6. 量的等分教育的注意事项包括( )A.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B.采用的

3、材料应适合于等分C.使用的实物和工具要卫生和安全D.要诱导幼儿寻求不同的等分方法参考答案:ABCD7. 下列都可供儿童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组材料是( )。下列都可供儿童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组材料是( )。A.锤子、尺、纸盒、纸杯、饮料瓶等B.气味瓶、让儿童通过触摸分辨物体的“魔箱”C.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磁铁、指南针、三棱镜、手电筒、滑轮等D.儿童自己收集的树叶、种子、动物、骨骼、昆虫世界、无土栽培的植物等参考答案:C8. 分类教育一般安排在( )进行A.小班B.中班C.大班D.小、中、大班参考答案:D9. 教师的教育组织策略评价包括( )。教师的教育组织策略评价包括( )。A.教育内容B.教育过程C.教

4、育目标和价值D.教育环境和材料参考答案:ABCD10. 幼儿辨别形状最关键在于“指认”。(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1. 麦克多纳尔德曾指出教育目标具有五项功能,以下属于教育目标功能的是_。麦克多纳尔德曾指出教育目标具有五项功能,以下属于教育目标功能的是_。A、教育目标可明示教育进展的方向B、教育目标可用以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C、教育目标可用以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D、教育目标能指示教育计划的要点参考答案:A,B,C,D12. 受教育权利是受( )制约的。A.社会生产力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社会历史形态D.时代参考答案:B13. 儿童教学活动过程的构成包括_。儿童教学活动过程的构成包括_。

5、A、活动开始B、活动反思C、活动结束D、活动进行参考答案:A,C,D14. 在多数的情况下,活动目标的表达中都未列出主体的名称。(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5. 关于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能充分顾及儿童在能力和兴趣等方面的个别差异B.能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性C.能充分展现儿童学科学的过程,并使儿童在过程中得到满足D.以上都正确参考答案:D16. 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是一种创造B.科学回答“做什么”的问题C.科学是知识和信息资料D.

6、科学是探索的过程参考答案:B17. 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内容也必须是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的学科知识内容。( )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内容也必须是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的学科知识内容。(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8.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可将幼儿园观察分为( )。A参与观察B非参与观察C实验室观察D封闭式观察正确答案:AB19. 把一个有规则的物体分成四份就叫四等分。(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20. 分类教育一般安排在_进行。分类教育一般安排在_进行。A、小班B、小班到大班C、小班到中班D、小、中、大班参考答案:D21.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指导要点包括( )。A.根据实

7、际安排教学形式B.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含义及认识符号和算式C.指导幼儿学习列式和运算D.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运算练习参考答案:ABCD22. 让幼儿比较物体数量应右手取物,从左到右一一对应地排列物体。( )让幼儿比较物体数量应右手取物,从左到右一一对应地排列物体。(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23.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 )。A.按物计数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B.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C.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D.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物取数说出总数参考答案:C24. 认读阿拉伯数字的指导要点有( )。A.结合基数教学分散进行B.利用熟悉的事物进行形象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

8、形C.把字形、读音和意义联系起来D.区分形近数字参考答案:ABCD25. 数的守恒指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数的守恒指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26. 试述儿童思维发展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什么样的逻辑准备?参考答案:1.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我们以数学知识中普遍存在的逻辑观念-一一对应观念、序列观念和类包含观念为例,考察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1)一一对应观念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期(3岁半以后)。起初,他们可能只是在对应的操作中感受到一种秩序,并没有将其作为比较

9、两组物体数目多少的办法。逐渐地,他们发现过去仅靠直觉判断多少是不可靠的:有的时候,占的地方大,数目却不一定多。而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多少更加可靠一些。在小班末期,有的儿童已建立了牢固的一一对应观念。比如在“交替排序”活动中,存在四种物体,其中既有交替排序,又有对应排序。教师问一个儿童小鸡有多少,他通过点数说出有4只,再问小虫(和小鸡对应)有多少,他一口报出有4条。又问小猫有多少,他又通过点数得出有4只,再问鱼(和猫对应)有多少,他又一口报出有4条。说明幼儿此时已非常相信通过对应的方法确定等量的可靠性。但是能不能说,幼儿此时已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逻辑观念呢?皮亚杰用一个有趣的“放珠子”实验作出

10、了相反的回答。实验者向幼儿呈现两只盒子,一只盛有许多珠子,让幼儿往另一只空盒子里放珠子,问幼儿如果一直放下去,两只盒子里的珠子会不会一样多,幼儿不能确认。他先回答不会,因为它里面的珠子很少。当主试问如果一直放下去呢,他说就会比前面的盒子多了,而不知道肯定会有一个相等的时候。可见幼儿在没有具体的形象作支持时,是不可能在头脑中将两个盒子里的珠子作一一对应的。(2)序列观念序列观念是幼儿理解数序所必需的逻辑观念。幼儿对数序的真正认识,不是靠记忆,而是靠他对数列中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数差关系和顺序关系)的协调: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一,比后一个数少一。这种序列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得到,而有赖于在无数次

11、的比较之间建立一种传递性的关系。因此,这是一种逻辑观念而不仅仅是直觉或感知。那么,幼儿的序列观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我们可以观察到,小班幼儿在完成长短排序的任务时,如果棒棒的数量多于5个,他们还是有困难的。说明幼儿这时的幼儿尽管面对操作材料,也难以协调这么多的动作。中班以后,幼儿逐渐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且他们完成任务的策略也是逐渐进步的。起先,他们是通过经验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有无数次错误的尝试。我就看到有一个幼儿在完成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而且每次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推翻重来。到了后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运用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或最长)的,依次往下排。因为他知道,他每次

12、拿的最短的棒棒必定比前面所有的长,同时必定比后面所有的短。这就说明幼儿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同样,这种序列观念只是在具体事物面前有效。如果脱离了具体形象,即使只有三个物体,幼儿也很难排出它们的序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红的岁数比小明大,小亮的岁数比小红大。他们三个人,谁的岁数最大?”幼儿对这个问题是感到非常困难的。(3)类包含观念幼儿在数数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他能点数物体,却报不出总数。即使有的幼儿知道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比如数到8就是8个),也未必真正理解总数的实际意义。如果我们要求他“拿8个物体给我”,他很可能就把第8个拿过来。说明这时幼儿还处在罗列个体的阶段,没有形成整体和部分

13、之间的包含关系。幼儿要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就应该知道数表示的是一个总体,它包含了其中的所有个体。如5就包含了5个1,同时,每一个数,都被它后面的数所包含。只有理解了数的包含关系,幼儿才可能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幼儿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级关系,更不知道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作者曾经问一个幼儿,是红片片多还是片片多,他一直认为是红片片多。直到作者向他解释,片片指的是所有的片片,而不是(剩下的)绿片片,他才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而他得到答案的方式也是耐人寻味的。他不是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靠逻辑判断,而是一一点数,得出红片片是8个,片

14、片是10个。片片比红片片多。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幼儿头脑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包含关系,而是并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他们至多只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包含关系,而决没有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观念。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如果这些问题是和直接的、外化的动作和形象相联系的,幼儿则有可能解决,如果是较为间接的、需要内化于头脑的问题,幼儿就无能为力了。这个现象,正是由幼儿思维的抽象程度所决定的。2.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皮亚杰认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抽象水平的逻辑来自于对动作水平的逻辑的概括和内化。在一岁半左右,幼儿具备了表象性功能,这使得抽象的思考开始成为可能。幼儿能够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对已经不在此时此地的事物进行间接的思考。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头脑中进行思考,这是幼儿抽象思维发展的开始。然而,要在头脑中完全达到一种逻辑的思考,则是在大约十年以后。之所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幼儿要在头脑中重新建构一个抽象的逻辑。这不仅需要将动作内化于头脑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