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自考教育学模拟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全国自考教育学模拟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全国自考教育学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把测验分为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的依据是()A. 测验内容B. 测验目的C. 规范程度D. 结果解释参照标准答案:B2. 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在一起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3.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目的论是()A. 教育无目的论B.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答案:B4. 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
2、,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这种做法是()A. 暗示教学法B.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C. 发现法D. 范例教学法答案:C5.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 沛西能B. 孟禄C. 勒图尔诺D. 巴甫洛夫答案:B6.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师的评价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A. 无私奉献精神B. 热爱学生C. 为人师表D. 团结协作答案:A7. 心理咨询过程中,鼓励表达、深入共感和身体放松都属于()A. 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B. 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C. 着重锻炼意志的方法D. 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答案:A8
3、. 义务教育始于()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社会主义社会答案:C9. 把测验分为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的依据是()A. 测验内容B. 测验目的C. 规范程度D. 结果解释参照标准答案:C10.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A. 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B. 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答案:B11. 直接影响区分度的因素是()A. 信度B. 难度C. 实用性D. 效度答案:B12. 因材施教原则中的“材”主要是指()A. 天才B. 特殊才能C. 学生的禀赋、个性、知识水平D. 专门技能答案:C13. 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
4、论观点的人是()A. 柏拉图和霍尔B. 柏拉图和华生C. 霍尔和洛克D. 洛克和华生答案:D14. 集体教育主要是指下列哪种教育形式()A. 正式群体教育B. 非正式群体教育C. 正规教育D. 非正规教育答案:A15. ()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A. 信度B. 效度C. 实用性D. 区分度答案:C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教育的国家化答案:教育的国家化是指由于教育向世俗化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欧美各资本主义国
5、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的国家化。2. 教学答案: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3. 教学手段答案: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4. 儿童个体的发展答案: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
6、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5. 教师资格答案: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答案: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的内容是非常贫乏的,教育的方法也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或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的作用。2. 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答案:奴隶
7、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学校从一开始就是奴隶主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非常明显。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他们是不会允许在学校中向自己的子弟传递那些只有奴隶们才需要的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劳动的经验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学校的大门之外。3.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答案: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
8、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使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和全面地发挥他所拥有的各方面的才能。这种人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
9、部门”。4.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哪些?答案:学校教育工作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形式进行的。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1题为必答题,2题和3题任选一题,两题均答者,以前一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1.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案:现代教育
10、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
11、的束缚。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是人所共知的,从内容上而言,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再是以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从方法上而言,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这是古代教育根本没有的。(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
12、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2. 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应具有如下特征:(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因为侵权行为必须是行为人通过自己实施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侵害了他人
13、的合法权益。无实施的行为,或者只有行为而无损害都不构成侵权行为。(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因为侵权行为侵害的不是一般的权利,而是绝对权利,即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需经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包括物权和人身权。(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因为过错是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在过错的概念中,不仅包括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的不正当性和应受谴责性,而且也包括了客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违法性和过错这两个概念在这里是等同的。3. 论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关系。答案:关于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伴随着课程的成长与成熟,在课
14、程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一种声音是,课程应当给予学生间接经验;另一种声音是,课程应当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2)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这是面对这一关系时首先应当强调的。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总是需要个体
15、凭借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到,因此,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必然愚昧,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只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形成、运用和提高能力,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为此,课程应当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为他们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创造机会。(3)分科与综合。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由来以久的,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是课程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只是在当代才成为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十分突出的课题,成为今天人们制订和设计课程时不可回避、必须考虑和处理的关系。综合课程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即分科课程的局限性,尤其是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显示出来的弊端。具体说,即过分强调分科,或分科过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