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648341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内容摘要: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切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关 键 词:误区 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

2、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较正。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

3、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一)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

4、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

5、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

6、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

7、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五)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

8、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二、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当学生接触及新的知识时,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从而产生一种力求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而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

9、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三)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四)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

10、,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三、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

11、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开始上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再者,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如在学生学习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课尾可出示这样的思考题:小花猫、大

12、公鸡和山羊是好朋友,他们年龄虽然都不同,但爱好都很相似,正如他们对外夸口说的“忘年交”。一天,大象伯伯看到他们三个正在讲故事,便上前问道:“你们三个,究竟谁最大?谁最小?”山羊幽默地说:“我的年龄乘以1112,公鸡的年龄乘以1315,小花猫的年龄乘以103,这样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你能把我们三个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吗?”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学们,你们能在课后帮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吗?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进行钻研。这一问题表面看“山穷水尽疑无路”很有难度,但学生一旦把握住“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这个关键,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悬念可使学生的注

13、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 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如红红、明明、亮亮、娟娟经常为学校做好事。星期天,校长发现大操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找来他们4人询问。红红说:“打扫操场的在明明、亮亮、娟娟之中。”明明说:“我没打扫操场,是亮亮打扫的。”亮亮说:“在明明和红红中间有一人是打扫操场的。”

14、娟娟说:“明明说的是事实。”经过调查,证实4个人中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另外两个人说的是假话。这4个人中只有一人打扫操场,你知道是谁打扫的吗?此问题的突破口,在于选择“矛”和“盾”,即非此即彼的“个体”。然后,以此为假设进行推理,就能很好地解决此“矛”与彼“盾”的问题。所以,很显然地选取明明的话作为推理的出发点。若明明讲的话是真话,则大操场是亮亮打扫的,那么红红讲的就是真话。由此得出亮亮和娟娟讲的都是假话,而这与娟娟所说的“明明说的是事实”相矛盾是假话,故明明说的应是假话。因此,操场应是明明打扫的,由此推出,红红讲的是真话,亮亮讲的是真话,而娟娟讲的是假话。 (三)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15、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贴近生活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策略:a可引导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学生经

16、过几个回合的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再让学生回忆猜测的过程,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b可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试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c可引导学生在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从表格中寻找规律解决问题。 2.采用新颖幽默的问题表达方式,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表达问题的方式常常通过语言来实现,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聚集到要解决的问题上,这时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用词得当,修辞手法恰如其分,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诙谐幽默,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无意之中,学生会在解决序列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 3.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感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指出:“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