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64467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手册目 录前 言2第一章 人类主要环境问题3一、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3二、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5三、人类对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8四、环境污染及其危害8第二章 ISO14000 系列标准背景知识12一、什么是ISO14000系列标准?12二、ISO14000 系列标准的基本组成12三、至今已公布的主要标准有哪些?13四、什么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13五、ISO14001系列标准有什么特点?13六、ISO14001 与ISO9000 的异同点?13第三章 ISO14

2、001 标准要素理解14一、有关的重要术语14二、ISO14001的要素分布15三、环境管理体系(EMS) 的PDCA模式15四、ISO14001 标准条文讲解154.1 总要求154.2 环境方针154.3.1 环境因素164.3.2 法律、法规与其他环境要求17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184.4 实施与运行19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19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194.4.3 信息交流204.4.4 文件214.4.5 文件控制214.4.6 运行控制22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224.5 检查234.5.1 监视和测量234.5.2 合规性评价234.5.3 不符合、纠

3、正和预防措施234.5.4 记录控制244.5.5 内部审核244.6 管理评审25第四章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简介26一、环境保护法的特点:26二、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政策26三、若干环境保护新趋向27四、中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结构28五、主要环境保护法简介28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简介30前 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环境问题目前已由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是全球,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有责任感的人们不禁要问: 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何作到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6年底

4、正式颁布了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其中五项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将帮助一个企业实施或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有助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系统地分析自身的环境问题,通过制订环境目标,环境管理方案等一系列的活动,管理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持续改进环境行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持涉及到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员工环境意识的提高是环境管理体系是否能正常运行,环境行为是否能持续改进的关键,所以有必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环境意识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一位员工了解ISO14000系列标准;了解全球、国家、当地、本公司目前的环境现状;了解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职责与责任。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本员工培训手册的学习实现上

5、述目的。本员工培训手册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主要环境问题、ISO14000系列标准的背景知识、ISO14001标准的讲解、环境法律法规简介,并在每一个章节提出了相关的问题,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可以使员工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同时也为第三方认证的顺利通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章 人类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群的,充满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也可以说,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容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一个有序的,广度可及至宇宙的无比巨大的系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的问题。环境问题可为两类

6、,第一类是自然界各因素间相互作用或自然界自身不断运动产生的那些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如各种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风暴等。第二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总是,对此又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质和能量(特别是化石燃料、矿物和木材等);(2) 在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向环境释放出废物和废能(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和辐射能)(3) 经济建设(如农村城市化、围湖造田、兴建水坝等)引起对环境干扰; (4) 人口增殖引起单位时间和空间中人类活动频度增多。一、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影响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部分地表的红外辐射能量而阻挡热量向

7、宇宙扩散,这种现象称作“温室效应”,这些气体称作“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氯氟烃(CFCS)、氨(NH3)、一氧化碳(CO)等,没有这些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会比现在低40,但当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时,温室效应就会加剧,引起地球温度升高。由于人类工业化进程,化石燃料用量越来越多,其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而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又使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的量减少,所以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95年成为自1960年开展全球气温记录工作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同年12月联合国宣布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估计,本世纪

8、全球气温已上升了0.30.6,由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逐渐上升及未来全球性气候改变,进一步引起农业、渔业减产,促使南北两极冰雪融化,从而淹没许多沿海城市和广大陆地。目前抑制温室效应的方法有:通过各种技术,脱除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转变能源种类,使用新能源(如原子能、自然能);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及原材料的利用率;植树造林等。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存在于地球上空25至40公里大气平流层中,是地球的保护层,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保护人和地球其他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对地球生命如同氧气和水一样重要,没有臭氧层的防护,地球生命就会遭受毁灭性灾难。1958年,人们发现高空臭氧有减少

9、趋势,70年代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85年,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至今,北极也观测到了臭氧空洞,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也出现了季节性臭氧大幅度降低的现象,这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已出现全球性下降的局面。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增加20%,人类的眼病和皮肤癌患者将增加,植物会受到危害,农林牧业将因之减产,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包括食用鱼类,都会受到影响。破坏臭氧层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广泛使用于冰箱和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CS) 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1211灭火器的灭火介质溴氟烷烃(Halons)排入大气,进入平流层,在高空紫外线作用

10、下与臭氧反应,减少臭氧含量,导致透过平流层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危及人类与生态环境。国际保护臭氧层行动已持续了10多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臭氧层行动世界计划(1978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以及1989年4月发布了赫尔辛基宣言,1990年又通过了修改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在1992年编制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核算了我国的受控物质的生产量与消费量,提出2005年全国停止生产CFCS类物质的计划。3、酸雨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露、霜、雾、雹、雪等。19世纪80年代,北欧首先发现降雨是酸性的,并指出雨水中

11、的硫酸、硝酸是其周围向空气中大量排放SO2及NOX所造成的结果。本世纪中叶,酸雨在荷、德、法、英相继出现。北美的酸雨总是也非常严重,加拿大的受害面积达到120150万平方公里,美国有15个州受到酸雨危害。我国在1981年开展了酸雨普查,有20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不同程度的酸雨,占普查数的87%,长江以南六个城市的降水最低的PH值低于4.0,其中贵阳降水的PH值曾低到3.1。因而我国的西南地区被列为世界继北欧、北美后的第三大酸雨区。大气中部分硫和氮的化合物是由人为活动产生的,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SO2与NOX排放是产生酸雨的根本原因,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占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其中约有80%的

12、煤是做为燃料直接燃烧使用的。我为煤的含硫量随煤的产地不同差距较大,北方地区煤质较好,含硫在0.5%1.5%。西南地区煤的含硫量达到3%5%,是造成我国在该地区酸雨的直接原因。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改变水体的酸碱平衡,如北欧数千个湖泊的PH降至4.5而成为死湖;它能直接腐蚀建筑物表面,增加了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缩短了使用寿命;它又会改变土壤离子活性、使森林死亡,危害生物的栖息环境。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霜、雾、露、雪等。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它能腐蚀破坏建筑物表面材料,增加了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缩短了使用寿命;酸雨使树木、水生生物、农作物的生长缓慢、生产力下

13、降和衰亡;另外酸雨还能改变水体及土壤的酸碱平衡,危及生物的栖息环境。酸雨降水的主要酸性物质是硫酸, 其次是硝酸。所以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大量的SO2与NOX,这些气体通过云中雨洗和云下洗脱作用,随降水降落到地表。北美、西欧等工业发达地区是酸雨多发区。1970年美国某地曾有PH1.5的酸雨记录。我国酸雨大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尤以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省濒度为高,我国北方煤质较好,含硫在0.5%1.5%,而西南地区煤的含硫量达到为3.0%5.0%,这是造成该地区酸雨严重的重要原因,因而我国的西南地区被列为世界继北欧、北美后的第三大酸雨区。针对我国能源污染特点,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防

14、治酸雨的产生:高速工业布局,对污染大户企业施以“关停并转治迁”改造手段;改进生产工艺,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杜绝能源浪费,以减少单耗;加强环境监测,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4、水资源危机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全球总贮水量估计为13.9亿立方平米, 但其中淡水总量仅为0.36亿立方千米。可利用的不足世界总贮水量1%的淡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并且具有经济利用价值。随着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世界用水量以35%的速率递增。到2000年,世界总用水量将达到6000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径流量的15%。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却不会

15、增加,使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淡水资源本身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水污染则进一步加剧这种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农业每年缺水达300亿立方米, 受旱面积约2000万公顷, 实际灌溉面积仅为4867万公顷,此外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城市缺水问题日益严重,缺水城市约占总城市的60%70%。我国的第二大河黄河近十年来,由于上游水量的过度利用已出现了断流现象,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94年为72天,1995年为105天,而1996年则达到133天,时间超过了全年的三分之一。缺水是水资源利用中的严重问题之一,而水质的污染则将这种危机进一步加剧。在全国进行监测的1200条河流中,850条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80%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地面水域,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国淮河流域近年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淮河水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1994年7月上旬至中旬,淮河上游普降大雨,出于防洪需要,开闸放水造成2亿立方米的污水下泄,形成70公里长的污水团带,超过国家地面水5类水质标准,造成淮河下游的特大污染事故。水资源危机与水污染问题相辅相承,促使矛盾更加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